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家校社共建背景下的勞動教育成為初中教育的重要方向。以課程“建設美好祖國”為例,探討如何在家校社共建背景下有效實施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首先分析課程“建設美好祖國”的內容與目標,探討當前勞動教育的現狀和問題,然后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家校社共建;勞動教育;初中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家校社共建背景下勞動教育實踐方法與策略研究——以南寧市第三中學初中部(青秀校區)為例”(課題編號:2022ZJY199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謝辛玉(1981—),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三中學。
在當今社會,勞動教育被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家校社共建理念的普及,如何更好地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勞動教育,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勞動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以“建設美好祖國”一課為例,就家校社共建背景下的勞動教育進行深入探討,希望能為初中勞動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美好祖國”的內容和目標
(一)課程內容
“建設美好祖國”是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十課,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素養。課程內容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介紹國家發展歷程、社會變革和進步,讓學生了解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
2.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學習偉大的愛國主義人物和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公民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和公共意識,讓學生明白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并學會正確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利。
4.法治觀念教育:介紹法治的基本原理和價值,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學生遵守法律,尊重規則。
(二)課程目標
“建設美好祖國”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具體內容如下。
1.實踐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參與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等實踐活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2.動手能力:通過手工制作、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學生有機會動手制作一些小模型、實驗裝置等,鍛煉實操技巧和想象力。
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還可以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建設美好祖國做貢獻[1]。
二、家校社共建背景下初中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培養勞動意識和價值觀
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這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參與勞動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勞動的辛苦和意義,從而產生對勞動的尊重之情,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和社會的基礎,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實現目標和理想。勞動教育還能夠培養學生其他重要的價值觀,如勤勞堅韌、自強不息等。通過勞動教育,學生能學會珍惜勞動成果,懂得勞動對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勞動教育還能夠讓學生學會感恩,明白在接受社會的關懷的同時,也要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勞動實踐能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促使學生成為有責任感、樂于付出的人,這樣的培養能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積極進取,為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做貢獻。
(二)培養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勞動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這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至關重要。在勞動教育中,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并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無論是種植、制作手工藝品還是進行造型設計,都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掌握相應的實踐技能。此外,勞動教育也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在勞動活動中,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并應用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通過勞動實踐,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能培養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取得更高成就[2]。
(三)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是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通過參與勞動活動,學生能夠意識到勞動對于社會的價值和影響,明白每個人都應該為了社會的發展和共同利益付出一定努力。在勞動教育中,學生常常需要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這樣的合作過程鼓勵學生互相支持、交流協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學生需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通過與他人積極溝通來解決問題,從而達成勞動目標。有了這樣的團隊合作經驗,學生便能夠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才能。
三、初中家校社勞動教育的不足之處
(一)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
當前初中家校社勞動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這意味著勞動教育往往是孤立的、碎片化的,缺乏整體規劃和組織。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教育效果不顯著,而且會讓勞動教育的價值難以深入人心。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需要積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種資源,構建一個有機的勞動教育體系。這個體系應該注重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和銜接,確保教育內容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從而為學生創造更加全面、系統的勞動教育環境,幫助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3]。
(二)重視程度不足
除了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外,初中家校社勞動教育還面臨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在一些學校和家庭中,勞動教育往往被視為次要的或可有可無的教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觀念上的忽視導致勞動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經常被邊緣化,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加強對勞動教育的宣傳和推廣工作,通過各種渠道和平臺,傳遞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提高各方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和重視程度。
(三)多樣性缺失
目前,許多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采用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往往比較單一,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勞動教育失去興趣,缺乏參與積極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開發多元化、富有創意的勞動教育項目。例如,教師可引入現代技術手段,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讓學生通過模擬操作來體驗各種職業的勞動過程。此外,學校還可以與社區、企業等合作,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如參觀工廠、農場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
(四)評價體系不完善
初中家校社勞動教育還面臨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問題。目前,一些學校在評價學生的勞動學習成果時,往往只注重勞動成果本身,而忽略了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表現。這種評價方式會導致一些學生為了追求結果而采取不正當手段,或者在勞動過程中按部就班,缺乏思考和創新。同時,過于注重成果的評價方式還會忽略學生的努力和進步,導致評價結果不公正。
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以“建設美好祖國”為例
(一)挖掘教材內容
為了更好地將勞動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找到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例如,“建設美好祖國”中涉及的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等,都是與勞動教育緊密相關的主題。在講解這些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勞動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中的作用,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還能否順利實現?通過這樣的探討,學生可以深刻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培養勞動意識和觀念。同時,教師可引入具體案例,介紹一些杰出的勞動者,如袁隆平、鄧稼先等,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造,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通過這些案例,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從而養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情感態度。
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具體案例的介紹和探討,將勞動教育有機地融入“建設美好祖國”課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其勞動意識和觀念,促進其全面發展[4]。
(二)有機結合課堂內外
勞動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理論學習,還需要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觀企業、社區、農村等區域的勞動實踐場所,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過程,可以深化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參觀不同類型的企業,如工廠、農場、商店等,讓學生親身感受不同行業的勞動過程和成果。學生可以觀察工人們的勞動過程,了解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還可以與工人進行交流,了解他們在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公益勞動,如清潔環境、義務植樹等。這樣學生將能明白自己的努力能夠改善社區環境,認識到個人勞動對于社會的重要性。此外,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農村勞動實踐,讓其參與種植、作物采集等農業勞動。通過親身體驗農村勞動,學生能深刻地理解農民的努力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意識到勞動是艱辛的,從而更加珍惜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
(三)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為了提升勞動教育的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角色扮演、實踐操作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其學習效果。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給每個班分配了一個勞動基地,由學生自己計劃在基地中種植什么。學生一起制訂計劃,分工合作,通過小組合作互相鼓勵,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這樣的勞動教學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勞動教育的效果。學生在多元化學習中,能夠學到更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培養一系列重要的能力,如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為未來的勞動實踐和社會交往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改革與創新評價體系
為了更好地評價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表現和成長,教師應跟隨時代發展步伐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與創新。首先,引入實踐成果展示。評價學生的勞動表現,既要看到學生的努力,也要注重學生所取得的實際成果。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完成勞動任務后展示成果,如制作展板、錄制視頻、撰寫報告等,從中了解學生的勞動水平以及他們對勞動的理解。
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是重要的評價內容。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應該注重評價學生在勞動中的創新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成果;評價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所展示的實踐能力,如獨立思考、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能力。
改革和創新評價體系,有助于全面評估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表現和成長,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勞動能力和素養水平,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結語
勞動教育不僅是一種融合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通過勞動教育,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實踐能力,增強團隊合作能力,為建設美好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努力探索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路徑,使學生能夠通過勞動學習與實踐,成長為有益于社會發展的新時代公民。
[參考文獻]
梁風雷.初中勞動教育有效實施策略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3(12):77-79.
李琳.基于協同育人理念的初中勞動教育策略[J].甘肅教育,2023(18):34-37.
譚秋嶸.新時代下加強初中勞動教育路徑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6):67-69.
蔣春紅.基于全面發展的初中勞動教育新樣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