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動力機制

2024-05-21 01:42:49鄭士鵬董建林
重慶社會科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鄭士鵬 董建林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的歷史自覺、文化自覺,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文化實踐提供了目標和方向指引,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

本期開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專題,邀約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鄭士鵬教授團隊、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杜俊華教授團隊,分別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動力機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三重依據、使命耦合、進路落點”展開研討,現刊出有關成果。

(策劃:文豐安? 易曉艷)

摘 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果,是以馬克思主義為“魂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為“根脈”,以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為基礎的文明自主創新。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離不開各動力機制的聯動耦合作用,需要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內生源動力、目標導向力與實踐續航力,廓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歷史主動性、價值指向性與創新驅動性,賡續歷史文脈,激揚中華文明的現代張力,促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文明歷史長河與世界現代化大潮中行穩致遠,持續綻放中國式現代文明的灼灼華光。

關鍵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動力機制;中國式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馬克思主義文明觀

[中圖分類號] G122;D61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4-0080-012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4.006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基礎上實現創新性發展的現代文明,是中華民族貢獻于世的現代文明新樣態。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此論斷意蘊深刻、導向鮮明,為中華文明走向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彰顯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與人類文明新形態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梳理當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研究現狀,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概念內涵研究。肖靈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三重內涵為“自信地傳承本民族文化,開放地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創新地推動文明體系轉型”[2]。何星亮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傳統文明、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上創新性發展的現代文明,是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3]。張健、齊付清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對中華文明和黨百年文化建設實踐的賡續創新、是“第二個結合”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嶄新呈現[4]。二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意蘊。朱雪微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是推進中華文明延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5]。徐俊六認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了中華文化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構”[6]。鄒紹清認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對新文化使命的創新性命題,有利于把準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走向,破解世界文明紛爭難題[7]。三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進路。高旻、趙耀宏認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原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價值引領,不斷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8]。方世南、馬婧認為在現代信息網絡化社會應推進網絡文明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協同發展[9]。袁祖社認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深刻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質”[10]。

從現有資料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研究成果集中分布在概念內涵、價值意蘊、實踐進路等問題上,基本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的體系框架。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闡釋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要義、影響意義與發展路徑,但對影響其接續發展、開拓超越的動力緣由的解讀分析較少。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離不開各動力機制的聯動支持與耦合激活作用,各動力要素是廓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歷史主動性、價值指向性與創新驅動性的必要切入點。因此,需要深刻挖掘并接續鼓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內生源動力、目標導向力與實踐續航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秉持守正創新與包容開放的態度,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構筑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的堅定底氣,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百舸爭流的世界文化浪潮中乘風破浪,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當代華章。

一、歷史主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內生源動力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演進并非自發推進,而是在歷史主動精神的影響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發揮主動創造力,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當代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熔鑄自覺引領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賦予時代感召力。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披荊斬棘,發揮清醒自覺的主動精神和砥礪奮進的擔當精神,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精神,凝聚現代文明建設的主人翁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科學理論相結合,彰顯了賡續歷史文脈和尊重歷史規律的科學精神,指引民族文明建設超越迷障,為現代文明的構建匯聚深層持久的薪火力量與科學先進的文化張力;現代化實踐凝結了未雨綢繆的時代預見精神,帶動傳統文明不斷適應瞬息萬變的國情實際以實現“鳳凰涅槃”,進而轉向先進現代文明。三者相輔相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內生源動力,激揚中華文明持續煥發新的活力。

(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發揮主動創造力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主動擔當起帶領中華文明沖云破霧、開辟新路、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重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文化啟蒙革新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共產主義者將先進科學思想與愛國革命文化緊密結合,弘揚民主與科學精神,力求喚醒民族自尊心與群眾覺醒意識,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揚與生根發芽,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啟了復興中華文化的崢嶸歲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11]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11],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中華民族要“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12],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過程中重建了中華民族文明的主體性與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奠定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全社會形成了較為繁榮的文化氛圍,使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制度確立與鞏固的需求,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大力支持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文化革新,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同時引導人民群眾積極發揮主動創造性,發揚敢闖敢創品質和歷史主動精神。鄧小平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13],注重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胡錦濤進一步提出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4]。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于動員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精神力量、推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建設進程的高度重視,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更具活力的體制保證和迅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接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事業,進一步塑造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現代化嶄新形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15],黨的二十大以“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16]45為契點,做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16]45“深化文明交流互鑒”[16]46等重大規劃部署。新時代黨帶領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及變革,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和更加完備的政策支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核心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充分發揮引領方向與凝聚共識的主動創造力,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積極推進“兩個結合”的創新性發展,積極進行自我革命和思想解放,繼續探究整合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具體國情以及優質傳統文化瑰寶三者相契合的文明成果,努力創造既符合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獨具中華文化氣派特色,又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二)植根歷史文化沃土發揚當代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熔鑄自覺引領力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1],中華兒女以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脈絡為引線溯源,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思想為引領旗幟,逐漸創生演化出獨具中國氣派和中國精神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矛盾觀、統籌“速度”與“安全”的發展觀、強調“劃出紅線”與“亮明底線”的法治觀念和底線思維,均體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中和思維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文明觀中辯證唯物主義立場的借鑒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恩格斯亦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17]。強調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內在統一性與相互作用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此為鑒,積極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習近平提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6]23-24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16]23,體現出對兩種文明間辯證關系的重視與研究,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構人類文明新樣態鋪墊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本德政思想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高度契合,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18]162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對黨員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要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既體現出對傳統“民為邦本、為政以德”政德思想的賡續,也彰顯了對馬克思主義中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追求及唯物史觀中將人民群眾置于歷史主體地位理念的發揚。

歷史是文明的載體,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習近平強調:“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16]1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具有承嬗離合、以文培元、歷久彌新的內在張力,浸潤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也承載預示著現代文明演進的新思路。中華民族以繼往開來的勇氣和毅力,深度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塑造的天下觀、社會觀、生態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并將它們同科學社會主義緊密聯結、融通契合,轉化為助推中華兒女砥礪前行的磅礴力量,不斷筑牢中華民族賡續綿延的精神大廈,書寫壯美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圖譜。在社會藍圖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在對外交往中我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皆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也遵循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傳承賡續歷史文脈、發揚革新當代科學文明觀,能夠引領中華兒女“知古以鑒今”,借助歷史思維和科學理念為指引,勇擔新的文化使命,進而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內生源動力。

(三)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賦予時代感召力

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1]。可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形成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承襲了中華文化中的獨特民族優勢,又為其注入充滿生機的現代性因素,凝結了一葉知秋、未雨綢繆的時代預見精神,激發了中華文化的當代活力。1921年6月,張太雷在《致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書面報告》中首次提出“現代化”概念[19],致力于探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模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也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萌芽中由被動轉為主動。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國際敵對勢力蠢蠢欲動,“國防現代化”“軍隊現代化”“現代化裝備”等軍事方面的“現代化”成為當時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和平穩定發展奠定了重要保障。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之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心逐步從軍事領域拓展到以工業現代化為基礎的經濟層面,毛澤東提出要從1953年起,“準備以二十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20]207,并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建立“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20]350,“一五”計劃的實施也使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偉大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21],確立了較為明晰的現代化目標,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拓展了前景思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結合國情狀況與世界現代化形勢,提出了契合本國發展速率的“小康”目標,倡導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分階段、分步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鋪墊了科學的演進邏輯。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構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和精神雙管齊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感召力日益凸顯。中國式現代化既有符合世界現代化潮流的共性特質,又有基于國情實際的自主特色,依靠不同于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治國理念和發展路徑,在與世界現代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逐漸實現民族文明的自我塑造與發展模式的獨立構建。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深入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日益顯現出新的蓬勃生機,不斷凝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合力,有效實現了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有機銜接。然而,作為未竟之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仍然道阻且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化莫測,內外反動勢力虎視眈眈,發展不平衡、不穩定現象仍然突出,中國式現代化事業還面臨諸多挑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洗禮下,需要讓現代化發展與文明建設共榮互促,而不能顧此失彼甚至互相掣肘。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進程中應嚴肅抵制“保守傳統化”或“去中國化”傾向,既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又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此外,還需積極賦予中華文明以新的時代內涵并不斷創新其現代化表達形式,站在新起點上不斷匯聚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文化力量,依托其生動實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賦予強大的時代感召力。

二、價值指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目標導向力

恩格斯認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22]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也離不開目標導向的指引,需要整合人民至上理念、中華民族文明延續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重價值指向作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價值旨歸所在,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主體能動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亙古彌新的當代續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延續發展充盈持久生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需要借助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達到以文固本、以文鑄魂的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淬煉強大精神推動力。三重價值動力因素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目標導向力。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主體能動力

“文明以止,人文也。”[23]人是文明的主體,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所追求的絕非單向度的物的現代化,更不可忽視的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貫穿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構的全過程,為其建設提供了深層次的主體能動力。

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以人民滿意為立足點,注重全民共享,以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為價值歸旨,致力于滿足其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使現代文明成果最廣泛地惠及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規劃并實施的救國、興國、富國和強國舉措始終圍繞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從革命戰爭年代追求人民解放,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個現代化”側重生產發展與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再到“兩手抓”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直至黨的十八大以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以推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民的精神與物質水平為價值追求,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戰略始終圍繞人民訴求的變化而優化調整,其催生的現代文明成果充分融貫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當前,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人民群眾的物質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需要更加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鮮明的人民性價值。

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以人民力量為動力源,注重全民共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成與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習近平強調要“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18]441,可見需依靠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尊重彰顯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發揚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奮斗力量。黨和政府通過開展教育培訓與大眾傳媒宣傳等方式,不斷加強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民群眾逐步實現道德素養現代化、價值觀念科學化以及思維方式邏輯化,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穩步扎實推進人的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添磚加瓦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新時代繼續發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進一步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促使人民群眾積極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充分發揮人民主體力量,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人民群眾的薪火相傳中賡續傳承,在人民群眾的實踐創新中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瞄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充分發揮人民主體能動力,煥發出獨屬于中國式現代文明的灼灼華光。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充盈持久生命力

中華文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蘊含的理論哲理、價值體系、文明態度、文化內涵、發明剏新與治國方略歷久彌新,蘊藏著解決當代難題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能夠助力中華兒女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習近平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察時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24]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便是中華文明亙古彌新的當代續篇,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延續發展充盈了延綿不絕的持久生命力。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在于其連續性,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以國家形式延續至今的典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奧秘便在于其“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賡續、恒常與革新能力。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25],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是在一次次返本開新中獲取源源不竭的延續動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遵循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發展原則,在把握文明意識形態正確導向的基礎上,堅持守正創新,傳承文明傳統,弘揚時代精神,強化文化賦能,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民族文明的文化生命力,使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先進文明因子相結合,與國家現代化發展相適應。同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進程中注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文化法規,發布《“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等策略規劃,深入推進文化事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科技化轉型升級,筑牢高素質人才高地,加快推動文化數字化發展,促進文化內容創新和品牌打造,充分挖掘文化創新潛力,提高文化生產力。在保證中華民族文明活性的基礎上,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文化底蘊,于新時代不斷探索創新更多的文明可能性。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也提升了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充分把握“一帶一路”機遇與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國際形勢,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互鑒中提升了世界人民對中華民族文明的價值尊重與文化認同,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延續發展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習近平提出,“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1],我國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進程中積極同世界文明接軌,秉持海納百川的態度,在與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并通過建設多元化的文明展示窗口,促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拓寬場域、走向世界。當然,面對國際波譎云詭的意識形態與文明樣態,在對外交往中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找準中國文化的定位,牢牢植根民族文化,積極吸納先進文明,正如毛澤東所言,“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26]。而在把握與世界文明交流機會的同時,也應樹立危機意識,增強民族精神,抵御文化霸權,樹立文化自信、歷史自覺與時代自省意識,促使中華民族文明在文明歷史長河與世界現代化大潮中行穩致遠。

(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淬煉強大精神推動力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18]164文脈與國脈相連,文化引領社會變革,文明凝聚精神合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文化繁榮、文明興盛為基礎,用與之相匹配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文固本、以文鑄魂,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淬煉強大的精神推動力。曾經的鴉片戰爭不僅使國家蒙辱、人民蒙難,也使文明蒙塵,積貧積弱的國情引發了部分國人的文化自卑心理,深陷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泥淖,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民族復興征程。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發揮“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科學的思想武器與強大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在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錘煉出“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創造精神,在探索實踐中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奮楫篤行的拼搏張力。中華民族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涵養了“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成功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新穎的開明變通思路和與時偕行的創新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形成了“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精神標識,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持續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越是接近民族復興這一宏偉目標,越是不能放松懈怠,越是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需通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振奮中華兒女的精神氣魄,發揚新時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自覺精神。同時,中華民族需要在推進“兩個結合”和踐行“兩個答案”的過程中堅定價值指向與目標追求,洞穿現代文明弊病,破解現代文明困局,探索中華民族自己的復興答案,深刻領悟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民族復興征程中所承載的重大歷史責任和新的文化使命,積極開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為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匯聚接續奮斗、自信果敢的磅礴力量,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積極、愈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三、創新驅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實踐續航力

歷史、理論和實踐的邏輯證實,一種文明樣態的創建與實現,必須具備推動其革故鼎新的創新驅動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升華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支撐力,五大文明相濟相生激發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樣態革新力,人類文明新形態匯集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廣泛聚合力,三者以中華民族守正創新、順時而動的獨特優勢共同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裝上時代“新引擎”,鼓足實踐續航力。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升華精神支撐力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精神生活作為社會意識領域的重要范疇,能夠為物質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進而又反哺精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涵蓋的價值認同、崇德向善、謙虛謹慎、和諧有序、崇高篤行、科學理性等文化內蘊,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升華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力。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7],首次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新命題。可見精神和文化層面富裕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物質和經濟層面的富裕,二者是同向同頻、協同共進的。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黨中央加強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與規劃,將精神文明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精神生活基本權益。積極開展理論宣講、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引導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實踐活動,鼓勵多元主體提供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通過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質增效,促使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精神信仰堅如磐石,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凝聚精神共識,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著輿論環境復雜多變、物質文明發展質量欠佳、精神資源分配不均等諸多挑戰,致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進程也道阻且艱。其一,面對波譎云詭的輿論環境,黨和國家繼續加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輿論引導,順應數字化時代輿論陣地漸趨向線上轉移的現況,利用好網絡陣地的輿論導向作用,通過線上政策宣講、媒體輿論轉載、教育培訓講座等諸多形式,積極向社會民眾宣揚優質正統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確保主流意識形態和正能量精神文化占領輿論高地。其二,繼續建設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精神生活短板為著力點,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保駕護航,為精神文明的深度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文明基礎。其三,針對當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問題,積極推進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文化服務模式,推動構建高效共享文化資源的智能數字化網絡體系,更好地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同時根據不同區域的服務需求和文化特色,打造本土文化品牌,避免“生搬硬套”,因地制宜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文化服務均等化供給。通過積極探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面臨困境的紓解之道,弘揚中國精神、彰顯時代價值、匯聚中國力量,進一步升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精神支撐力。

(二)五大文明相濟相生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激發樣態革新力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要“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28],五大文明互為條件,辯證統一,相濟相生,共同激發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樣態革新力。在物質文明方面,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國家,奮起直追、勵精圖治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消除了絕對貧困,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保持了發展與穩定的平衡。在政治文明方面,中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拓展民主的廣度和深度,充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在精神文明方面,中國通過“兩個結合”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將中國實踐總結為中國經驗,進而升華為中國理論,最后用來解決中國問題,并根據發展變化的實際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涵養文明建設的精神力量。在社會文明方面,中國積極優化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堅持以人為本,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合理有序的社會運行機制與和諧良好的公序良俗。在生態文明方面,中國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推進可持續發展。中國致力于實現經濟繁榮、政治民主、文化興盛、社會安定、生態良好的文明目標,五大文明相生相成,進一步充實了新時代文明體系,革新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圖景。

如果某個文明要素的發展出現滯后現象,勢必會連累整個社會文明體系發生紊亂。當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部各要素之間仍存在發展不均衡的風險,能否全面推進五大文明協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這就需要我們于危機中育先機,處變局中開新局。其一,應加強黨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各文明要素協同發展的統籌領導和整體戰略規劃,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文明立場,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五大文明的協調演進奠定物質基礎,又要全面深化改革,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現代文明建設輸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其二,應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弘揚當代中國新式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為構建社會文明體系提供精神支撐。其三,需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思路,努力破解發展與保護兼具的難題,提升各文明因子延續發展的可持續性。統籌推進各文明要素齊頭并進,有利于匯集多元優勢作用形成發展合力,共同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朝著日臻完備的方向演進。

(三)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匯集廣泛聚合力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1]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中國現代文明成果的最新結晶,是現代化文明的中國重撰,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匯集了廣泛聚合力。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不同于西方傳統現代文明的新型文明體系,克服了西方現代化因過度拘泥資本而致使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失落的弊病,揭穿了零和博弈、優越中心、普世價值的虛偽外衣,摒棄了“現代化等同于西式化”“歷史終結論”等荒謬論斷,使馬克思主義煥發新時代的真理光芒,讓中華文明滋長科學基因與創新動能,為現代性文明填充了新的人文平等、和平共生的價值底色。人類文明新形態遵循了中華文明演進邏輯、馬克思主義基本邏輯、共產主義運動邏輯和現代化發展邏輯,創新了傳統文明發展思路中的文化精華、價值體系、制度設計和運動軌跡,發展并不斷完善著中國特色現代性文明,為人類文明的整體演進與創新發展貢獻出中國智慧,成為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積極變量。

盡管人類文明的形態本就應是多元并存的,但由于經濟發展程度與現代化水平的差異,加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存在后發外生性的特點,不同的文明形態或主動或被動會受到發達歐美國家主導下西式文明的影響。然而,由于資本主義內部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在西方現代化文明形態之外,還存在更值得期待且具有普遍意義的人類文明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新定義傳統現代文明概念,以文明對話接替文明沖撞,創建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提供了煥然一新的另類文明形態選擇。置身風云變幻的新時代,與傳統西式文明樣態相比,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發展前路看似撲朔迷離、充滿未知,卻也乘時乘勢、充滿機遇。在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過程中,要警惕西方國家意識形態輸出的“文化白蟻”現象,中國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一方面,以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基固本,增強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另一方面,中國也應主動發聲,努力提升國際話語權,拓展中國主流媒體的國際市場,及時駁斥反擊歪曲報道和負向價值引導,讓世界聽到、聽清中國文明的聲音。新時代的中華文明將在自信自強中堅守中華民族文化本色,在和合共生中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明,在開拓進取中優化完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順時施宜中開辟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新視域。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動力機制是一個要素齊備、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有機整體。以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以史為鑒、繼往開來推進現代化實踐的歷程發揚其歷史主動性,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奠定了內生源動力;以人民至上理念追求、中華民族文明延續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重目標明確其價值指向性,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目標導向力;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五大文明相濟相生、人類文明新形態三種革新樣態激發其創新驅動性,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補充實踐續航力。這三重動力要素協同聯動、相輔相成,需將各動力要素高效整合,使它們相互配合,同頻、同向、同時發力,形成系統完整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動力體系,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奮楫揚帆、破浪篤行,不斷駛向新的高潮。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2]? 肖靈.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三重內涵[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0):21-27+181.

[3]? 何星亮.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什么樣的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內涵[J].人民論壇,2023(14):8-13.

[4]? 張健,齊付清.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涵、意義和要求[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21-28+181-182.

[5]? 朱雪微.走自己的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J].思想教育研究,2023(10):10-17.

[6]? 徐俊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時代意涵與建設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3(8):10-18.

[7]? 鄒紹清.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核心要義、價值意蘊及實踐遵循[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6):65-75.

[8]? 高旻,趙耀宏.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指向[J].學術探索,2023(10):111-117.

[9]? 方世南,馬婧.協同推進網絡文明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J].學術探索,2023(11):49-54.

[10]? 袁祖社.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內蘊及實踐進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17):4-13+67.

[11]? 戴木才.鑄就人民信仰: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5.

[12]? 曲青山.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7.

[1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

[14]? 肖冬松.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研究散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7.

[15]? 武漢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年度報告(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1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9.

[18]?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9]? 張太雷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

[20]?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0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10.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6.

[23]? 羅安憲.周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6.

[24]? 唐衛彬,桂娟,雙瑞等.安陽殷墟:持續揭示中華文明密碼[N]. 新華每日電訊,2023-06-17(1).

[25]? 羅安憲.詩經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9.

[26]?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27]? 楊宜勇,王明姬,等.邁向共同富裕社會建設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

[28]?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Moder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Zheng Shipeng? ?Dong Jianlin

(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

Abstract: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CPC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a civilization Innovation Guided by Marxism,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ased on the vivid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linkage and coupling of various dynamic mechanisms.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go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endur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larify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value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dr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timulate the modern tens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Promote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go steadily and far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tide of world modernization, and continue to bloom the bright light of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Modern civilizationof the Chinese nation; Dynamic mechanism; Chinese moderniz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emporary Marxist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責任編輯:易曉艷)

作者簡介:鄭士鵬,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黨建;董建林,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黨建。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大學生思政工作的路徑研究
青年時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50:29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思考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45:4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實踐探索
開展以“商文化”為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西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0:59:12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二级毛片|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欧美性久久久久| 免费亚洲成人| 亚洲91在线精品| 天天综合网色|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欧美第九页|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97se亚洲综合在线|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亚洲视频一区|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日本一区高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日韩高清一区 |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欧美黄网在线|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欧美精品另类|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1024国产在线|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日韩毛片基地|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日韩激情成人| 在线国产欧美| 亚洲最新网址|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19p|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黄色a一级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v|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天天摸夜夜操| 免费看a毛片| 91 九色视频丝袜|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av在线手机播放|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日韩AV无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