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現代化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推動教學理念與現代教育接軌,還需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理念,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實現道德與法治意識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提高責任感與道德感。基于此,通過研究一系列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來闡述如何踐行立德樹人理念,從寓教于樂、多元指導,滲透德育、開展實踐,聯系現實、拓寬視野,因材施教、家校共育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教學策略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陸惠凱(1984—),女,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學。
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單一的教學法,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失去學習興趣,難以進行深度思考,對知識的理解止于表面,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育人目的。
一、寓教于樂,多元指導
(一)寓教于樂,開展趣味教學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影響課堂質量與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分析學生的心理,進一步貫徹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一方面,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或者融入不同的趣味元素。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健康游戲我常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健康知識與游戲結合在一起,開展游戲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趣味故事、趣味動畫、趣味電影等多樣化的趣味元素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而非被動地參與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當中,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1]。
(二)多元指導,創新教學模式
傳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學結構過于單一,且教學設計相對套路化,靈活性較差。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模式的方式去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問題,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第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現實發展需求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小水滴的訴說”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選擇情境式教學、交互式教學、自主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以情境式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課堂內容與故事情境進行融合,以精彩的故事引導學生,使學生樹立節水觀念,實現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滲透。第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微課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用水意識。總之,創新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消除傳統教學的弊端,還有利于實現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激發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活力,推動教學改革與發展。
二、滲透德育,開展實踐
(一)滲透德育,引入提問機制
在立德樹人理念下,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德育滲透,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提問機制的方式去啟發學生思維[2]。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如“你認為學生應當承擔怎樣的責任?”“你認為通過怎樣的行動才能讓校園更美好?”“你能為學校做出怎樣的貢獻?”等。這樣不僅能啟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育人作用,糾正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給學生做好道德榜樣,以身作則,以自身的影響力去引導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促進育人效果的提升。
(二)開展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
在傳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受到教學觀念、教學條件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教學方式往往停留于理論講解層面,教師較少引導學生深入到實踐中去,從而難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覺悟。在立德樹人理念下,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覺悟[3]。教師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先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再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就“親情”這一課題開展實踐活動,比如,要求學生在感受父母的愛的同時給予父母回饋,可以夸獎父母、分擔家務、贈送父母禮物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某一重點課題展開小組實踐,引導學生對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探討與交流。總之,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不僅有利于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還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聯系現實,拓寬視野
(一)加強聯系現實,強調知行合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注重實踐、密切聯系現實的學科,而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比較注重理論教學,這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加強聯系現實的方式引導學生,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應用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4]。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活離不開規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元素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遵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如班級規則、排隊規則、交通規則以及法律法規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如隨手扔垃圾、整理自己房間、不遲到早退、不亂闖紅燈等,這樣可幫助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增強道德與法治意識。總之,加強聯系現實生活,強調知行合一不僅可以解決傳統教學中的問題,還可以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往生活化的方向發展。
(二)豐富授課內容,拓寬學生視野
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往往圍繞教材展開講解,很少進行課外拓展與延伸,這樣不僅會導致學生的視野受到限制,還會導致授課內容單調,內容講解缺乏全面性。因此在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豐富授課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全面了解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5]。首先,在豐富小學道德與法治授課內容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以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正確認識廣告”的教學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適當的內容拓展與延伸,比如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各種類型的廣告,在拓寬學生認知視野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廣告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對待廣告的意識。教師還可以適當引入社會上真實的道德與法治案例,加強對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引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觸碰道德與法治底線的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總之,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授課內容,不僅有利于激發課堂活力,還有利于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對學生的正向價值觀念引導。
四、因材施教,家校共育
(一)提倡因材施教,尊重個體差異
與傳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相比,現代化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能力提升與發展,因此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理念,教師不僅需要重視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提升,還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師可以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展開不同的專項訓練。比如,針對學習能力強且道德與法治意識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進行適當的自主探索,以鍛煉其獨立學習的能力;而針對學習能力弱且道德與法治意識薄弱的學生,教師則需要對其展開專項訓練,糾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念,并在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覺悟。另一方面,因材施教策略下,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弱勢板塊進行專項訓練。比如,部分學生法律常識方面的基礎不扎實,那么,教師可以加強基礎法律知識滲透,使學生掌握更多法律常識,約束好自身的行為,做到知行合一[6]。總之,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因材施教教學策略的運用不僅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還有利于教師實現精準教學,幫助部分道德與法治意識薄弱的學生不斷提高綜合素養,強化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鍛煉。
(二)開展家校共育,創造良好環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既處于不斷向外探索的階段,又處于內在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因此,在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和作用,通過家校共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正確價值觀念的滲透。一方面,教師在實施家校共育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與家長進行協商,在協商一致的前提下組織有家長參與的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家長與學生多開展與德育有關的親子互動活動,如環保活動、公益活動、法治宣傳活動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家長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如打架斗毆、厭學、不遵守交通規則等。這樣一來,教師不僅能實現對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引導,還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律的約束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總之,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實施家校共育不僅有利于擴大教學影響力,還能幫助學生糾正不良行為,加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在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基礎上,從寓教于樂、多元指導,德育滲透、開展實踐,聯系現實、拓寬視野,因材施教、家校共育四個方面來開展教學活動。此外,教師還要在革除傳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弊端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科學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強化學生道德責任感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馬彩鈺.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科普童話,2023(34):31-33.
師正雄.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融入德育[J].科普童話,2023(18):4-6.
臧嫣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有效開展德育[J].新課程導學,2023(12):37-40.
查珍妮.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2(4):120-122.
劉蘭芬.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究[J].新課程,2021(32):69.
李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貫徹滲透立德樹人的思考與探索[J].科學咨詢,2021(39):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