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坤
摘要:華羅庚先生是一位世界級數學學者,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華老生前雖從未系統地闡釋過他的教育思想,但他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教學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指引,華老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反復推敲和探討。筆者在閱讀大量華羅庚相關書籍的基礎上,總結和感悟華羅庚先生的思想精神,讓華老的教育思想發揚光大。
關鍵詞:華羅庚 教育思想 現實意義
出生于江南小城的華羅庚,教育思想的孕育與他自身成長成才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1924年華羅庚從金壇縣立初級中學(今江蘇省華羅庚中學)畢業,他的學習生涯并未止步。無論是在家鄉,在清華、西南聯大,還是在英美,學習和工作生活的自身經歷都造就了華羅庚在教育上的獨特見解。憑借個人意志在磨難中“自學成才”的華羅庚,在教育教學領域形成了系統化的思想。華老一生的經歷都彰顯了他勤奮刻苦、自強不息的個人品格和甘為人梯、獻身祖國的精神。也正是在自身經歷和品格的指引下,華羅庚對于教育教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和風格,為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尤其是數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華羅庚在數學領域頗具影響力,但這并不妨礙他在教育領域的成就。華先生一邊從事研究一邊任教,做服務大眾的研究與教育。華羅庚先生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是經過實踐和真理的考驗的。華羅庚用實際行動,以科學報國的方式詮釋了“人民數學家”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用他畢生所學和經驗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除了他在數學方面的成就,也離不開他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教育思想的指導。華羅庚的教育思想具有獨特性和先進性,在教育事業高速發展的今天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1]
一、培養獨立思考、勇攀高峰的品格
華羅庚先生善于探究,獨立思考,是他在教育教學中所提倡的。無論是在研究所,還是課堂,他都在實際研究和教學中,教導年輕人要學會自學,學會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徐利治先生在追憶華老時曾寫道:“他給我們講課期間,并不安排答疑時間,凡講義上或書上的題材都要求我們去讀懂,習題要自己主動去做,做多做少由自己決定。他教的兩門課從來都沒有考試,只按平時做題情況給成績,所以當年我們特別喜歡他這樣的教師,認為‘不要考試正是他對大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自主性的品格尊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攀高峰的優秀品格是永不過時的,是新時代發展強基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所必備的教育理念。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育創新思維能力,敢于挑戰。[2]
二、形成學以致用、終身學習的精神
華羅庚成為被公認的“天才”,但華羅庚自己并不這樣認為,他從不提及自己的“天分”,他把比聰明重要得多的“勤奮”與“積累”作為成功的鑰匙,反復教育年輕人。1961年,華羅庚訪問母校金壇縣中學(今江蘇省華羅庚中學),為母校師生作了“天才在于勤奮,聰明在于積累”的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結合自身學習的重要體會,說道:“有的同志也許覺得我在數學方面有什么天才,其實從我身上是找不到這種痕跡的……”,“這就是因為我認識到既然我資質差些,就應該多用點時間來學習,別人只學一小時,我就學兩個小時,這樣我的數學成績就會不斷提高。” 學有所成的華羅庚十分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他致力于將“數學”應用于人民中間去,使難懂的數學可以“接地氣”。華羅庚專注于數學學科研究的同時,創造性地把自己對數學研究的成果應用于國民經濟領域,研究出了改進工藝問題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的“統籌法”。“雙法”的推廣和普及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一支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的隊伍。當代青年人肩負著新時代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要樹立以勤補拙、終身學習觀念,在學習過程中要把書“讀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所學原理、知識去分析、理解現實社會中的問題,不斷將個人頭腦中的知識進行更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弘揚甘為人梯、投身教育的風范
甘為人梯的大家風范是華羅庚自己成長經歷和他的情懷使然。華羅庚一直認為自學就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時他始終不忘前輩的知遇之恩。華老一直重視與提拔年輕數學家,建國后好幾代數學家都曾得益于他的教誨,他用簡短易懂的語言將自己的經驗傳播到廣大青年當中,這是當代教育者需要弘揚和傳承的精神。另一方面,華先生不忘黨的囑托,投身教育,培育下一代。從華羅庚的成長,他的教育實踐和主張我們可以看到,先進和科學的教育理念和體制,是培養人才的根本。 他與中科大老一輩學者鼓勵學生,學習本領以建設祖國,那種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基礎扎實和勇攀高峰的學風和傳統在科大一直保存至今。[3]
1985年6月12日下午,華羅庚先生的生命定格在了講臺上。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培養人才的滿腔熱情,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當代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之門。
結語
我們今天研究華老的教育思想和治學理念,就是要學習老一輩學者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的精神。華老一生所展現出的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甘為人梯和愛國主義精神,為當下的教育工作者及青少年提供了思想指引。賡續華老精神,譜寫奮進華章,我們要在工作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在平凡中創造不凡。
參考文獻:
[1]徐利治.回憶我的老師華羅庚先生[N].數學通報,2000(12).
[2]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馮克勤.讓華羅庚的教育思想發揚光大[J].高等數學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