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斌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AI)已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方面,從智能手機、智能家居到自動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AI技術無處不在。為了讓下一代更好地適應科技社會,廣大教育工作者需積極展開相關教學實踐。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陣地,信息技術教師有責任將人工智能融入教學內容中。文章探討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人工智能的路徑,列舉了具體的教學策略,包括強化理論基礎教學、開展編程技術教學、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學習AI、布置課后學習任務等四個方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科技社會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人工智能;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8—0067—04
近年來,已有較多的信息技術教師把人工智能融入課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實踐證明,將人工智能引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等核心素養,達到“培養時代新人”的目的。在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師還需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融入方式,切實提升教育效果。
一、人工智能技術概述
人工智能(AI)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人工智能學科的研究目的,是開發能模擬、延伸、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方面。在現代社會中,AI技術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領域。借助AI技術,人們可更高效地生產、生活,獲得更便捷的服務。《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在創中學”。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推動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來完善中小學課程方案和教學標準,使其順應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發展潮流,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1]。
目前看來,將人工智能融入信息技術課堂,可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人工智能以其獨特的創新性、實踐性、生動性、交互性特點,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應重視開發、應用人工智能教學內容,包括程序設計、程序調試等具體內容,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更廣闊的空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人工智能融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工智能技術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趣味性,通過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AI技術,教師可為學生的學習賦予新的活力。在AI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可親自動手完成相關項目,感受技術的魅力。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主動地參與學習。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可更直觀地理解AI技術的原理和應用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2.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AI技術是當今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近年來,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嘆。教師通過將AI技術引入教學中,可為學生提供接觸最新科技成果的機會,拓寬其視野。在學習AI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可仔細了解其發展歷程和應用前景,培養信息意識。同時,AI技術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如計算機科學、數學等。學生在應用AI技術時,也可了解這些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寬知識面,培養計算思維能力。此外,在應用AI技術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鍛煉信息檢索、信息處理和信息分析等能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素養,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更好地應對來自信息社會的挑戰。
三、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人工智能的融入路徑
1.強化理論基礎教學,增強學生對AI的理解。將人工智能融入信息技術課程的前期,教師應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避免學生對AI這門新興技術抱有過強的陌生感。在選擇AI理論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應關注其實用性、趣味性。例如,教師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選擇與AI技術密切相關的話題,組織學生探討,如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等,通過在課堂導入環節講解這些知識,可激發學生對AI的好奇心。
隨后,教師也可使用計算機技術,為學生展示AI的最新發展動態,如圖像識別技術、無人駕駛汽車等,并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總結有關AI的知識,做好重點內容的講授,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充分講解機器人編程相關的技術知識[2]。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提出一些值得思索的問題,如,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方法分為結構模擬、功能模擬、行為模擬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將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學生常會接觸到的AI技術,按照具體的研究方法分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AI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應重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毋庸置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理論教學是基礎,但學生對于知識真正的理解,往往來源于實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項目,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AI技術的應用方法。例如,可讓學生使用機器學習算法,進行簡單的數據分類,從而深入理解AI技術的應用場景。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也可講解“Make? Code集成開發環境”“MakeCode的變量與賦值”“MakeCode隨機數的產生、應用”等概念,再引導學生動手嘗試應用這些知識,如用“數碼骰子”玩猜數游戲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分享自己對于AI學習內容的思考,展示自己的實踐成果,從而激發彼此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為后續的學習作鋪墊。在課堂末尾,教師可推薦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科技網站和場所,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體驗、感受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3]。
2.開展編程技術教學,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在初中階段,學生已開始接觸一系列的編程知識。《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南》在“人工智能方法與實現”這部分指出,中小學生通過學習機器學習模式、機器學習算法、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平臺等內容后,應能掌握利用人工智能開源體驗平臺、圖形化編程語言、Python編程語言等工具,在公開數據集上實現相關機器學習算法[4]。這一要求進一步凸顯了培養學生編程能力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能力、操作經驗,制訂系統性的編程技術教學方案,并在課堂中,循序漸進地為學生引出一系列的編程教學內容與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AI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在編程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應傳授學生基礎的編程知識,如變量、數據類型、控制結構等。在學習這些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生可形成一定的編程思維,為后續復雜編程作鋪墊。為確保學生掌握這些基礎概念,教師也應設計一些簡單的編程練習題,以檢測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在確定學生對基礎編程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入算法和數據結構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算法的設計、分析方法,對常見的數據結構(如數組、鏈表、樹等)的應用場景形成一定的認識,從而培養一定的計算思維能力。
在引導學生學習AI項目的基礎上,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在課外參加一些編程競賽活動,以進一步鍛煉自己的編程能力。這些競賽活動可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同時也可讓其結識到來自不同學習背景的同齡人,從而拓寬視野,更好地鍛煉自己的編程技能和計算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將人工智能引入信息技術課程的前提下,教師應進一步凸顯信息技術課的實踐性特征,多為學生布置一系列別開生面的實踐性學習任務,并要求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及時反思和總結。通過實踐,學生可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調整學習策略,更好地吸收和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3.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展開AI學習活動。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知識可視化工具,與人工智能下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有著較好的適配性。教師可使用導圖,以圖形化的方式展示知識的結構和關聯,梳理AI技術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學內容。
如,在講解AI基礎知識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制作思維導圖。學生可將AI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應用領域等知識點分類整理,并使用圖形、關鍵詞等方式,展示知識之間的關聯,從而更深入地理解AI技術的知識結構,提高記憶效果。在“搭建救援機器人”這樣的合作學習項目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自己的操作步驟。
又如,在制作“救援機器人”的過程中,學生應明確主要任務——搭建裝有超聲波傳感器的micro:bit機器小車,從指定位置出發,自動識別,避開障礙,在到達指定位置后執行救援。教師可引導學生將這一主要任務設置為思維導圖的主干,隨后指導學生構建分支任務,例如運用電機驅動小車的輪子等等,再逐一完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清晰且有條理。在課下,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復習,將之前學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使之鞏固。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行制作復習思維導圖,對所學內容總結和歸納。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分享、交流思維導圖,讓學生互相評價和補充,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
除了思維導圖外,教師還可結合其他學習工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AI學習活動。例如,教師可利用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幫助學生更好地規劃學習進程。教師還可利用社交媒體等工具,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及時解答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技術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融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4.布置課后實踐任務,提升知識遷移的能力?,F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已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將人工智能融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應推動學生將自己的學習過程延伸到實際生活之中,積極使用已學習的知識內容完成編程等操作,實現對知識的遷移運用。
為確保學生實踐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上需精心設計課后學習任務。一般來講,這些學習任務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興趣相結合,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挑戰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初步體驗對于開源硬件的應用,利用此類硬件制作簡單的機器人,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完成相關的操作。
相較于傳統的課后學習任務,這樣的實踐任務既具有實際意義,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踐任務,教師需提供必要的資源,包括相關的軟件工具和在線資源等。同時,教師還需給學生一定的指導,幫助其更好地解決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課下,學生應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探索和創新,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完成任務,并在實踐過程中積極嘗試新的方法,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下一堂課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其他同學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促進彼此的成長。這時,教師還需對學生完成實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成長情況,而非僅僅關注任務的完成結果。通過評價,教師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不足之處,并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同時,學生也需自我反思,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現自我發展。
總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人工智能,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任務。通過采取強化理論基礎教學、開展編程技術教學、布置課后實踐任務等措施,教師可將人工智能有效地融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鍛煉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計算思維,為其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切實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學校和社會也需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必將邁上更高的臺階,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科技生活。
參考文獻
[1]王征.基于人工智能的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化教學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17):90-92.
[2]張燕燕.STEM理念引導初中信息技術簡易機器人教學的策略[J].亞太教育,2023(10):08-10.
[3]馮麗娜.人工智能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07):91-93.
[4]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南課題組,江波.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南[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03):121-134.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