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霞
[摘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整本書閱讀導讀是一個重要環節,但教師的提問方式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充分討論。本文從觀察教師提問的角度出發,分析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解決的可行性策略。通過“五個轉變”,優化提問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強整本書閱讀教學實效。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導讀問題;轉變路徑
“整本書閱讀”是以整本書為依托,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和信息,同時陶冶情操、激發思維、提升思考能力的一種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內容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整本書閱讀被巧妙地融入其中。由此可見,整本書閱讀已經成為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路徑。盡管現行課程標準提倡讀整本書,但對于如何實施并沒有明確的建議。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整本書閱讀導讀環節卻面臨著一些現實困境,如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閱讀深度不夠、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著學生的閱讀效果,也制約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如何有效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議題。就整本書閱讀教學來說,筆者認為,教師應當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精心設計的提問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充分討論,從而達成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目標。下面,從觀察教師提問的角度出發,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探討小學整本書閱讀導讀提問的優化策略。
一、整本書閱讀導讀問題設計存在的問題
導讀問題的設計,決定著整本書閱讀能否走深、走遠。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聽評課的心路歷程,針對學生閱讀中存在的淺表、狹隘等現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導讀問題設計存在不足,具體情況如下:
1.盲目性。問題的設計缺乏針對性與指向性,所提問題顯得濫、雜、細、碎,為了提問而提問。從表面上看,教學環節緊湊、氣氛活躍,實際上學生的閱讀與交流浮于表面,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事實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問題導向,教學可能會變得散漫,學生的閱讀經驗可能淺顯且雜亂無章。同時,也會讓學生認為問題設計只是“為了提問而提問”,而非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2.單一性。問題多以獨立的個體呈現,沒有尋求問題之間的相互關聯、整合、承接、深化等,缺少系統化的問題作為載體,學生難以形成立體化的閱讀感悟。單一性問題設計可能導致學生錯失將書中不同元素聯系起來的機會。并且,問題之間缺乏相互關聯和整合,可能導致學生對書中的主題、情節和角色之間的關系缺乏深刻理解。
3.結論性。提問注重思維的結果,尋求最終事實性答案,而忽略了過程性推導和詮釋,使得整本書閱讀與言語智能割裂開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無法有效提升。過于結論性的問題可能導致學生僅僅關注書中的事實性信息,而忽略了探究和分析書中更深層次主題和概念的機會。此外,過于強調結果而忽略過程也可能使學生將閱讀割裂成兩部分,即閱讀書籍和回答問題,同樣會阻礙學生對閱讀過程的全面理解和積極參與。
4.預設性。提問多指向固定性、預設性結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不到發展,不同觀點得不到自由表達,個性化閱讀淪為一句空話。學生會認為問題設計只是為了達成教師預設的結論,而不是鼓勵他們自由思考和表達不同的觀點。這也影響了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的投入度和參與度。
5.封閉性。問題設計過于呆板、封閉,忽視了文本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無法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無法為學生提供盡情發揮的空間,削弱了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如果所提問題不能引導學生將書中的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和社會聯系起來,就會削弱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他們并不能看到閱讀的實際價值。
二、整本書閱讀優化策略的“五個轉變”
針對整本書閱讀導讀問題存在的問題,筆者嘗試從以下方面提出解決策略,以期更好地落實小學語文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快樂成長。
(一)變盲目性問題為指向性問題
語文課堂教學倡導“一課一得”,整本書閱讀教學也應該提倡一本書鎖定一個關鍵的語文素養。因此,在設計導讀問題時,教師要針對不同的作品,讓所提問題指向不同的語文素養培植點。
1.指向核心價值。每本書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學精髓,有自己的靈魂。教學中,教師要捕捉文本傳遞出來的最核心的價值,傾聽文本最深處的聲音,從而尋找有價值的切入點。比如,《草房子》這部小說用詩一般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唯美的江南水墨畫,更是站在兒童的角度,演繹了成長中一個個令人感動的美麗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美”無處不在。一望無際的蘆葦蕩,金色的草房子,一個個可愛的孩子,一幕幕感人的畫面……這讓讀者仿佛置身在晶瑩剔透的童話世界里。因而,教師要以“美”為切入點,從“尋找美”的角度設置問題,如作品中最能打動你的“美”是什么?你從哪兒感受到這種美的?在我們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這種美呢?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探討,挖掘作品中的景物美、人性美、故事美、語言美……從而感受語言、體味成長,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明白責任與擔當,在書籍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2.指向文體特點。不同文學體裁的書,有不同的文體思維和語言價值,教師要根據文體特點,通過問題導引,讓學生選取最能體現文體特征的內容來閱讀。如《呼蘭河傳》,提出的問題要指向體會“蕭紅語體”的特點;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問題要指向感受科學小品文的魅力等。再如,讀童話我們要體味其豐富、獨特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讀小說我們更關注環境、情節與人物特點;讀散文我們則要走近作者,追求心靈的相遇等。即便是同一種文學體裁,如小說,不同的類型和主題也有不同的讀法,問題設計的指向性也不一樣:成長小說關注“心靈”,動物小說關注“情境”,歷險小說關注“沖突”,科幻小說關注“想象”。
3.指向語文要素。整本書的閱讀教學,要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歸宿,這與教材內容的教學是高度一致的。我們要在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之間架起一道橋梁,做到教材內容與整本書閱讀的有機融合。因此,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提問應當結合教材同步的語文要素,實現教材與整本書的無縫對接。例如六年級上冊《橋》一課,教學時要落實的語文要素為“抓住矛盾沖突,把握人物形象”這一閱讀策略。在學生掌握這一策略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設計相應的導讀問題,讓他們在整本書閱讀中加以鞏固和運用。又如《西游記》中,哪些故事是通過矛盾沖突,更好地表現孫悟空嫉惡如仇、洞察敏銳的個性特點的?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可以從《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真假美猴王》等故事中順藤摸瓜,深入感受作品人物刻畫的表現形式,語文素養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變單一性問題為系統性問題
整本書閱讀,教師的提問要注意問題之間的系統性,努力構建相互作用、層次鮮明的“問題鏈”,通過對“問題鏈”的層次排布,將整本書閱讀引向縱深處。“問題鏈”構建的方式可以是并列式、遞進式、整合式等。例如,閱讀《窗邊的小豆豆》,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牽一人”而“動全書”的主問題:小豆豆是如何從一個一般人眼里的“怪小孩”逐漸變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的?通過這個主問題帶出遞進式的次生問題:在小豆豆的成長中對她影響比較大的人和事有哪些?從這些人和事當中你有什么感受和體會?結合小豆豆的成長,談談你認為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后面三個次生問題圍繞著“主問題”環環相扣,推動學生不斷地深入思考,逐步揭開小說的主旨。在系統性問題的梳理、思考、交流、碰撞中,學生的思維、審美得以提升,語言實踐能力更是得到了有效訓練。
(三)變結論性問題為詮釋性問題
整本書閱讀,教師提問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得到事實性答案,而在于學生尋找答案的思維過程及詮釋方式。教師要變結論性問題為詮釋性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智能。以《淘氣包埃米爾》為例,提出的問題不能只停留在“埃米爾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層面上,而要把問題提升為“埃米爾到底有多淘氣?請你羅列事例為同學們詮釋一下”。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就會整理以下的事例:埃米爾把頭鉆進湯罐子,鬧得媽媽要把湯罐打碎;為了讓妹妹能在最高處看風景,他把妹妹掛在旗桿上升到高高的桿頂上;為了消滅老鼠,他把老鼠夾放在桌子底下,結果夾住了爸爸的腳丫子;為了讓爸爸高興高興,他把從河里撈來的活龍蝦放到爸爸的睡床邊,結果爸爸醒來一腳踩進了龍蝦堆……如此一來,在閱讀其他文學作品時,學生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形成“提取突出體現人物特點的典型事件來解讀人物”的意識,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言語智能就形成了。
(四)變預設性問題為批判性問題
批判性思維往往被視為人類創新精神的核心,而批判性閱讀是培養這種思維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育領域,許多學者和教育機構都倡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用自己的眼光去閱讀并發表獨特的見解。因此,整本書閱讀的導讀提問不宜將學生引導到確定無疑的答案上,而應鼓勵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尊重他們的“另類思考”。這些“另類思考”可能蘊含著寶貴的創新火花,有助于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以美國老師教授《灰姑娘》為例,他們提出的問題不是簡單地接受故事內容,而是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這些問題包括: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媽,你會不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如果午夜12點的時候,辛德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南瓜馬車,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如果辛德瑞拉因為后媽不愿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還有機會成為王子的新娘嗎?這個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嗎?這些問題打破了文本固有的結構,激發了學生全新的思維方式。最后一個問題,更是引發了學生對文本的質疑:午夜12點以后所有的東西都變回原樣,為什么辛德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呢?通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批判性閱讀的重要性。它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而且要求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挑戰文本的固有結構,并從中發現新的意義和觀點。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引導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去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
(五)變封閉性問題為開放性問題
語文課程應當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從更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問題,將視線延伸到生活和社會中,通過創設開放且富有創新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中悟出人生哲理和意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應根據作品的內容、主題、情感等元素,提出開放性問題,如“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你認為這種情況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等。通過這些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核心價值。以《夏洛的網》為例,其中夏洛的一番話引人深思:“生命到底是什么?我們出生,我們活上一陣子,我們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著捕捉和吃蒼蠅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也許可以提升一點我生命的價值。誰都知道人活著該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由此,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你認同夏洛的觀點嗎?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課內外閱讀的積累,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的閱讀方式,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閱讀,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此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自主設計問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問,在提問中交流,最終實現深度閱讀,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斷成長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陶晶.小學語文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3.
[2]余映潮.“主問題”的教學魅力[J].中學語文,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