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內容生硬、系統性欠缺等問題,通過深入挖掘魯班精神視角下育人元素和典型案例,將魯班工匠典型的“愛國情懷、精益求精、務實敬業、開拓創新”作為核心思政主線,實施“一課一魯班”,發掘古今魯班人物,以典型事跡為載體,融入學習情境。從理念、目標、育人元素、教學案例多個方面對《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建設進行探討,力求塑造新時代魯班。
【關鍵詞】魯班精神|課程思政|課程改革|園林建筑
課程思政是指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一種教育形式,它能夠利用隱性教育方式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在課程思政育人的新時期新形勢下,將魯班精神融入建筑類高職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中,既是對中國建筑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又是社會的需要[1]。本文以基于魯班精神的思政理念,探索《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意識形態建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教育成效,同時對于專業其他課程的思政化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引領作用。
一、《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意義
《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是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也是我院建筑設計專業群下各專業的專業拓展課。課程以“園林建筑”為研究對象,要求學生熟悉園林建筑發展和特征,能夠進行中小型園林建筑設計。課程開設在第二、三學期,是大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的關鍵時期,故充分挖掘出《園林建筑設計》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思政教育貫穿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可以達到發揮該門課程應有的育人功能。在現階段教學中:“00 后”的高職學生思維活躍,但對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較為排斥;而專業課的教學重點多集中在知識技能的傳授,對于思政元素的融入較少,且沒有形成系統體系。教師也缺乏課程思政的意識。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將專業內容與思政元素緊密融合,在潛移默化中開展思想教育引領,要進行針對性、系統性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二、“魯班精神”教學理念
魯班,姓公輸,名班,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土木建筑工匠和杰出的發明家,也是中國古代“大國工匠”的代表人物,其所代表的“魯班文化和魯班精神”,豐富了建筑行業的文化內涵,書寫著中華建筑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彰顯著建筑行業評判的價值標準,是建筑行業從業者行為和職業價值取向的體現。新時代“魯班精神”已成為一種職業精神,可以總結為“愛國情懷、精益求精、務實敬業、開拓創新”等方面,在建筑行業發展的新環境新形勢下,弘揚、傳承和踐行魯班精神,培育和造就新時代的魯班傳人,是適應未來大規模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
三、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內容
(一)提升思政實施質效,發揮教師主體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在教師,要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 。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是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質量的重要基礎。在課程的思政建設實踐中,首先要提升課程教學團隊的思政涵養,通過組織參與思政專題培訓轉變教師“輕思政”的固有觀念,樹立課程思政意識,堅定信仰;同時開展教研室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思政主題學習,集體編寫《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案例資料集,提升思政育人的基礎能力;此外,在課程中積極嘗試互動、翻轉等多樣課堂組織形式,將知識技能和思想熏陶融入到專業教學中,以此保證課程思政的實施質量和效果。
(二)補齊教學目標短板,構建頂層德育設計
在原有“素質、知識、能力”三大教學目標基礎上,提出新的思政培養目標,融合原有素質目標,達成綜合德育目標,包括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責任觀等方面的內涵培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落地性。
從魯班精神著手,秉持家國情懷,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歷史建筑文化,在感受中華美學巨大成就和古代建筑工匠智慧結晶中,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堅定文化自信;同時,在學習古今魯班事跡過程中,塑造執著專注、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此外,在設計實訓過程中積極培養具備重承諾、肯吃苦、肯奉獻的道德品質;在自覺學習和自我發展中不斷提升開拓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
(三)提煉思政育人元素,實現專業教育育人
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和目標指引下,將魯班精神這一思政核心點拆解為“愛國情懷、精益求精、務實敬業、開拓創新”四大育人元素,發掘古今魯班人物,開展“一課一魯班”的德育熏陶,使思政教育形成系統體系,更具有連貫性和針對性。
在第一章“園林建筑概論”教學過程中,通過典型人物事跡魯班的生平及功勞,講解所有手工工具發明均經過其在生產實踐中反復的研究、不斷地試驗,生動詮釋“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人物精神,也彰顯了我國古代匠人的巨大智慧,引導學生在課程初始,向魯班學習,對待之后開展的學習任務,始終秉持精益求精、認真鉆研的職業態度,把銳意創新融入到設計實訓中。
在第二章“建筑設計基本理論”中,引入典型人物建筑大師貝聿銘和其經典建筑作品案例,圍繞“愛國情懷、開拓創新”育人元素,重點分析蘇州博物館“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不高不大不突兀”的設計原則,在實現城市文脈保護的同時也降低新建筑對古城風貌的影響[3];北京香山飯店在簡潔樸素的江南民居造型基礎上融入西方現代建筑原則,彰顯中華建筑藝術和民族氣質[4]。通過作品賞析和解讀,深刻感受貝聿銘其為中國傳統建筑的現代轉型做出的積極嘗試,使學生領悟在建筑設計中,要努力發掘本土地域文化,同時積極創新,實現更好的中西融合。
在第三章“建筑環境與選址”中,介紹中國風水學者郭璞,其一生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詞,在不同學術領域多有建樹,注釋的古文作品流傳至今。其人生故事體現著“精益求精、務實敬業”的魯班精神。引導學生樹立“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工作信條,持續提升自己的各項專業技能,在學習生活中,對待任務絕不能得過且過、湊合應付。只有心無旁騖鉆研,才能練就一身真本領。
在第四章“園林建筑總體布局設計”章節中,引入古代園林匠人計成,和現代園林大家陳從周、孫筱祥、孟兆禎,他們在自我工作中始終恪守職業信念,堅持敬業務本,致力繼承發揚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彰顯中國特色,這無一不體現“愛國情懷、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魯班精神。這些匠人的光輝事跡與經典園林佳作更加貼近學生實際,例如計成編纂《園冶》,全書共手繪插圖235幅,巨大的繪制工作量依然保證了圖紙的清晰與準確,這要求學生在實訓繪圖過程中秉持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現代園林大師的經典作品“杭州花港觀魚、杭州植物園、杭州花圃”與章節實訓設計主題息息相關,組織學生課外參觀調研,實地感受大師的精巧設計與構思,使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拓展設計思維,堅定學習信心。
在第五章“游憩性園林單體建筑:亭子、廊的設計”教學過程中,介紹典型人物李誡事跡,他在編著《營造法式》過程中,“考究經史群書,并勒人匠逐一講說”“考閱舊章,稽參眾智”[5],不僅將傳統木構建筑精細分類,更形成標準化施工規范,彰顯了“精益求精”的職業品格。
在第六章“服務性園林單體建筑:公廁設計”中,向學生講解建筑大師程泰寧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他的第一個建筑作品就是公廁。面對困境的十多年,沒有氣餒和放棄,堅守自己的設計理念與價值取向,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厚積薄發,創造出一番事業,這種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彰顯著執著的勇氣與恒心,生動詮釋了“務實敬業”的魯班精神,值得學生的欽佩和學習。
在第七章“服務性園林單體建筑:大門設計”中,重點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女士,高齡仍然堅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其經典作品西安華清宮大門,開創新時代唐風建筑風格,不僅注重文化傳承,還融入現代審美意識,將古與今相融合[6]。讓建筑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也讓人們在現代化的城市中感受到歷史的溫度。這種文化傳承和現代創新的結合,體現了魯班精神中的“開拓創新”,與課程設計主題相吻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第八章“服務性園林單體建筑:茶室設計”中,引入魯班典型人物馮紀忠,其設計的“何陋軒”茶室,借用劉禹錫“陋室銘”命名,造型仿造上海市郊農舍四坡頂彎屋脊形式[7],空間富有層次和漂浮感,閑適靈動;就地取材,采用毛竹梁架,上覆茅草坡頂,搭配青磚鋪地、竹椅藤幾,與四周竹景互相交融,融為一體。以該茶室為例,可分析茶室建筑功能、建筑造型藝術和建筑材料的選用,領悟設計大師如何獲取富有創意的設計思維。同時借助“何陋軒”的營建故事使學生感悟到在優秀設計作品背后設計師所需要付出的艱辛和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第九章“園林古建筑的應用”教學中,在講解古建筑起源演變時引入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其畢生致力于中國古建的研究與保護,在戰亂時期仍舊堅持走遍祖國山水,調研中國古建遺存,其發現的“佛光寺東大殿”打破了日本學界“中國沒有唐代木構”的斷言,極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此外,他還堅持解讀古建術書,如《營造法式》,筆耕不輟,撰寫《中國建筑史》,為中國建筑史研究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這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
四、探索思政教學案例,以亭子設計為例
亭子作為一種中國傳統園林建筑,是我國古典建筑藝術中的魁寶,具有物質與藝術雙重功能。該案例選自第五章節《游憩性園林單體建筑:亭子、廊的設計》中第一小節“亭子設計”。本案例按照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拓展及評價三大環節開展教學實施。
(一)課前預習
挖掘地方優秀古建案例,對標教學內容。通過云課堂線上推送“紹興蘭亭、東湖”宣傳片等視頻資料,引入地域本土別具特色的古典園林與古建筑亭子案例,讓學生先行對園林歷史文化與建筑藝術有初步了解,積累課堂教學素材。
(二)課中教學
課程導入。在亭頂類型講解中引入典型魯班人物“李誡”,其編著的宋《營造法式》一書,將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精細分類,形成標準化規范標準,并配有手繪的亭做法插圖,彰顯這位匠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品格。學生可從其中領悟古建筑亭子平面立面設計方法,并深刻領會魯班精神的內涵表達。
案例探究。重點選取學院所在紹興當地經典園林古建亭子案例,領略地域文化精神內涵。結合圖文資料對“紹興蘭亭鵝池碑亭、流觴亭、御碑亭;東湖四季亭;府山風雨亭;梅山適南亭;柯橋柯亭”的歷史背景進行賞析。通過互動探究式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既培養探索創新精神,也在無形中塑造對中華建筑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三)設計實訓
下發課程方案設計任務書,鼓勵將之前理論與案例講解中的“所學所看所悟”與設計想法相結合,通過實踐將理論轉化為成果,既提升學生設計制圖能力,又在實踐中發展了其分析構思、空間思維能力。
(四)課后拓展及考核
請學生運用建模軟件完成亭子三維模型創建;從二維拓展至三維空間,既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在實踐中模擬園林建筑設計師真實完整的工作流程,在建模過程塑造嚴謹細致、專注執著的職業品格。教師采用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多元評價,借助線上云課堂等手段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詳細記錄。
以上案例做法涵蓋課程的“前中后評”。突出學生主體性,學生在學習觀看中感受與體驗,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與實踐。魯班精神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教學。在思想啟迪、價值引領中有效達成德育智育雙重目標。
五、結語
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途徑[8-10]。《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實踐探究圍繞“教師主體、思政目標、育人元素與人物案例”多方面著手。課程教研團隊通過專題培訓、編纂案例等手段提升思政涵養和意識,發揮教師主體作用;通過思政目標與素質目標的重新整合和實施,優化德育頂層設計;立足課程理論實踐特點,緊扣魯班精神下“愛國情懷、精益求精、務實敬業、開拓創新”四大育人元素,嘗試“融故事于設計”,實施“一課一魯班”,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當前《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建設由于建設時間較短,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對思政育人帶來的成效尚未能設置較完善的評價標準體系;面對專業群內各專業授課時,仍無法做到準確地因專業施教,分專業思政。以上不足都需要在之后的課程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與優化,最終建立一個多元參與、多方協同的課程育人體系,以此實現學生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的雙線發展。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 趙麗娜,趙蕾,徐基平.基于魯班精神的建筑類高職學生專業素質培養途徑研究[J].文教資料,2018(45):140-141.
[2] 黃美萍.習近平高校教育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探析——以“概論”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0(49):4-5.
[3] 高卓瑤,向燕瓊.中國古典園林特征與設計手法在蘇州博物館中的應用[J].工業設計,2019(12):116-117.
[4] 樂建敏.地域文化融入設計基礎教學的可能性[J].城市地理,2015(20):224.
[5] 王輝.從社會因素分析古代江南建筑技術對《營造法式》的影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28(1):48-53.
[6] 劉文杰,張錦秋.讓大唐風韻重回西安的“血液”里[J].廣西城鎮建設,2018(7):90-93.
[7] 季熊.淺談中國造園文脈的延續[J].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8(5):173.
[8] 劉敏,王振.學匠藝 修匠心——“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2(15):101-104.
[9] 羅西子,馮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高教論壇,2020(10):37-39.
[10] 邢洪濤.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2):67-70.
【基金項目: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省屬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教育教學研究專項“基于魯班精神的高職《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思政實踐探究”(Y202308)】
(作者簡介:陳玉潔,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園林建筑、建筑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