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文瑞
摘 要: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樣的,有學生自身的原因,有學校教師的因素,還有家庭教育的影響。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和家長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采取相應的轉化策略,通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適合的學習方法、加大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等,切實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使他們能夠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在數學上得到有效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家校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7-0109-04
數學學科的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使得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困難,導致部分小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習慣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開展教學,沒有采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等教學方式方法,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厭煩課后作業,出現了學習積極性和行為習慣較差的小學數學學困生。小學數學學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是數學學習成績較差,學習效果不理想的那部分學生。學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學生自身的原因、學校教師的因素、家庭教育的影響。學困生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都必須面對的現實,教育轉化學困生是學科教學的應有之義。《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發展。因此,教師要深入分析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具體成因,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采取相應的轉化策略,幫助學生克服數學學習困難,促進學困生的有效轉化。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是造成數學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數學知識的嚴密性、抽象性,使得一些學生覺得數學邏輯難以理解、數學學習枯燥乏味,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缺乏學習內驅力。數學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模糊,時間越長問題積累得越多,慢慢就成了班級的學困生。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一些學生在課堂上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無法明確教師的教學重點,課后沒有積極進行復習,以至于很多數學知識和方法掌握不牢固,數學學習成績自然不理想。除此之外,閱讀理解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必備能力的欠缺,也是造成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因素。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欠缺,尤其是一些低年級學生,在閱讀完題目之后對題意的理解不是很透徹。學生不能正確理解題目,忽視題目中的關鍵字眼、隱藏的信息,導致解答出現錯誤的情況[1]。
(二)學校教師的因素
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學校和教師更關注學生的成績。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更多是從學生的學習成績入手,片面地認為學困生影響學科平均分數,拖班級后腿。因此,教師對學困生不太關心,缺乏有效的指導,導致學困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更加厭煩學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與學困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一些學困生遇到問題時不愿意求助教師,以至于無法完全理解和掌握知識點,造成惡性循環[2]。小學數學教學需要直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部分教師一味地講授課本內容,忽視教法學法的多樣化,學生的好奇心﹑靈動性就會被壓制,失去學習的興趣。小學數學教師由于缺乏外出學習進修的機會,缺乏與其他學校優秀教師的學習交流,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沒有及時掌握,導致教學方法單一,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情緒,感覺數學學習毫無樂趣可言。
(三)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價值觀。家長需要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活動中,做好孩子的學習指導工作。然而一些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比較落后,認為教育是學校和教師的職責,從而對教育漠不關心,導致孩子養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一些家長本身的能力就比較差,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因此無法對孩子進行作業輔導[3]。學生在做數學家庭作業時得不到家長的指導,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除此之外,家校合作不夠密切,家長缺乏與教師的有效溝通,沒有將學生在家里的具體表現反饋給教師,這就導致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不能針對學困生制訂相應的家校合作指導策略。
二、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原則
(一)因材施教原則
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學生彼此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在轉化學困生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包括學生的年齡、性別、認知能力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學習策略、學習起點等,設計更有針對性、層次性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二)協同育人原則
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需要教師、家長及學生共同努力、密切合作,這樣才能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保證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積極與學困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困生的具體需求,然后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學生需要將自身的需求及時反饋給教師,這樣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優化。家長需要增強家校合作意識,將學生在家里的表現反饋給教師,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家庭教育指導意見。各個主體切實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夠有效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三)“評—改—促”原則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需要遵循“評—改—促”原則。教師要定期對學困生轉化的效果進行評估,通過效果評估發現教學活動中的不足,及時進行改進,有效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在進行效果評估時,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計劃完成、學習成績提高等情況,及時發現在轉化過程中不合理的地方,改進相應的教學活動,優化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三、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學習比較枯燥,很多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夠濃厚,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數學成績的提高。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迸d趣是學習的前提,學生只有對數學產生強烈的興趣,才會有較強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力。因此,轉化數學學困生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完成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數學學困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難以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以聲形兼備的教學帶給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思維更為活躍,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流程。例如,針對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愛表現的特點,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加入一些學生實踐活動,如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賽一賽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斷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造成學生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很多小學數學學困生都是因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當、在數學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夠而造成數學成績不理想,進而失去學好數學的信心,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自卑和應付的心理。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就顯得非常重要。筆者在實踐中總結出培養學生自信心的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時刻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4]。例如,學生在課堂中對教師的提問給出了正確的回答、在作業中能正確解答以前不會的題目等,教師應當及時進行表揚,給予鼓勵與肯定。學困生的轉化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即使沒有及格,教師也要鼓勵,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留意和關心學困生的學習狀態和方法,提出有效的改進策略。例如,當學生遇到數學問題無法解答、不能完成教師布置的數學作業時,教師不是一味地指責學生,而是要耐心地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數學學習上的缺陷,尋找有針對性的策略,最終達到提高數學成績的目的。
三是善于挖掘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從自卑中走出來,揚長補短?!按缬兴L,尺有所短”,一點缺點都沒有的學生和一點優點都沒有的學生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師要一分為二地對待數學學困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引導他們自覺發揚自身的優點、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點,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是借助班集體的力量,潛移默化地感染和轉化學困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集體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目的和對象。教師以集體為教育對象,通過集體要求個人,在教育集體的同時教育個人,可以對個人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一個具有明確學習目的和團結一致的學習集體,能有效約束學困生的不良行為,潛移默化地感染他們,進而激發學困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有效轉化學困生。
(三)夯實數學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絕大多數學困生并不存在智力上的不足,而是在學習習慣和方法上存在不足,造成學習基礎薄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環環相扣,從低年級到中、高年級,學習難度逐漸加大。如果學生的數學基礎不牢固,則會在新知識的學習與舊知識的復習上“疲于奔命”。轉化學困生,關鍵是要轉變學困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小學數學教師要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必須對學生加強思維能力、運算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適當調整教學速度,結合學生的數學知識接受能力、掌握能力來對教學層次進行合理劃分,梳理數學知識脈絡,盡量分散教學難點、降低學習坡度,適當在新知識點講授的同時回顧學過的知識,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教師應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養成課前預習、課堂認真聽課以及課后完成作業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在課前要做好相應的預習工作,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向教師求教,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課后要積極進行復習,通過復習查漏補缺,發現自身知識理解和掌握中的不足,并進行強化學習。
正確的學習方法離不開對數學學習規律的認識。學生只有了解數學學科的特點,才能不斷改進自身的學習方法,找到相應的補救措施。學困生在學習數學時思維較為固化,因不能及時發現題目中的陷阱導致出現計算錯誤的情況屢屢發生。針對這一類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錯題整理工作,記錄錯誤出現的原因,并進行反思。教師還應針對學困生的特點,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例如,教師在教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時,設計了“1.2+8.8×1.25,1.6×0.9÷1.6×0.9”這種類型的計算題。一些學生往往會違背運算順序,根據數的某些表面特征進行“簡便”計算:1.2+8.8×1.25=10×1.25=12.5,1.6×0.9÷1.6×0.9=1÷1=1。教師設計這種有“陷阱”的計算題讓學生計算、比較、反思,讓學生從計算中找到錯誤原因,從而總結出正確的運算規律。
(四)家校協同育人,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家庭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端正學困生的學習態度,家長和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學習指導工作。家長要及時與教師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同時讓教師了解學生在家學習的情況,有利于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促進學困生的有效轉化[5]。
大多數學困生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情況較為重視,但教育方法不當,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例如,一名數學學困生回家告訴家長:“我今天在數學課堂上舉手發言得到老師的表揚了?!比艏议L沒有對孩子進行鼓勵,這對孩子的學習心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如果家長對孩子學習上的微小進步都予以肯定和贊賞,孩子將會形成學習信心,在下一個階段的學習中會更加努力。
家長除了做好心理輔導工作,還需要發揮自身的學習指導作用。學生在做家庭作業時,家長要做好輔導工作,對學生不理解的題目進行詳細講解。例如,在學習空間幾何的相關知識后,部分數學學困生對邊長、表面積等知識的理解不夠全面。家長可以就地取材,選擇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物品,如不用的紙盒子,讓孩子通過拆開、拼接紙盒子,對長方體、正方體的邊長數量及表面積有更好的認識。家長通過日常生活鍛煉孩子的數學思維,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在家庭娛樂游戲中,家長利用撲克牌鍛煉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家長擺出4張撲克牌,讓孩子運用加減乘除四種計算方法湊出24點。家長先讓孩子獨立思考,然后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再對孩子進行方法指導和總結,用“玩中學”的方式訓練孩子的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轉化學困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和家長要結合學困生的具體情況,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來開展轉化工作,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鼓勵,幫助學困生理解、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不斷提高數學學習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倩.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及幫扶策略探討[J].華夏教師,2023(2):17-19.
[2]何輝玉.關于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思考[J].華夏教師,2022(17):12-14.
[3]張劍鋒.基于微課的小學數學學困生教學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4):111-113.
[4]劉振國.如何激起小學數學“學困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9):138-140.
[5]顧曉波.小學數學學困生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