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利 顏景凱
摘要:初中數學是富有挑戰性的課程,怎樣提高教學效率,打造高效率的課堂,一直是教師們努力追求的目標。為此,分層教學應運而生,它可以根據初中生的個體差異特性,選用多種多樣的方法,進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本文將以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模式為例,深入探討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方法和效果。
關鍵詞:分層教學模式? 初中數學? 教學? 實踐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數學是一門富有邏輯的課程,要想學好它,需要培育出較強的邏輯思維水平的學生。為了落實教育的新要求,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將分層教學有效的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優勢
(一)顛覆以往的教學方式
以往的教學方式是以講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授的數學知識,一定程度上大影響了學習數學的效率。通過分層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水平,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有效地提高數學學習質量,調動初中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數學分層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二)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采用分層方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制訂科學合理的分層教學方案。在制訂分層教學方案時,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將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查清楚,以保證分層教學的實施。教師還應該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等進行全面的了解,知道學生的優勢和劣勢,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實行分層教學,及時建立學生檔案,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以便最好地適應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質量。
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淺分層教學的對策
(一)針對課程練習進行分層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并采取合理的練習方式來提高初中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充分設計習題,以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有效地理解基礎知識,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促進發展他們思維的多樣性。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作業和課后練習作業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練習方式,以確保他們了解知識,并能夠進一步提高綜合應用水平。這些練習可以分為三類。
1.基礎知識的練習,要求學生掌握數學課堂的基礎知識。
這類題型主要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儲備能力,所有的學生都要掌握好基礎知識,這樣才能為之后的拓展延伸做準備。而基礎不扎實的學生更要重點練習,因為基礎知識的練習能夠幫助他們開發思路,提升解題的能力。這類習題中沒有太多的迷惑性,重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可以通過熟練掌握基本的數學公式和定義,更好地解決數學難題。
2.拓展知識面,增強學生的綜合應用技能,難度較大,需要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不能掉以輕心,而應該認真思考,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
3.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難題。
這類題型旨在考查學生的數學能力,這要求他們熟悉教材內容,合理運用解題技巧,從而提高運用能力。對于能力有待提升的學生來說,解決這類題型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為他們很難得出正確的答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教師應該不斷給予他們鼓勵,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知識,拓展延伸,進而提高綜合運能力。
(二)作業分層
分層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能夠協助教師精心設計數學作業,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應該通過分層作業來讓學生更進一步地了解數學學習的知識點,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這樣,學生就能夠較好地完成作業,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才能和創造力的發展,教師需要設計開放性的數學作業,并保證數學作業中有適當的拓展性。同時,教師也應該為他們設計形式多樣的數學作業,讓他們對數學充滿熱情和信心。[1]
(三)對評價機制的分層
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們的個人情況,并結合他們的能力發展來構建客觀準確、真實的評價體系,為他們提供更有效的指導。評價除了自評、生生互評,還可以通過測試來完成,也可以結合課堂表現來完成系統評價。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并積極引導他們開展自主探索和學習。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并且才能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對于所有的學生來講,正向的認可非常重要。教師應該通過有效、良好的評價增強學生的信心,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采取豐富多樣的評價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通過分層教學模式,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并且可以彌補不足。這種模式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和個性特點等制訂有針對性和目標性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實現因材施教。它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欲望和主動性,并充分發揮他們作為課堂主體的重要作用,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2]
參考文獻:
[1]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 宋旭全.試題與研究,2021(28).
[2]淺談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孫子宜.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