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念麗 常金良 韓放
摘 要:目前,內陸大水面漁業已經邁入了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利用協調發展的歷史時期。為助力高質量發展諸城市大水面生態漁業,基于該市現狀,分析了其在內陸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行的有效探索,及構建的縣域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模式,并對幾種主要發展方式進行了闡述,如:河庫生態增殖、塘壩生態養殖、漁農種養綜合發展、工程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漁+”多產業融合等。
關鍵詞:諸城市;內陸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模式;產業融合
近年來,諸城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積極協調漁業發展與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重點圍繞河庫生態增殖、塘壩生態養殖、工廠化(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漁農綜合開發、“漁+”產業融合等模式,堅持“一水一策”、生態養殖、綠色發展、產業融合,走出了一條兼顧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生產協調發展的“漁+”高質量發展道路。
1 發展現狀
諸城市境內,水庫、塘壩、河溝眾多,淡水資源豐富,可養殖水面3 630 hm2,大水面漁業歷史悠久。鰱、鳙、鯉、鯽、草魚等大宗淡水魚養殖是當地的傳統優勢產業,全市水產品年產量逾萬噸,年產值1億元以上[1-2]。當地水庫多為水源地水庫,水質保護措施嚴格,所產水產品質優價高。全市3 000 hm2水面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 500 hm2水面被山東省認定為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水產品示范園區;金色四孔的“濰河鯉魚”被認定為地理標志產品。水庫等大水面作為諸城市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和種質資源庫,對于保障全市優質水產品穩定供給和水域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進入21世紀以來,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運營影響,在內陸水域環保督察的常態化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形勢下,諸城市大水面漁業迫切需要從粗放養殖、集約化養殖方式向生態型、環保型轉型。秉承“以水養魚”轉變為“放魚養水”的理念,諸城市編制了《諸城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同時,結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山東省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及時調整全市水產養殖布局,劃分養殖功能區,逐步實現向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高效利用相協調的生態漁業轉型。
2 發展思路
通過對大水面“精準定位”,按照生態優先、科學利用、創新機制、融合發展的原則,調整產業布局,加快轉型升級,促進大水面增養殖、水產品加工、休閑旅游、康養等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通過 “一水一策”,以滿足人民對優美水域生態環境和優質水產品的需求為出發點,實現大水面生態保護和漁業生產協調發展,全市漁業走上生態、綠色、多產業融合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3 發展模式
在漁業發展過程中,嚴格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摸清養殖水域“家底”,對全市大中小型水庫、河流、塘壩統一規劃,“一水一策”,因地制宜規劃發展方式。全市養殖水域劃分為河庫生態增殖區、山塘生態養殖區、工廠化(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區、漁農綜合開發區、休閑漁業區、康養園區、旅游漁業園區,做到應養盡養、宜漁則漁、宜游則游、漁農結合、漁旅結合、產業融合、高效發展。
3.1 河庫生態增殖
將大中型水庫、主要河流共計3 000 hm2水面劃為生態增殖區。諸城市水域浮游生物、水生維管束植物和底棲生物等魚類天然餌料豐富。天然魚類資源豐富,主要有7科 23種,以鯉、鯽、麥穗魚、棒花魚、鲹條魚等為優勢種群,主要增殖種類為鰱、鳙、鯉和草魚。根據水體的天然餌料資源情況、載魚量及水生生物等資源調查結果,通過在水庫中搭建人工魚巢等方法,修復和保護魚類的產卵場,提高魚類自然增殖產量。通過“測水配方”結果,精準確定水庫增殖魚類的品種和比例,實施“放魚養水”漁業資源增殖修復工程,對水體進行人工增殖。在自然增殖和人工增殖的雙重管理模式下,水庫的魚類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增殖漁業的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水庫污染少、水質好,增殖得到的魚產品質量好,一般可發展綠色水產品、有機水產品,水產品牌效益較高。通過在主要河流放養濾食性魚類,種植水草,利用生物操縱原理,“以漁控藻”“以漁凈水”,有效降低了水體富營養化程度,修復了水域生態環境,維護了生物多樣性,實現了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利用協調發展。
3.2 塘壩生態養殖
全市2 hm2以上塘壩共38座,養殖水面共175 hm2。這些塘壩水源充沛、浮游生物豐富,無工業、農業、醫療及城市生活廢棄物等污染源,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
通過潑灑光合細菌、餌料管理、科學合理設計投放魚品種和投放數量,主要依靠水體中的天然餌料,適當接種人工移植的餌料或者人工調配的全價飼料,開展大規格魚種塘壩生態養殖。貧營養型水體魚類放養品種和比例一般為:鰱35%~40%、鳙50%~55%,草魚、鯉、鳊等5%~15%;一般營養型水體:鰱30%~35%、鳙55%~60%,草魚、鯉、鳊等5%~15%;富營養型水體:鰱25%~30%、鳙60%~65%,草魚、鯉、鳊等5%~15%。
塘壩生態養殖的魚類生長快、肉質好,產量可達到3 750 kg/hm2以上,是一種綠色生態養殖方式,對于漁業增收節支、提質增效、節能減排、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安全都具有重大意義。
3.3 漁農種養綜合發展
推廣漁業高效養殖模式,依托本地特色開展“魚+鴨”“魚+菜”“魚+茶”“泥鰍+蓮藕”等特色高效養殖,“一水多用”“一地多用”,漁農結合,綜合利用,打造現代漁業發展新的增長極,實現節地、節水、節能、低碳排放,漁農綜合發展。
舜王街道田園綠禾綜合體的“魚+鴨”綜合養殖基地項目占地面積20 hm2,項目年產商品魚600 t,產鴨50 t,產蛋18萬枚,綜合年產值1 200萬元以上。龍都街道龍湖綠園田園綜合體的“魚+菜”綜合養殖項目占地4.7 hm2,投放大規格鰱、鳙、鯉、鯽,采用池塘生態養殖模式生產綠色水產品,項目年產商品魚50 t。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和糞便,清理出來直接用作園區蔬菜的有機肥料。采用生態浮床在養殖水面上進行水培蔬菜種植,養成了“水中有魚,魚上有菜”的種養循環模式。
林家村鎮春江蓮藕基地“泥鰍+蓮藕”綜合養殖項目占地20 hm2,通過“美國雪蓮”“泰國花奇藕”“無花一號”和“多維藕”等有機淺水蓮藕高產栽培與泥鰍混養種植,采用“水養泥鰍、塘里放藕”的模式,年產泥鰍60 t;荷花開放供游客觀賞,荷葉、蓮子、荷莖能食用,收獲的藕加工成藕粉、藕粉掛面,水產品加工成魚干、罐頭等系列產品,綜合年產值超過1 000萬元。
林家村鎮方軍淡水魚專業合作社,以淡水苗種繁育、大宗淡水魚養殖、觀賞魚養殖為依托,采取本地障日山產的五葉茶引種栽植,逐步發展起“粽香五葉”和“五葉蘆丁”兩種特色旅游茶葉產品、非遺物質文化遺產。逐步形成了“以魚養茶,以茶推魚”的良性互動,建成了“魚+茶”的特色種養殖發展模式。
3.4 工程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在水草豐富的池塘建設草魚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區。將整個養殖區分為水槽式養殖區、凈水區、集污區。在水槽式養殖區設置25 m×4 m×2 m的養殖水槽進行草魚高密度養殖,養殖水槽總面積控制在池塘養殖系統總水面的3%~5%。養殖區外設置集污區, 收集養殖區產生的糞便、殘餌并加以再利用。在凈水區套養鰱、鳙等濾食性魚類,種植水草凈化養殖區產生的亞硝酸鹽、氨、氮等有毒物質。通過氣提推水裝置在養殖區和凈水區形成水循環,實現養殖周期內“零換水”或尾水達標排放。該養殖模式實現了高密度、集約化、高效生態養殖,根據季節和市場需要,通過“輪捕輪放工藝”, 超過1.5 kg的草魚即捕撈上市,每年4月份至12月份每條水槽每年可生產2~6批,每條水槽年產量可達35~40 t,凈化區可收獲鰱、鳙25 t以上,養殖產量明顯提高。
林家村鎮密州春酒業工業園利用3層的工業化廠房,建成了占地面積3.3 hm2的“南美白對蝦陸基化循環水養殖”。該養殖模式采用噬菌體技術進行養殖水處理,實現了尾水“零排放”的循環水工廠化養殖。養殖全程不添加抗生素,可實現智能化無人值守,規模化效益高;養殖成蝦質量安全,已獲歐盟有機認證。
3.5 “漁+”多產業融合
3.5.1 休閑漁業基地
變“以魚謀生”為“以漁為娛”,挖掘農村休閑游的潛力,發揮漁業休閑旅游功能,大力發展養殖垂釣、休閑垂釣、養殖餐飲結合、養殖餐飲休閑、觀光旅游等多業態休閑漁業。
占地593 hm2的“濰河公園省級休閑漁業基地”為河道全開放式休閑漁業區,區內水質清新,環境優美,青魚、草魚、鰱、鳙、鯉、鯽、鳊、魴、鲴、鯰、鱧、甲魚以及太湖大銀魚、中華絨螯蟹、五彩鯽等漁業資源豐富,集垂釣、休閑、觀光多功能于一體,年接待游客達百萬人次。
環常山休閑垂釣示范基地,以南湖區18座環山塘壩的108 hm2生態養殖水面為引領,同時結合環山的海洋文旅小鎮、金查理小鎮、永輝農場、蔡家溝藝術試驗場,形成了環常山休閑漁業區,年接待游客可達50萬人次,現已發展為快捷式城郊型休閑漁業示范點。該休閑漁業基地獨具的距離短、成本低、實際休閑旅行時間長的特點使之成為城鎮居民節假日和休息日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3.5.2 水產品加工 以渤海水產冷鏈物流園和海洋食品特色產業園為后盾,依托傳統水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甜曬魚、銀魚干品、魚糜制品、紅燒魚等罐頭制品,發展麻辣(蒜蓉)小龍蝦、蒜蓉粉絲蝦(扇貝)、金湯酸菜魚、海鮮鹵味、即食扇貝等水產快捷食品、個性化食品等水產“預制菜”。依托本地海洋生物制品企業促進水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發展增值型水產品加工產業。研發生產藻類加工品(蝦青素等)、海洋活性脂質(磷蝦油、海參油、貽貝油、磷脂型EPA和DHA等)、海洋蛋白類制品(海參肽、磷蝦肽等)、寡糖類(殼寡糖等)、多糖類(海參糖等)、香菇多糖等飼料助劑及添加劑。傳統水產品加工企業和增值型水產品加工企業互為補充,提升了水產品加工業的附加值,對于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構建現代漁業體系、促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現代漁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5.3 康養項目 浦蘭生態園的康養小鎮項目以“文化、娛樂、休閑、健康”為主題,將生態種養殖與養老、休閑、旅游等融為一體,種植了櫻桃、蘋果、葡萄、藍莓等時令水果13 hm2,綠化苗木20余萬棵;鰱、鳙、鯉、草魚等大宗淡水魚養殖,年產量100 t,錦鯉年產量10 t;建設的山景公寓、云水居民宿、湖心島生態漁餐廳、品茗棋社、夏令營基地、濱水寫生基地、登山步道、醫養中心、房車露營、農耕文化基地、親子采摘園、親子垂釣樂園等康養服務設施等,年接待游客量達50萬人次,年經濟收入超過900萬元。
3.5.4 漁旅融合 以龍湖綠園、浦蘭生態園、竹山生態園、春江蓮藕基地等漁農園區為引領,挖掘鎮街水產養殖資源和旅游資源,大力推行“漁旅融合”新型漁業發展模式。一鎮(街)一個示范園,讓游客在觀光度假的同時能親身體驗地區特色的水產養殖方式和品嘗綠色水產品,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閑體驗,實現漁業+農業+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了漁業生產附加值,對于全市漁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多產業融合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 小結
當前,漁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諸城市充分發揮自身漁業發展優勢,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加快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改善水產養殖生態環境,產品質量和生態效益明顯提升;加快發展水產品加工業、休閑漁業、漁農漁業、漁旅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質量效益,實現了“漁+”多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初步構建起了縣域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實現了新時期漁業轉型發展的有效探索。
參考文獻:
[1]
諸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諸城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A].2018:9.
[2]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山東省漁業統計填報與分析系統[DB/OL].[2024-3-10].http://sd.cnfm.com.cn/Account/Login.aspx.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models of ecological fishery in inland open waters in Zhucheng
XIA Nianli1,CHANG Jinliang2,HAN Fang1
(1.Zhucheng Rural Work Service Center,Weifang 262200,China;2.Zhucheng Mizhou Reservoi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Weifang 2622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nland large surface fishery has entered a historical perio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fishery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assis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ishery in inland open waters in Zhucheng city,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ity, the effective exploration was analysed on th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land fisher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 for county-level ecological fishery. Several modes for development were elaborated, such as ecological enhancement in rivers and reservoirs, ecological aquaculture in big pond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and agriculture, industrial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integration of fishery and other industries.
Key words:Zhucheng city;inland open waters;ecological fishery;development models;industry convergence
(收稿日期: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