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娟
摘要:作業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關鍵一環,是課堂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雙減”政策要求小學語文作業要縮減作業時長和總量,全面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如何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所關注的話題,作業設計應踐行“雙減”政策,對學生起到科學正確的導向作用,真正落實減負提質。
關鍵詞:“雙減”背景 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在“雙減”政策下優化作業設計策略已成為每一名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語文作為一門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其作業設計形式也受到關注。“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設計出更適合小學生心理和學習特點的作業,有效發揮作業應有的價值與意義,促進學生所學知識的全面鞏固和提高。
一、注重作業設計形式,突出多元化
語文課堂教學形式不是單一的,作業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二者具有優勢互補作用,因此作業設計也要突出多元化,這樣小學生才能切實感受到作業的樂趣,真正從作業中汲取知識,進而提高作業效果。“雙減”政策下教師應立足學生學情基礎,從聽、說、讀方面下足功夫,調動學生多重感官,加深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鞏固所學的內容,讓他們從多方面、多角度學習,以增強其對語文世界的認知和情感。[1]
例如,在學習過《鐵杵成針》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可體現多元化特點,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中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先要讓學生“聽”,由于這篇課文是文言文形式,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優勢,讓學生多聽幾遍課文朗讀的停頓、語氣等,這對學生感知和理解文章深意大有幫助。在“說”的作業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將這篇文章翻譯成白話文,并加進自己的理解,將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的復述和創新能力更強,通過講故事來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也會隨之提高。在設計“讀”方面的作業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更多有關專心致志學習態度的成語故事,如“力學篤行”“發憤忘食”等故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二、因材施教設計作業,盡顯層次性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作業。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都需要有針對性地去了解班級里的每一名學生,學生的優缺點都要做到盡在掌握,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安排相應的學習任務,使基礎不同的學生能自主選擇作業內容的難度,讓學習能力較強和不佳的學生都能從語文作業中受益,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
例如,在教師布置預習《草船借箭》的作業時,可以將作業分別設置為基礎類作業、提高類作業和拓展類作業這三種。基礎類作業要求學生應熟讀課文,并認知文中的生字詞;提高型主要讓學生不僅能敘述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還要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讓學生對名著的閱讀更感興趣;而對于拓展類作業的布置,需要學生能體會故事的深刻含義,并抓住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通過閱讀談談對故事中周瑜、諸葛亮、魯肅等人物的看法,并要求在課外讀一些有關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小故事。這樣的作業布置形式可以消除小學生對作業的畏難心理,選擇適合自己實際學習能力的作業,從而發揮語文作業的優勢及價值。
三、輕松高效完成作業,凸顯趣味性
要全面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考慮作業趣味性元素的融入,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能發揮他們自主學習精神,更輕松高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2]因此,在設計作業過程中,教師應創新作業形式,把趣味性滲透至作業中,從而讓學生體驗獨立完成作業的快樂,這樣也能發揮作業的優勢,幫助學生發掘內在潛質,更輕松地學習好語文這門學科。
例如,在學習《騎鵝旅行記》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表演類作業,以增加作業趣味性。針對小男孩在變小之后到牛棚的途中所看見的小動物,其中的對話相當有趣,教師可以提前做好小動物的頭飾,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在課下安排好角色,在課堂上將此場景再現出來。這樣小學生開始忙碌起來,先在組內商定好自己做扮演的角色,然后在課下積極熟悉課文,深度揣摩人物表情、動作和對話,有的學生還和家長進行交流探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都體驗到語文作業的樂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也相當積極,這就為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小學生更高效地學習語文知識。教師要重視在作業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使小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高效掌握課文內容,進而提高其語言能力和創新精神。
總之,愛玩愛鬧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也喜歡表現自我。“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在作業的布置形式上下功夫,讓作業更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規律。應緊扣語文學科特征,借助多元作業、分層作業、趣味作業等形式,使每一次布置的作業都能有更強的針對性,切實做到事半功倍,如此“雙減”政策才會得到更為有效的落實,從而實現在作業中突出育人價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顏瑄.“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J].天津教育,2022(20):4-6.
[2]甘遷.“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