摘要: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生成智慧、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在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建設書香社會的時代節點,無錫市新吳區嘉城幼兒園在剖析教師閱讀現狀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形式新穎多樣的“閱讀+”活動,以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涵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最終彰顯“閱讀+”活動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教師閱讀;閱讀活動;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2-0069-04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所幼兒園發展的根本。隨著學前教育改革步伐的推進,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下,幼兒教師必須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實現專業成長。無錫市新吳區嘉城幼兒園在剖析教師閱讀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系列活動來撬動教師的專業成長,彰顯了“閱讀+”活動的育人價值。
一、幼兒園教師閱讀現狀剖析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生成智慧、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多年來我園倡導教師閱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豐實和豐厚了教師的閱讀積淀。然而從總體上看,教師還是為了完成行政任務而閱讀,閱讀活動的育人價值尚不突出。
一是閱讀興致不高。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閱讀成為教師閱讀新方式。教師更喜歡手機閱讀,而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沉下心來讀紙質書,久而久之,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讀書浮躁現象。
二是閱讀碎片化。教師主要以自主閱讀、隨機閱讀為主,基本都是有需要的時候就去翻一翻、搜一搜、讀一讀,如要完成一篇教案、觀察記錄、案例、論文、總結等。這樣的零碎閱讀停留在淺層閱讀,缺少對整體知識體系的了解和深度思考。
三是閱讀思辨能力缺失。通過閱讀可以接觸到各種觀點、學問和思想,理解不同的觀點和觀念就是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現實中,教師總以為讀到的都是適宜的、正確的、能為自己所用的,而缺少對問題本質和內在邏輯的辨別與思考,無法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理解。
四是讀書文化積淀匱乏。讀書是一種文化,不但是獲取知識的途徑,而且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追求,能提高我們的綜合素養。現實中,教師更多地追求功利化的閱讀目的,缺乏深層次的文化閱讀和閱讀價值追求。
二、“閱讀+”活動實踐措施和育人價值審視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不斷接受新知識、提升專業能力和素養的發展過程,是在外部環境支持和教師自身努力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如何通過閱讀引導教師深讀精思,提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創建書香校園,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我園“閱讀+”活動以閱讀為基礎,通過閱讀與教學、訪談、辯論、文化體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閱讀活動實踐,讓閱讀與不同視角的教育、文化相結合,幫助教師獲取知識,豐富閱讀體驗,展示和提升鑒賞能力、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增強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從而構筑美好和諧的育人環境,實現“閱讀+”活動的育人價值。
(一)“閱讀+訪談”——營造邀請式的閱讀環境
每一種人類活動,不管是公開的還是私人的、獨自參與還是多人合作的、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決定參與者愉悅與否的主要有兩個因素——“心境”和“情境”。換言之,如果閱讀活動令人充滿期待,就會自發性地想去閱讀,就會很容易進入狀態并樂在其中。
教師共讀王海英的《兒童視野的幼兒園環境創設》第五章《關愛教師、家長參與的人際環境》活動,我們以“文靜有約”的訪談模式,讓老師們暢談本章節的閱讀感受和閱讀思考。在讀書會客廳溫馨的環境中,我們就一系列問題如“你是怎么理解休閑室的”“休閑室需要存在嗎,為什么”“你覺得什么時間可以去休閑室”,和老師們對話。一位青年教師講道:“我覺得教師休閑室是幼兒園為教師在忙碌之余提供的輔助用房,讓教師可以更好地放松一下,簡單的放松成就下一站工作更好地出發。”另一位新教師說:“休閑室可以用來和老師們一起聊聊生活、聊聊工作、聊聊孩子們。在聊的過程中我能吸收到很多的有益經驗,我的心情也是愉悅的。因為愉悅,我也會很喜歡這樣的工作。”看似兩兩對話交流,實則是對幼兒園規劃的參與,對歸屬感的認同。寬松的讀書氛圍讓每個參與者積極聆聽,暢談想法,興致盎然。
邀請式的閱讀環境實現了從一個人讀書到一群人讀書的轉變,幫助教師找到了原始的閱讀動力,并在學習型團隊中重新審視自我,成為一名積極愉悅的閱讀者。
(二)“閱讀+教學”——滿足針對性的閱讀需求
閱讀,特別是專題閱讀能夠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組織教師共讀《兒童視野的幼兒園環境創設》,以進一步感受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對幼兒發展的教育作用;組織教師共讀美國作家約瑟夫·克乃爾的《與孩子共享自然》,以進一步樹立自然教育的課程理念;組織教師共讀周兢的《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以幫助教師掌握語言領域知識,提高學科設計組織能力……同時,以共讀書目為對象,每月確定一位中心發言人根據閱讀計劃開展研討交流,分享觀點,碰撞思維,旨在將一本書讀透、讀厚。專題閱讀給教師的觀念、思維和行動帶來了變化,促進了他們研究意識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通過專題閱讀,教師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拓展了多方面能力。首先,提升了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學習力。如:一位小班教師通過閱讀《兒童視野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將班級詩歌區調整為情境式詩歌體驗區,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與資源、場景自由互動的游戲體驗空間,通過創設詩意氛圍催發“詩心”,整合詩意材料激發“詩趣”,創新詩意形式彰顯“詩韻”,進一步激發了小班幼兒對詩歌的興趣,讓他們獲得了審美熏陶。其次,我園多位教師通過閱讀“核心經驗與幼兒教師的領域教學知識叢書”,提升了對五大領域教學的專業理解能力,在區、市級青年教師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能力等專業比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
(三)“閱讀+辯論”——形成思辨性的閱讀能力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在專題共讀《兒童視野的幼兒園環境創設》第三章的閱讀研討環節,我們以“嘉城BB King”4V4辯論賽的形式,以辯題“幼兒園公共環境創設應該由教師負責還是由幼兒負責”來展開辯論研討。正反雙方辯手在3V3環節輪流發言,針對對方論點進行1分鐘的搶麥環節辯論,然后雙方四辯進行總結陳詞。教師通過“辯論”進行語言大交鋒和思維大碰撞,最后達成共識——幼兒園是兒童和教師共同成長的地方,一個基于兒童立場、邀請兒童共同參與、精心設計的幼兒園環境,應該由內而外地表現出對兒童的尊重、信任和接納。
辯論需要教師具有理性,能夠專注地傾聽和理解,并能最大化地表達和輸出自己閱讀的思考和理解。它還能塑造閱讀共同體,促進教師對環境建設主角的認知改變,回應了教研活動的需求。
(四)“閱讀+文化體驗”——涵育個體的人文素養
將閱讀與文化行走結合起來,既能達到深讀、精讀之目標,亦能起到拓展文化視野、激發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的作用。近年來,教師走進的書店有先鋒書店、大眾書局、鐘書閣等,走進的文化景點有東林書院、無錫市書院等。2022年結合暑假全員培訓,教師文化行走閱讀天下第二泉、二泉書院、寄暢園等,感受無錫的城市文化魅力。以旅游為起點的“共讀共寫共生活”文化走讀活動,讓教師增強了認同、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參觀全國知名企業小天鵝公司、東方美術館、無錫新區高鐵站等,讓教師感受到幼兒園周邊文化的多樣性。
我們幫助教師建立大閱讀概念,通過讀好經典名著,增強文化底蘊;通過讀懂讀透教育教學專著,更好地了解學生,改進教學實踐。我們鼓勵教師從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實際出發,追求自己的讀書境界。近年來,在無錫市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中,老師們積極參與,品讀經典,自信表達,提升文化素養。
三、“閱讀+”活動建設的長效機制
要保持“閱讀+”活動的多樣性、特色化和持久性,應積極探索閱讀活動的品牌建設與長效運行機制。我們通過增強“閱讀+”活動的創新力、提升“閱讀+”活動質量,不斷總結、評估、完善閱讀活動長效機制,促進“閱讀+”活動可持續發展。
(一)共讀打卡,在互相督促中“讀起來”
共讀打卡是為了實現“讀起來”的目標而設計的。共讀打卡充分運用共讀中的交互性,通過項目設計、規則制定,創造讀者之間的交互、讀者和自我的交互[1]。
讀者之間的交互主要有打卡日志的相互閱讀、鼓勵結伴閱讀。如建立微信小程序——“嘉友書會打卡圈”,鼓勵教師曬出閱讀痕跡、閱讀感悟、閱讀筆記,在閱讀結束后曬出自我整理的思維導圖、喜愛的語句、閱讀小結。這些規則的設計在教師之間形成有意或無意的交互,而氛圍的形成正是個體閱讀發生的重要催化劑,也讓閱讀更加有趣有味。
教師的自我交互,可以幫助教師找到個性化的閱讀節奏和閱讀習慣。“嘉友書會”共讀打卡規則要求,每條打卡日志上必須寫上閱讀時間、閱讀地點,鼓勵教師通過持續的記錄,發現適合自己的閱讀節奏,形成閱讀習慣。
(二)系統閱讀,在經驗建立中“讀得懂”
教師要獲得專業成長,需要建立自己的閱讀體系,用專業的閱讀方法來推進主動閱讀和思考,實現“閱讀即反思”“閱讀即教學”“閱讀即行動”,這需要給教師提供閱讀支架。一是采用“確立閱讀目標、提出重要問題”的模式來建立閱讀思維,培養閱讀的積極性。二是控制閱讀量,利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媒介,尋求個性化的閱讀方式。目前在“閱讀+”活動層面,第一階段(1年)為1+N本,即讀完1本共讀書和N本自由選擇的橋梁書,每天寫N行感悟;第二階段(2年)為3+N本,即讀完3本共讀書和N本自由選擇的橋梁書,每年寫3篇感悟;第三階段(3年)為5+N本,即讀完5本共讀書和N本自由選擇的橋梁書,每年寫2篇論文。在教師個人層面,通過規劃主題書單、采用2+1知識內化法(第一遍通讀、第二遍攻讀、第三遍做筆記),學以致用地來提升思維認知,促進閱讀變現。為此,我們共同整理了生活類閱讀、兒童類閱讀和專業閱讀類等書目,引導教師制定階段性閱讀目標,并納入個人三年成長規劃,確保讀書的計劃性和持久性。
(三)拓展平臺,在交互關系中“讀得深”
“閱讀+”活動作為幼兒園閱讀主體,需要拓展平臺增加參與主體,與不同的部門合作,與專家對話交流等,形成交互性的閱讀關系,在思想、內容、方法上實現智慧閱讀、深度閱讀。首先是增加專業教師的指導。我們邀請教學名家名師、專家學者等開設專題講座,分享讀書經驗,進行閱讀引領。其次是強化讀書成員之間的交互。通過辯論閱讀、訪談閱讀、文化走讀來發現、分享閱讀收獲,建立共情。再次是增強導讀者與讀書成員之間的交互。通過導讀者的先行閱讀理解和思考,幫助教師優化閱讀方法,推動教師閱讀常態化、持久化。
(四)提煉精品,經驗形成“讀得久”
“閱讀+”活動作為我園支持教師成長的亮點,要產生重要的育人價值和深遠的影響力,不僅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文化活動,更需要注重品牌建設。要思考如何使閱讀活動融入教師素質拓展,提高每一位教師的閱讀素養,增強校園閱讀文化育人的厚度和深度。2022—2023年,我園兩次舉辦讀書主題活動,針對新、青、中教師分別舉辦校園閱讀、社區閱讀、企業閱讀的讀書分享活動,整理“閱讀+”內刊資料《嘉友書會》,讓“閱讀+”活動成為幼兒園文化的有效載體,擴大社會影響,實現校園文化育人目標。
隨著創建書香社會、關注閱讀成長理念的普及,閱讀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后續,我們將進一步探索“閱讀+”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傳承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載體,形成以閱讀為橋梁的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和長效性的嘉園文化品牌活動。
參考文獻:
[1]尹曉軍,金琦,應紅麗,等.交互主體性共同體理念下教師專業閱讀社群建設[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3(5):133.
責任編輯:丁偉紅
收稿日期:2023-12-03
作者簡介:郁月苗,無錫市新吳區嘉城幼兒園園長,無錫市教學能手,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