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 要]“教—學—評”一體化是語文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方式,強調教授、學習、評價三者的統一,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教師設置“‘奮斗的歷程讀講寫交流會”活動任務,設計“故事廳” “詩詞集” “心愿墻”三個子任務。在開展“詩詞集”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依據素養型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并通過合理使用評價量表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這樣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課堂評價;作業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0-0009-03
教學評價是全面達成課程目標的關鍵力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在課堂教學評價建議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教—學—評”一體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習目標制訂評價方案、設計學習活動,把教授、學習、評價三大要素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真正實現以學定教、以評導教、以評促學的目標。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我們創設真實的情境,設置“‘奮斗的歷程讀講寫交流會”活動任務,設計“故事廳” “詩詞集” “心愿墻”三個子任務,引導學生禮贊心中最崇敬的人,傳誦動人的紅色詩篇,抒寫自己奮斗的愿望。(具體請看本期的《在整合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傳承革命文化》一文)下面,筆者以第二個子任務“詩詞集:傳誦動人的紅色詩篇”為例,從課堂教學評價和作業評價兩個方面闡釋“教—學—評”一體化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施。
一、課堂教學評價
(一)評價依據:確立素養型學習目標
清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體化的前提和靈魂,是處理教材和選擇方法的重要依據,也是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依據。“教—學—評”一體化主張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習的評價三大要素共同指向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因此,在教學初始,教師要依據學習內容、學段課程目標、學業質量要求來制訂學習目標。我們綜合考慮本單元的教材內容、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制訂以下“詩詞集”子任務的學習目標:
1.會寫“絡”“錘”等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三首》,默寫《竹石》,豐富優秀詩文的積累。
2.通過注釋、想象畫面、查閱資料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感悟詩人美好的精神品質和偉大志向,體會詩人借助事物表現品格和志向的方法。
3.通過比較,發現古詩和現代詩在內容、思想和表達方法上的異同,發展思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4.小組分工合作,從作者、內容和時間三個維度分類搜集詩歌,感悟詩歌蘊含的革命情懷。
5.制作詩集,通過誦讀抒發內心的崇敬、贊美之情,樹立理想信念,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提升綜合素養。
以上學習目標包含“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個方面,共同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達成。每一項學習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描述。這種素養型學習目標不僅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且清晰可測評。學習目標的確立,為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制訂評價方案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評價內容:聚焦關鍵的學習活動
學習目標不同、內容不同,所屬學習任務群的側重點不同,教師創設的情境任務、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也就不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主要開展演講、調查訪談、講述、講解、介紹等語文實踐活動。本單元任務二“詩詞集:傳誦動人的紅色詩篇”中的三個語文實踐活動緊緊圍繞學習目標,依托教學內容,并思考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側重點,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凸顯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實現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發展與提升。在“誦讀詩歌說志向”“搜集紅詩悟詩情”“合作結集抒情懷”三個學習活動中,學生分享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有感情地誦讀紅詩,小組討論交流詩歌的表達方法,進行書寫展示,制作詩集等,有效達成學習目標。在這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等方面的表現,并分析表現背后的成因,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價,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三)評價工具:合理使用評價量表
評價工具的類型有多種,運用較為廣泛的是評價量表。設計評價量表,首先要依據學習目標確定評價指標,體現“教—學—評”一體化;其次,每個評價指標要體現不同層級的特征,以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改進學習方式,實現素養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評價工具,清楚明白自己學了多少、學得怎么樣,并調整、改進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教師把提前設計的評價量表嵌入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讓評價者對學生的關鍵表現進行評價,形成評價結果,從而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標。在活動一“誦讀詩歌說志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從“讀”“講”“想”“誦”四個維度進行評價,并描述具體的等級(見表1),評價學生對詠物詩的學習情況。確定評價層級,能對學生的學習發揮引導作用。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層級目標,并不斷向更高的層級目標挑戰,促使自己不斷努力、不斷提升。
表1 “誦讀詩歌說志向”評價量表
[
層級 ? 優秀 ☆ ☆ ☆ 良好 ☆? ☆ 合格☆ 讀 讀準字音,能根據五言詩、七言詩的停頓要求讀好節奏,讀出平長仄短的韻味 讀準字音,能根據五言詩、七言詩的停頓要求讀好節奏 正確朗讀古詩 講 結合注釋或查找的資料,用完整的句子講清詩意;能通過想象,感受詩中描繪的畫面和事物的特點 結合注釋或查找的資料,用完整的句子講清詩意 能說出詩中描寫的景物和事物 想 結合寫作背景、詩人生平經歷等資料,根據物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系,感悟詩人的志向 結合寫作背景、詩人生平經歷等資料,基本能感悟詩人的志向 感悟詩人的志向不夠準確 誦 能通過恰當的語調、語氣、表情、動作等,傳達詩中蘊含的情感,表達對詩人的崇敬、贊美之情 能通過恰當的語調、語氣傳達詩中蘊含的情感,表達對詩人的崇敬、贊美之情 正確、流利地背誦詩歌 ]
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通過進階性的學習活動和嵌入式的評價量表推進教學過程,教、學、評三者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單元作業評價
作業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元作業評價要體現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單元作業的設計要立足單元整體視角,系統思考每一項作業與單元目標、情境任務、學習活動之間的聯系,不僅要關注作業與學習活動之間的橫向聯系,還要體現各項作業的縱向聯系,設置銜接密切的作業內容,構建高質量作業體系。在本單元的作業中, 11項作業緊緊圍繞三個學習任務九個學習活動展開,充分體現了單元的整體性(見表2)。
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在單元作業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
(一)鏈接課堂教學,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課堂教學效果與作業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課前作業起到預習的作用,能幫助教師掌握學情,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課后作業能檢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拓展延伸、遷移運用、形成素養。將作業與課堂教學融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確保學生通過作業達成學習目標。嵌入學習全過程的單元作業,能發揮診斷、導學、改進和發展功能,幫助教師精準分析學情、診斷教學效果,從而改進育人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如表2中的作業1“革命英雄譜”,要求學生查閱資料,用思維導圖或表格的形式呈現革命英雄及革命故事。通過梳理搜集的資料,學生能夠了解中國不同時期的英雄故事,為學習任務一“禮贊心中最崇敬的人”奠定知識基礎和感情基調。
(二)關注學情,體現作業的選擇性和層級性
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可設計不同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自主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體驗到作業帶來的獲得感和成就感。例如,表2作業8 是“紅詩誦讀會”,具體要求是“選擇最喜歡的一首紅色詩歌,把詩歌蘊含的情感用聲音傳達出來,可以配樂朗誦,并把朗誦視頻發送到班級群里分享”,強調了作業的選擇性和層級性。
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關注學情,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注意作業的梯度,使作業難度逐步遞增,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訴求。
(三)重視作業評價,形成教學閉環
作業評價是形成教學閉環的關鍵。學生完成單元作業后,如果僅是教師的星級評價,那就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參與制訂作業評價標準,并用評價標準進行自評和互評,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改進學習。本單元的作業評價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書寫的紙質作業,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采取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對發到群里的朗誦視頻,學生和家長在觀看之后,推選出優秀作品。對口頭表達的作業,如講故事、配樂朗誦等,先小組互評,再推薦優秀者參加班級展示,班級則優中選優,最后推薦優秀者參加學校展示。這樣,作業評價的過程就成為學生互相學習、改進學習的過程,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對待每項作業。
總之,單元整體教學充分體現出系統性和結構化的特點,課堂教學與單元作業應融為一體,體現“教—學—評”一致性和教學的完整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夏雪梅. “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 中小學管理,2013(1):4-6.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