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要緊跟時代發展變化,積極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利用人工智能來提升教學質效。通過分析人工智能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指出其在支持情境教學、個性化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而后從不同角度,提出具體的融合策略,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能;小學語文;深度融合
基金項目:百色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研究——以百色市第一小學為例”(課題編號:2023032)。
作者簡介:梁彩依(1988—),女,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第一小學。
《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明確指出要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促進教學改革,在教育當中積極發展交互式學習以及智能學習。《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也指出要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技術加快建設信息化教學服務平臺。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教育”是大勢所趨。而“人工智能+小學語文”對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實時化收集和智能化處理具有積極的作用,可以使教師結合相關信息,科學制訂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此外,人工智能系統還可發揮成績測試、課堂記錄、學習情況分析等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人工智能,可創設更加逼真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轉變傳統學習模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采取有效措施,促進人工智能和語文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從而促進教學質效提升。
一、人工智能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
(一)通過虛擬技術支持情境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可有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基于學生學情及興趣創設符合學生愛好和需求的教學情境,能夠促進語文教學質效提升。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和沉悶的課堂氛圍難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于這類問題,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來解決。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虛擬技術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更直觀、形象地呈現抽象的知識和概念,或為學生創設互動、仿真的學習情境,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直觀、有趣[1]。
(二)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技術支持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教師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空間進行分級,也可結合人工智能所反饋的數據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從而促進教學質效提升。比如,AI智能批閱與精準教學解決方案設計就是在人工智能支持下進行的,教師可在全面收集學生學情信息和數據的基礎上制訂個性化、精準化的教學方案,也可將相關數據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優勢與缺陷,確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從而輔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實現減負增效[2]。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既可如往常一般為學生傳授理論知識,也可以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進行學習診斷。
(三)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模式
首先,可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傳統的以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的語文課堂中,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大多處于被動地位,常常通過死記硬背來記憶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明顯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人工智能,強調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使學生通過探索多元化資源、分析及解決問題來培養創造性思維,發展個性。
其次,可促使學生的僵化思維轉變為發散型思維。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過于主導課堂,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易使學生思維僵化。而將人工智能融入語文教學中,有助于教師結合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制訂個性化的教學策略,使教學方案精準面向每個學生,從而全面激發學生潛能,幫助其掌握語文知識。
最后,可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單一變得豐富。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教師進行知識講授,學生被動地聽講、記憶,雖然為使學生加深印象,教師會配合應用部分簡單的教具,但整體教學方式相對單一。而融入人工智能的語文課堂,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選擇,促進其更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
二、人工智能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借助人工智能進行識字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屬于一項重要內容,為有效提升識字教學質量,教師可運用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技術,合理優化教學模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有趣的體驗,讓其認真寫好漢字。比如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首師優字”智慧教育平臺進行高效、便捷的教學,提升教學質效。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生字“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教育平臺所提供的多元課件,讓學生立足多個視角識記這個生字。學生通過觀看講解細致、內容豐富的課件,可全面地了解這個漢字的結構、出處、字形演變過程、筆順、偏旁、具體寫法、組詞等。課件還包含漢字易錯點、難點的知識,可教授學生寫好這個漢字的竅門,可播放漢字書寫視頻以及包含檢測學生寫法掌握情況的題目。此外,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智慧教育平臺開展互動學習,比如,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后通過移動設備登錄平臺掃碼答題,從而充分滿足學生線上線下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可讓學生沉浸在趣味體驗當中,更自覺地學習知識。智慧教育平臺中還包含多元的寫字資料,比如生字基本信息以及書寫竅門等,教師可讓學生進行線上練習,使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書寫技巧和方法。而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智慧教育平臺還能及時反饋學生的進步情況。智慧教育平臺中還有學習卡,可滿足學生生字預習及復習的需求。學生可通過學習卡練習生字,教師也可將學生的練習作品上傳到平臺中,利用平臺的AI測評功能對學生所寫漢字進行識別和分析,生成測評報告。這樣既可以幫助教師減少工作量,又能避免個人主觀臆斷的影響,促進寫字教學質量提升。
(二)基于人工智能創設逼真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只運用傳統教學方法講授知識,就很難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為了有效提升教學實效,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對此,教師可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呈現文章描述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比如,教師可通過播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視頻,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創設逼真的情境,使學生沉浸在情境當中,深刻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3]。
例如,在教學《觀潮》的時候,為了使學生掌握錢塘江大潮不同階段的特點,教師可在課前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網絡收集錢塘江大潮的相關視頻,并制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期間為學生播放視頻,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錢塘江來大潮之前、來大潮的過程中以及來過大潮之后的畫面,同時讓學生結合相關視頻閱讀文本內容。在學生閱讀文本之后,教師可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和討論,合理選擇關鍵詞來描述錢塘江大潮各個階段的形態。這樣能為學生創設全面、立體、逼真的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沉浸在文本情境當中,不親臨現場也可領略這一奇觀,從而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文章重點知識,參透文本中心思想。又如,在教學《火燒云》的時候,為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多樣的火燒云形態,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展示色彩鮮明、形態各異的火燒云視頻、圖片等,創設逼真的情境,以有效拓展教學內容[4]。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與探討自己見過的火燒云景象,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情境中的畫面以及生活中的實際場景進行文章閱讀,在學生閱讀過程中通過播放與畫面相匹配的輕音樂,使學生獲得視覺、聽覺方面的雙重刺激,以此進一步活化教學情境,使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相應情境當中,感受文章用詞的巧妙以及蘊含的情感,最終促進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基于人工智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多直接教授學生知識和技巧,讓學生機械地學習寫作、閱讀等技巧。這種相對僵化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學習質效偏低。當下,小學語文教師可融合人工智能創新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為目的構建智慧課堂,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項素養和優良品質。
(四)基于人工智能培養學生創新素養
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著重關注對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人工智能可為培養學生創新素養提供更多途徑,教師可通過人工智能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自主思考和探究,從而發展其個性化思維,有效培養其創新精神。
比如,在《燕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和燕子相關的資料,并進行資源整合,也可讓學生把所收集到的資料集中上傳至智能學習平臺,在進行整理后,通過多媒體設備統一展示出來,讓學生結合相關資料更全面、認真地觀察燕子,了解其羽毛顏色、生活習性等,對比這一鳥類和其他鳥類的異同,隨后導入課文,讓學生從多個方面感受燕子和春天的關聯,同時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電子畫板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此,學生可自由發揮想象力,或畫青草,或畫鳥,或畫春游場景等,發展創新思維。總之,人工智能可為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提供工具和途徑,為學生構建更富生機的語文課堂。
(五)基于人工智能創設良性競爭環境
素質教育強調對學生的合作及競爭意識的培養,而創設良性的競爭環境,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對此,教師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圍繞特定主題為學生創設良性競爭環境,促使學生更自主、自覺地學習,使學生不斷進取,培養多項素養。
例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為構建獨特、新穎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教師可先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情境表演。在小組進行表演期間,教師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表演過程進行錄像,在學生表演結束后通過回放錄像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悉心揣摩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動以及形象特點,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分析哪個小組的表演更加貼近人物特點。又如,在《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的教學中,教師可先通過電子白板為學生介紹基礎知識以及文章寓意,讓學生掌握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同時鼓勵學生結合不同人物的語言表達特點進行表演。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鍛煉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教師還可將錄制的班級表演視頻上傳至智能教育平臺,鼓勵學生進行評論,促使學生積極表達,深入解讀文章內容,把握角色特點等。通過親身參與或者觀察其他學生的表演,學生可掌握正確的語言表達技巧,提升交際能力以及語文核心素養[5]。
三、總結
“人工智能+教育”使教育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可有效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求知欲,創設更加逼真、生動的教學情境,還有助于構建個性化教學模式,推動學生的自主、開放式學習。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中融入人工智能的意義,并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和語文教學融合的策略,使學生獲得更加多元、新穎的學習體驗,逐步構建智慧課堂。
[參考文獻]
余尚濤.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小學語文智慧課堂構建[J].數據,2022(11):113-115.
吳瑩,馬玉.人工智能時代,語文教學該堅守什么[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2(6):94-95.
郭亞峰.人工智能智慧課堂:中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通的橋梁[J].第二課堂(D),2022(1):74-75.
張松.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初探:淺談希沃白板5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藝術,2021(12):50.
張淑婷.人工智能下的高中語文智慧課堂探究[J].新課程,20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