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荻音 楊波
摘? 要? 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對于行業特色鮮明的理工科優勢高校,思政教育應突出行業特色。以航空航天類院校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課程為例,探討具有空天特色的思政育人目標、特色思政元素、改革舉措等關鍵問題,使該課程成為具特色、有靈魂、能傳承的思政引領課堂。
關鍵詞? 課程思政;空天特色;檢測技術與自動化;思政
元素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8-0088-03
0? 引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方式,它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形式將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高校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可以促進德育與智育統一,更好地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重中之重。不同于專門的思政課程,理工科專業課程需采用更為柔性的思想政治融入策略,從而達到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2]。
對于類似專業,理工科的基礎專業課程在各高校的設置有諸多相似之處,在實施課程思政時可相互參考。魯迅先生曾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校也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在思政教育共性基礎上發掘自身獨一無二的思政文化,形成獨特的價值塑造體系,培養國家需要的專業化人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為航空航天特色人才的重要部屬高校和工科優勢高校,著力培養高素質的各類交叉復合型航空航天科技人才,使其在航空航天相關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引領行業產業發展上發揮核心作用。這種聚焦國家發展戰略、面向特色行業培養工程專業人才的特點,許多高校都具備,應充分利用這種優勢開展思政教育,使得課程思政建設具特色、有靈魂、能傳承。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核心研究生課程[3],選課學生多,覆蓋專業廣,且涉及多個院校。本文以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課程為例,介紹具備航空航天特色的專業課思政建設目標、案例與實施方式,為探索特色化思政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1? 課程思政特色育人目標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課程依托“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與“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二級學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的研究生基礎核心理論課。在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與新要求下,該課程圍繞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的需求,歸納控制系統中檢測/測量模塊設計研制所需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精選教學內容,既注重必要的基礎知識,又傳授先進的檢測技術。課程內容涉及檢測技術領域的基礎知識、測量誤差與數據處理、常規和新型感知技術、信號轉換與調理、檢測系統中的抗干擾技術、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等關鍵內容,融合了近十年來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在檢測與自動化系統中的最新應用。
2022年10月,在學校建校70周年之際,北航召開人才培養大會并發布《北航新時代領行動計劃白皮書》,明確把“著力培養傳承空天報國精神、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領軍領導人才”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使命和目標。該目標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提綱挈領,即強化空天特色,突出領軍指引。為此,通過梳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課程內容,擬在價值觀、時代精神、能力素質、道德修養四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特色教學改革。
1.1? 強化空天報國的理想信念
通過回顧應用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傳感器和檢測設備被國外長期嚴密技術封鎖的史實,以及檢測設備制造在某些核心技術領域與國外的差距,喚起學生的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強化他們空天報國的理想信念。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自主開展核心技術突破才不會被“卡脖子”的嚴峻國際形勢,引導學生立志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高學生的科技強國意識,激發學生突破技術難題的信念。
1.2? 培養嚴謹創新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反映科學發展內在要求并體現在科學工作者身上的一種精神狀態,如科學探索者的信念、勇氣、意志、工作態度、理性思維、人文關懷和犧牲精神等,內涵極為豐富。但對于航空航天人,嚴謹是第一位的。面對大國重器,任何一個細小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因此,應首先將務實、嚴謹、細致的專業精神傳遞給學生。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大膽嘗試,為我國航空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1.3? 提高敢為人先的抗壓能力
航空航天是綜合性尖端科技的象征和結晶,是工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更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航空航天領域面對的都是大國重器,要確保任務的萬無一失,必須具有極強的抗壓能力。面對多任務、快節奏、高難度的型號開發過程,必須有勇于攻堅克難的決心和毅力。同時,航空航天中“從無到有”的研發過程,也需要極大的敢為人先的魄力。因此,課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素質,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充滿信心。
1.4? 培植吃苦耐勞的奉獻情懷
“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航空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等,都是值得航空航天人驕傲的情懷。航空航天事業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接續奮斗,在課程中融入這些情懷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讓他們從航空航天精神中汲取能量,勇于肩負起時代的光榮使命,譜寫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2? 特色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
如何挖掘課程內容與思政的融合點,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將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課程中豐富的內容與航空航天特色育人目標融合,充分發揮思政元素的示范、引領作用。部分融合案例如下。
2.1? 傳感器與航空航天重要工程
在“現代檢測技術作用和地位”知識點引入思政內容,通過講述傳感器在航空航天重要裝備中的應用,展現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實力,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例如,檢測航空發動機某些蜂窩復合材料釬焊部位的超聲相控檢測設備一直被國外發達國家壟斷,在我國掌握其制造技術之前,國外生產商經常以政治原因為借口對我國航空企業實施封鎖制裁。最終,我國努力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終于打破壟斷,設備價格也大幅度下降[4]。
2.2? 精準測量與科學精神
在測量誤差與數據處理模塊的“誤差來源、數據處理”知識點中引入思政內容,從誤差來源中的方法和人為因素,聯系因測量偏差導致的重大航空航天安全事故。例如,造成波音737 MAX飛機連續兩次墜毀的原因僅是迎角傳感器測量數據錯誤;測量最后一級運載火箭的速度如有2/1 000的相對誤差,衛星就會偏離預定軌道100公里,這也是近年來民企火箭發射失敗的主要原因。航空航天人應秉承嚴謹創新的科學精神,不放過任何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錯誤和疏漏。
2.3? 檢測系統綜合設計與創新思維
為提高課程的高階性與挑戰度,課程組設置了關于檢測系統綜合設計的討論課題。所選擇的課題均具備導向性學習目標,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激發創新思維。例如,由波音迎角傳感器故障導致的重大空難引出的“飛行姿態傳感器故障檢測”討論題,由民航安檢場景引出的“安檢檢測系統綜合設計”討論題,由保障航天人生命安全為主題的“載人飛船內部環境監測系統”討論題等。這些討論題的加入既豐富了課程內涵,強化了研究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究能力和開放思維模式,又融入了嚴謹、創新的航空航天特色科學精神,是非常有思政育人成效的教學內容。
2.4? 科技探索之旅與求真態度
每一門學科都是由無數科學家一點一滴探索、研究、積累、匯總而來。學科發展史是偉人探索、合作、奉獻精神的綜合體現,可充分利用學科史所蘊含的豐厚教育資源,用他們在探索科學、追求真理過程中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來引導學生、教育學生。例如,在誤差理論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勒讓德、伽利略、辛普森、拉普拉斯、高斯等眾多科學家努力探索,在紅外探測、激光測量、超聲波測量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儀器儀表領域杰出科學家的故事等,讓學生感受科學家傳遞的正面能量,培養不畏困難、勇攀科學高峰的魄力和勇氣。
3? 特色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
3.1? 注重言傳身教
教師可通過對自身的嚴格要求,潛移默化地影響和鍛煉學生勤奮刻苦、嚴謹治學的品質。例如,教師自身做到認真備課、不遲到不早退、深入和全面學習課程知識、探索與更新前沿信息、不斷完善講課思路、認真批改作業和回答問題,就能有底氣地要求學生也做到上課不遲到不早退、上課積極參與和認真思考、課后作業按時提交與保質保量。這些習慣會影響學生一生。
3.2? 強化教學案例
通過大量查找、閱讀材料和與航空航天領域專家交流,確定適合本課程的特色思政案例。在案例講述過程中,采用任務式方法分解案例,注重案例的啟發與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任務共分四步:首先,通過事件背景的介紹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思考;其次,展開討論,分析事件可能的解決方案;再次,給出實際中采用的方法;最后,啟發學生思考案例的思政元素。通過該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3.3? 引入校外資源
航空航天領域是對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要求頗高的領域。邀請在崗位上業務精湛的技術專家走進課堂,結合型號任務,為學生開展專題講座,是同時滿足“思想性”和“育人性”的具有復合特性的優秀思政教育形式。例如,航空計量專家為學生開展的“從測試看計量”專題講座,介紹了航空測試的先進概念與技術,并分享了寶貴的實戰經驗。通過這些深入淺出的報告,讓學生在學到技能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領域專家愛崗敬業、腳踏實地、持續學習、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等優秀品質和人文精神,從而實現魂育和才育的統一。
3.4? 做好課堂延伸
課堂延伸是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檢測技術與自動化作為一門研究生課程,課堂延伸應跳出傳統一問一答作業模式,探索更為豐富的能力提升方法。例如,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和工程案例布置實踐課題,或參考最新研究進展布置討論課題等。選題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既能反映理論層次,又和學生感興趣的航空航天應用場景結合緊密,結論可唯一,也可開放,便于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的同時開拓創新思維。
4? 結束語
通過探索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和方法,挖掘理論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融合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實踐,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價值引領實現有機統一,學生的精神面貌呈現積極向上的良好態勢。該課程的思政教學實踐也為高校特色化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5?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程普,余路,劉向君.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教學思考與探索[J].高教學刊,2021,7(17):4.
[3] 楊波,唐荻音.研究生討論課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20,42(3):1-3,60.
[4] 高鴻波,張小海,鄔冠華,等.融合思政元素的工程實踐案例式教學探索:以無損檢測專業“企業實習”為例[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
34(4):97-103.
[5] 胡永輝,閆勇,錢相臣,等.基于案例引導和項目驅動的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方向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實踐課程建設[J].高教學刊,2020,5:74-76.
*項目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和研究生教育與發展研究專項基金。
作者簡介:唐荻音,博士,副教授;楊波,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