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翠玉



[摘要] 境脈學習理論是糅合了知識、情境、素養等多要素的教學理念,具有極強的時空特點,主張學習者依據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境脈在學習中主動建構生成新認知,從而獲得能力的提升,與初中地理主題教學相契合。以“長江”一課為例,基于學生內外部先驗知識基礎創設真實問題情境,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問題情境構建學習境脈,從而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聯結,于境脈學習中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 境脈;境脈學習;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近年來,“境脈”概念在信息技術、教育理論和學習科學等領域逐漸得到重視和應用。境脈是立體空間與持續時間的動態情境,具有極強的時空特點。境脈學習理論認為,學生身處并活動于復雜的發展、認知、生理、社會和文化的動態系統中。有證據表明,學習總是由多個學習過程組成并受境脈及自身情況的影響,聚焦基于問題、合作的學習策略能推動學習者在動態境脈中生成自身認知。境脈學習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已有認知的內部世界和學習環境的外部世界,糅合知識、情境、素養等多要素,創設真實、連續的動態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建構生成新認知,從而獲得能力的提升。地理學主要通過不同時空尺度的視角,去研究環境、人類與環境、人文與社會的系統,并通過視覺、語言、數學等多種空間表現方法加以刻畫,因此,境脈學習理論與地理課程教學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知識學習、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強調真實情境的引入,凸顯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在情境教學中,教師通過單一情境將知識串聯起來,雖然彰顯了知識的連續性與內在關聯性,卻忽略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脈絡,缺乏延續性和延展性。境脈實則是情境的進階發展,更注重情境的時間聯系、空間變化,境脈學習關注學生在境脈中建立內心與外部有意義的關聯,注重構建“知識脈絡”“能力脈絡”“素養脈絡”相互交織的學習境脈(見圖1)。
基于此,教師應當依據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境脈設定可達成的、有挑戰性的目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有聯系、繼承發展的一系列情境形成主境脈,從中提煉問題形成問題境脈并設置任務,接著通過安排結構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推理、建模等學習策略提取有效信息、總結解釋學習材料,最后基于學生的持續思考表現給予學習進階評價,幫助學生發展對地理問題的深層理解并建立邏輯聯系。本文以“長江”一課教學實踐為例,探討境脈學習理論指引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
一、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境脈學習目標
(一)依據課程標準,構建結構化知識脈絡
相較于2011年版課標,新課標中有關認識中國分區的內容要求,其表述由“說出”改為“描述”“舉例”“說明”,強調能夠澄清事實的原理,而非停留于知識點歸納,體現對學生高階思維進階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學科核心素養具有內在性、綜合性、情境性等特征,以此為育人目標的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強化知識之間的聯結,突出綜合性與情境性,從而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境脈具備的連續性和綜合性能更好地突破思維能力進階這一難題。
新課標核心素養目標導向下,有關長江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不能以長江是人類的“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來簡單概括。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突破固有認知,在學科知識底層思維邏輯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思維邏輯,創設完整的境脈,打破知識、能力和素養的碎片化、割裂化狀態。同時,基于“河流”的知識底層邏輯設計具有高階思維的問題,讓學生在分析長江成為“黃金水道”的多種自然及社會經濟要素的過程中,提升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在境脈學習中主動建構自我與內外部世界的聯系,在具身認知活動中,形成關心生活、關愛河流、關注現實問題的責任感,有效達成課程育人目標。
(二)指向能力脈絡,確定層級化教學目標
本次教學選取真實的“民言號”江輪航線(時間與空間位置變化)為主境脈,形成符合知識底層邏輯和學生認知思維邏輯的多脈絡交織學習境脈(見圖2),從“民言號”的第一視角帶領學生了解長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以信息技術手段突破學生對地理位置的認知困難,實時定位“民言號”貨輪的位置作為暗線,進而構建“千噸民言行上游→航線圖中瞰中游→太倉港口觀下游→黃河運力測評”的問題境脈,包含“長江上游、中游、下游的水文特點對航運的影響”的知識脈絡,蘊藏著培養學生“觀察說出→實踐歸納→對比分析→遷移運用”的能力脈絡,最終形成“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的素養脈絡,學生在學習境脈探究中建構知識、提升能力、形成素養。
結合新課標要求及學生先驗知識基礎,確定如下的“層級化”境脈學習目標,以期實現知識結構化,立體化地搭建能力、素養脈絡。
1.解決真實境脈中的問題,提升獲取信息、提出問題的綜合思維。
2.運用數學計算、做實驗、信息技術等方法,描述長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提升地理實踐力,同時能給出國家興利除弊地發揮長江航運作用和輻射能力的方案,厚植家國情懷,初具主人翁意識。
3.進行黃河的運力測評,對比長江、黃河各段的不同水文特征與其所處地理位置的關系,闡述長江對沿岸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區域差異視角凸顯區域聯系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4.通過一艘真實存在的長江貨輪運輸線路,初步認識長江帶來的經濟價值,懂得保護長江這條深水航道的重要性,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二、境脈學習理論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
(一)以結構化知識脈絡啟境,促能力脈絡入境
問題提出是高階思維發展的起點與樞紐,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思維與行動、思維與符號、思維與知識、思維與經驗聯結起來。在知識結構化的情境脈絡基礎上,進一步設計序列化的問題驅動學生積極思考,完成學習任務,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向高階發展。
1.借真實情境啟境:激發感性思維
結合學生對沃爾沃汽車的外部環境認知基礎,呈現真實情境“四川成都制造廠1500輛沃爾沃商品車,在重慶果園港搭上一艘‘民言號江輪即將出口到歐洲”,實時定位“民言號”貨輪,讓學生的內外部世界形成認知差,增強學習動機。在長江流域圖中標分界城市、繪航線,通過圈、畫、描等地理實踐方法,熟悉長江概況及主境脈的載體——“民言號”貨輪,在啟境過程中感性認知長江。以真實的案例吸引學生啟境,充分調動學生感官,激發其感性思維。
2.構問題境脈入境:促進思維進階
境脈問題1:“民言號”要如何順利通過湍急的川江段?
在航線中標出“民言號”在宜昌的位置,展示中國地形圖、長江剖面圖及川江纖夫景觀圖,從而感性認識川江段落差大、水流急的特點。觀察不同水位下小船的沉浮,簡要闡明三峽工程的原理,理解三峽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灘多流急的川江段。結合“三峽大壩大船下樓梯”的視頻,展示船訊網衛星圖三峽大壩上往來船只動態。巧用對比材料、衛星圖等,啟發學生全面總結出長江上游的水文特點,并在實踐中模擬抬升上游水位讓船只順利通過(見圖3),理解國家發揮川江段航運經濟效益的不易,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境脈問題2:“民言號”的航線圖中為何會出現廢棄河道?對航運有何影響?
學生在長江中游衛星圖中發現有多段被廢棄的河道,結合模擬實驗得出結論,歸納成因并嘗試解決問題,認識到裁彎取直工程對航運及沿岸人們生活的影響(見表1)。本部分內容緊扣學習境脈提出“荊江段的特點與航運的關系”問題,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在具身認知視角下從地理成因入手,實現內外部世界的知識構建。同時,也將學習境脈貫通前后環節,體現其連續性。
境脈問題3:“民言號”的終點為何在太倉港?為何會有原地打轉的航線軌跡?
利用等深線、比例尺,測量計算江面寬度并讀出水深,從真實數據中概括出長江下游的水文特點,提出“12.5米深水航道”的概念。于讀圖、量算等實踐活動中提升地理實踐力。學生繼續觀察航線圖,發現“長江口02號”航線軌跡不同于常規航線。觀察“清淤船”模型,由模型推測原理,學生置身于真實情境中主動搭建知識、能力脈絡之間的聯系,分析深水航線建設對提升下游航運價值的作用。通過船模展示我國前沿高新科技,滲透科創精神及生態文明的價值觀,使整個境脈在學生的價值導向牽引中得以延續。
境脈問題4:怎樣讓這一“黃金水道”發揮其“黃金效益”?
依據“民言號”航線,歸納總結長江溝通東西、(鐵路、公路、支流)輻射南北、江海聯運的經濟功能。通過放大尺度到整個長江經濟帶,分析其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影響的數據。在區域空間尺度變化中,從思政角度認識長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家國情懷油然而生,凸顯了學習境脈的空間連續性。如此一來,從“民言號”出發到任務結束,學生能夠形成長江段水文特征的知識脈絡、分析長江航運價值的能力脈絡,從而為素養脈絡的形成打下基礎。
(二)形成高階思維能力,讓素養脈絡出境
延續學習境脈,創設后續問題真實情境,“黃河是否具備同樣的航運能力”,綜合黃河的自然要素及社會經濟因素分析,評價學生的河流水文特征知識脈絡的形成情況。以黃河運力測評為抓手,了解學生分析河流對生產生活影響的能力水平,體會地理環境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緊密關系,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并以開放性活動來考查學生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水平,在學習境脈中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結合表2所示的表現性評價量表,讓核心素養培育“有章可循”,學生在解決情境問題的過程中,可靈活運用評價量表測評自身的核心素養達成情況。
最后,展示中國境內船只的實時動態,驗證學生的問題推測探究成果,以測評學生素養脈絡是否生成。通過“民言號”江輪航程這一案例,滲透保護長江、建設生態長江的價值觀導向,將可持續發展觀根植學生
心中。
三、總結與反思
知識、能力、素養脈絡的聯結。境脈學習是情境學習、任務學習、意義學習、探究學習和協作學習統整于一體的教學活動,重點是巧妙地根據學習資料創設主題境脈。基于境脈學習理論,為達成新課標中對學生的要求,本節課不單獨分析長江的水文特征和概況,而是將其融入探究實驗,在問題境脈聚焦和關鍵問題解決中充分體現,將機械的知識有趣化,從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學生閱讀的資料不是由老師展示,而是由自己探究得知,突出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實踐探究的數據,自主建立起聯結內外部世界的有意義的學習結果,自然能加深印象。設計教、學、評一致性的學習評價,引導學生探究黃河航運價值,遷移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在區域比較的基礎上認識中國地理,真正實現知識、能力、素養脈絡的深度融合。
關注境脈的時空動態性與連續性。從區域空間小尺度到大尺度分析長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體現學習境脈的空間性,凸顯情境的動態性。學生充分、反復地利用地圖去探究長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通過對比長江、黃河的航運能力,從區域差異和區域聯系的視角看待問題,深刻理解中國興利除弊治理長江的必要性,以發現的眼光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學習境脈的時間連續性。
總之,新課標育人目標的達成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本文基于符合學生思維邏輯特點、社會文化背景、認知特點的境脈學習理論,在“長江”一課教學中積極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基,希望能夠為后續研究提供范例。
[參考文獻]
[1]王美,鄭太年,裴新寧.重新認識學習:學習者、境脈與文化:從《人是如何學習的Ⅱ》看學習科學研究新進展[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06).
[2]Carlson,M. C.,Parisi,J. M.,&Xia,J. Lifestyle activities and memory:Variety may be the spice of life.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 II[J].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2012,21(02).
[3]韋志榕,朱翔.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4]柳夕浪.實踐型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新形態[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6).
[5]張平.境脈:素養導向下的數學教學視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8(10).
[6]余文森,龍安邦.論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教育學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6).
[7]梅國紅,何雪梅.指向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境脈”式教學[J].地理教學,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