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代凱 崔超鵬 李強

摘? 要: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是高等院校材料類專業基礎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該文通過引入思政教學案例,將價值引領滲透到專業知識體系上,顯著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從教師自身、實踐平臺及評價體系3個方面構建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以期為材料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實踐平臺;實踐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4-0181-04
Abstract: Material Preparation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belongs to a basic course for material related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e article, by introdu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 value guidance penetrates int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cases which significantly optimiz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On this basi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ers themselves, practice platform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major courses.
Keywords: Material Preparation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ase; practice platform; practice skill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筆者身處高校教師崗位,立足于國家整體發展目標與教育改革規劃,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感觸頗深。深刻意識到,專業課程教學應基于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雙層理念,授課教師應積極強化課程價值引領,增強自身思政育人能力。因此,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融入到專業知識教學體系中,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一? 學情及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學生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容易受周圍環境、人物事跡等影響。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 ,在為人類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引起一系列問題,比如部分學生容易受網絡資源不良觀念侵蝕,不排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利己主義等不良傾向在學生思想中蔓延,出現道德滑坡、價值觀扭曲等問題[2]。這就需要高校教師的精心引導,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終身發展樹立正確的方向。課程思政作為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托于專業課程本身,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發揮專業課程育人功能。
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是淮北師范大學材料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開設旨在訓練學生進行材料合成及分析的綜合技能,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各種制備技術、工藝知識及新材料的設計思路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本課程內容涉及物理學、化學及材料科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交叉,其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近年來,高等院校在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教研工作,但是主要分布在文科等社會科學領域,較少涉及理工科課程,其主要源于較難尋找理工科課程思政案例,挖掘思政元素的難度較大[3]。淮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簡稱物電學院)實行本科生導師負責制,部分學生在此課程學習之前已經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科學研究工作,與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其他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比如材料科學基礎、功能材料、材料科學基礎實驗和材料分析實驗等,都為本課程的課堂理論和實踐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此看來,該階段材料類專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能,有益于任課教師對該課程知識點的傳授。學生在大學伊始,就不斷接觸與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相關的課程,能正確領悟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但是如何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到實處,即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對專業課教師來說是機遇又是挑戰。筆者自任教以來,一直擔任淮北師范大學材料類專業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主講老師,深知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及學生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從專業課程案例設計、實施過程及教學效果分析角度,初步探究了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學有機融合的實施路徑,希望為類似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二?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
以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相關教學內容為例,巧妙融入相關的人物、事跡及時事政治等,潤物無聲中發揮課程思政效應將課程理論知識與思政育人內化于行。下面列舉了部分案例的設計,以拋磚引玉。
(一)? 勇于創新,敢于突破
在介紹半導體材料硅單晶發展史方面,引入科學家事跡,培養學生的美好品格。如20世紀40年代,第一塊晶體管在貝爾實驗室誕生,人類進入快速發展的電子時代。晶體管的發明,意味著科學家Jack Kilby在大學里選修的電子管技術課程全部作廢,但Jack Kilby并沒有放棄,也絲毫沒有削弱他對電子技術的熱情。后續他大膽設想將電阻、電容、晶體管等電子元器件都安置在一個半導體單片上,進而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開創了電子技術歷史的新紀元。偉大的發明總是被歷史銘記,2000年Jack Kilby因為發明集成電路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引入潛心半導體材料研究,制造出我國第一根無位錯硅單晶的林蘭英院士的事跡。通過此教學內容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培養學生不輕易放棄,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良好品質。
(二)? 家國情懷,使命擔當
通過講授提拉法制備半導體材料硅單晶知識點時,引入當今高新技術產業下,中國芯片被“卡脖子”的艱難困境。芯片“卡脖子”,到底卡在哪?講述華為事件,在面對美國的制裁和打壓時,表現出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令人動容。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美國發起的科技戰,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無形中推動中國企業走自主研發之路。讓學生深知,只有不斷技術創新,自身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會受制于人。打贏這場中美貿易戰,關鍵靠人才,教導學生學好基礎知識,將來為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通過此課程思政元素教學設計,將價值觀引領滲透于知識傳授中,培養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
(三)? 興趣驅動,美育心靈
在介紹水熱法制備材料的科學實踐及成果分析時,針對學生的實驗室研究成果,告誡學生科研成果不應注重論文的影響因子與引用率,或相應的物質獎勵,應該看重論文的內涵和價值,并引入相關案例加以滲透。2018年,加拿大59歲女性科學家Donna Strickland,因在激光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而斬獲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而她獲獎的原因,就是在學生期間發表在《光學通信》上的一篇論文,而這個期刊水平不高,影響因子也就1.0左右。與其他諾獎得主相比,Donna Strickland的個人經歷稍顯遜色,在獲獎前,她僅僅是一名副教授,這在諾獎歷史上確實少見。能夠獲得諾獎,歸功于Donna Strickland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好奇心,而不是功利的驅動。結合該章節內容的實踐成果,告誡學生在科學實踐活動中,切忌急功近利,要注重科學研究的內涵和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事業觀。
(四)? 謹慎操作,安全第一
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是物電學院對大三學生開設的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必修課程,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理論聯系實際,鞏固課堂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另外,物電學院實行本科生導師負責制,此時大多數學生已經開展實驗室實踐研究,在介紹溫差水熱法制備水晶材料的操作要點時,引入案例培養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如1979年10月19日上午,北京國營707廠生產人造水晶的超高壓反應釜在運行中突然發生爆炸,約8噸重釜體從底部斷裂,垂直沖破屋頂沖天而起,相鄰的兩臺反應釜測壓管被砸壞,320余平方米的廠房樓頂被毀。所幸的是,爆炸時實驗人員在交班,未造成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近百萬元。以此現實案例,體現實驗室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培養學生規范操作的安全意識。
以上思政案例設計融入課堂教學,不僅優化了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而且調節了課程本身的枯燥,明顯激發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讓筆者深刻體會到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 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
作為物電學院材料系相關專業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的主講教師,必須立足于國家整體發展目標與教育改革規劃,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積極探索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實施路徑。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特點及課程思政案例在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初步探索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
(一)? 提升專業課教師綜合素養,教學內容與靈魂塑造并重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思想政治與專業課知識熔于一爐的特點,決定了對教師綜合素質要求的提高。課程思政效應的體現,關鍵在于任課老師的專業素養及思政育人意識與能力。它要求,教師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的 “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專業知識講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首先應重視思政案例甄選,梳理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學功能。要求任課教師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對思政元素要能精準定位,找準關鍵,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喧賓奪主。信息時代,網絡資源十分豐富,在選取相關案例時,不能為了思政而思政,如果太過牽強,反而給學生帶來反感和負面情緒。任課教師在查詢資料時要仔細斟酌,明辨是非,注重案例的真實性和新穎性。否則將影響課程的權威性,教學效果適得其反。課堂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引入絕不是局限于表面形式而空洞的說教,更不能脫離教學內容。要求授課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認真研究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深層次挖掘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課外教學資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把價值引領滲透到知識體系上。因此,結合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課程特點,筆者認為思政案例的甄選是專業課程教學發揮思政效應需要重視的問題。
任課教師積極參加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線上線下培訓及有關課程思政研討交流、比賽等活動,拓寬自身教育教學視野,強化自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培養。通過培訓、研討交流等,聚焦把握課程教學內容,全面領會教材內容,精準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避免生搬硬套,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將價值引領滲透到知識教學體系中,對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教學內容做必要調整,將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案準備及教學實施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好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根據課程思政階段性的教學實踐效果,探析教材改革,教材與課程思政同步發展,嘗試制訂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教材,做好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將課程理論知識與思政育人內化于行,促使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二)? 加強實踐平臺建設,促進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基礎課程,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這在先前文獻中都有所體現[4-5]。實踐教學中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充分挖掘該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是該課程實現專業育人功能的另一重要途徑。例如通過介紹科學家的科研趣事及嚴謹治學態度、重大成果的探索歷程、科學發展史等,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性格,實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任課教師根據相關教學內容,結合學科熱點,設計開放性實驗課題,讓學生分組開展實驗科學研究,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實驗過程操作、實驗現象觀察及結果分析,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動手操作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當前,高校教師在教學同時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可以將教學科研經歷及成果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科研成果獲得的背后,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背后不斷地努力與堅持,啟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因此,加強實踐平臺建設促使價值引領滲透到知識傳授中,使專業課教育和思政教育不再是純理論的學習,以科研實踐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豐富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為培養適應材料行業發展的高質量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思路。讓學生將思政元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 改革課程評價體系,完善課程考核機制
課程評價體系是檢驗教學方法、學生能力培養及教學成果的有效策略[6]。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體現在學生成績上,包括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考試成績主要為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平時成績主要關注學生出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而忽視了學生思想素養,比如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思想、認知及實踐能力等,在整個考核過程中的價值,難以全面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有必要改革傳統課程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課程考核機制,將思政納入全課程考核,構建基于過程考核為主的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材料制備原理及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傳統課程評價體系中融入思政教育,采用“期末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20%+實驗成績20%”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至關重要。期末考試成績重點考核學生對專業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體現在期末卷面成績上。平時成績注重學生的出勤、課堂互動程度、課后作業等方面的考核。實驗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制備材料的基本實驗過程、求真務實的精神和勇于創新的實踐能力等。因此,優化課程考核體系,不僅可以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實現思政育人潤物無聲。最后,通過評價反饋,例如與學生溝通交流、學習效果分析、及時教育教學總結等掌握課程思政教學成效,進一步完善課程考核機制。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主要從教師自身、實踐平臺及評價體系3個方面對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進行初步探索與實踐,如圖1所示。當然,思政教學的實施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還需要我們每一個專業課教師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四?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材料制備原理及技術課程中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課程思政案例設計,探究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實施路徑。通過思政案例引入,將價值引領滲透到專業知識體系中,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意識,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探索的過程,授課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深入挖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摸索符合本專業學生的課程思政實施模式,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實現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的雙層教學目標,爭取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亦多術,實現該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2).
[2] 劉根,王培龍,高慧.應用電化學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與效果分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21,42(2):82-85.
[3] 胡軍,于澮.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4):107-110.
[4] 張敏,張永興.《材料制備及合成方法》課程教學與科研結合模式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8,18(2):114-117.
[5] 鄭程.材料制備技術課程的教學探究[J].廣州化工,2020,48(14):169-170.
[6] 張文珠,譚大志,郭慧敏,等.《現代分離分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廣東化工,2021,48(15):316-317.
基金項目: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材料制備原理與技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與策略探析”(2022jyxm1403);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Ba2Zn1.2Mg0.8Fe12O22基Y型六角鐵氧體的可控制備及磁電性能研究”(1908085QA36);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團隊項目“《材料創新實驗教學團隊》”(2019jxtd062);淮北師范大學教學研究項目“立德樹人理念下材料制備原理及技術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徑探析”(2021xjxyj011);淮北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創新教育背景下《材料熱力學與動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2021zlgc015);淮北師范大學質量工程一流專業建設項目“材料科學與工程”(2020xylzy002)
第一作者簡介:張敏(1988-),女,漢族,安徽亳州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磁性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