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現代學徒制中人才培養的不足,將現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與先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效結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實行校企雙導師、工學結合,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并貫穿始終,通過“三教”改革,聚合思政融合點,整合校內外實習實訓資源,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中,最終培養出契合現代“工匠”精神主題的建筑安全方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建筑工程
1?現狀與背景分析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我國古代的魯班、黃道婆都是優秀的工匠代表,近代的同仁堂等也充分體現了工匠精神。但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大背景下,現代工匠具有新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工匠精神也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
建筑行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從業環境苦、流動性大,企業更需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踏實肯干的敬業精神和具有家國情懷等現代“工匠”精神的企業員工。而推行現代學徒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借鑒“學徒制”這一古老制度,將其與當代工業技術革命有機結合,利用校企雙主體、雙導師,除了在技能、技藝方面進行師徒間手把手的傳授、傳承、拓展、創新外,通過課程思政的融入、三全育人的實施等方面傳承和弘揚現代“工匠”精神,為中國制造培養一批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高技術技能人才。
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重慶市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在課程思政項目、課題和賽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教師對于人才訴求掌握得更清楚,更有利于思考并踐行“三教”改革;學生則通過融入現代“工匠”精神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培養,進一步提高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
2?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現代學徒制培養過程中,更注重工學交替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卻忽視了思政教育,逐步形成了技能和思政相分離的現象,進一步造成了產教融合“兩張皮”。而在2022年4月20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新職教法)中第十四條規定了國家要建立健全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也就是要破解產教融合相分離的問題,這將大大地激勵企業參與到職業院校改革中,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方之間能夠達到共進、共謀。
建筑行業本身具有流動性高、就業環境差等特點,因此,企業對學生職業素養、愛國精神、吃苦能力以及團隊意識較之以往都有更高的要求,培養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建筑專業人才刻不容緩。中冶建工英才班作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在聯合培養過程中,學生擁有學生和企業“準員工”兩種身份,配備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實踐師傅。培養過程中以技能和工匠精神培養為核心,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融入思政元素、重構課程內容、設置考核和認證要求等,充分利用工學結合、三全育人等手段,不斷地促進現代“工匠”精神與現代學徒制的契合,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企業發展的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如圖1)。
3?主要內容
3.1?構建融入現代“工匠”精神的現代學徒制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以現代“工匠”精神與技能培養為核心,對接企業需求、崗位標準、工作項目、職場環境和職業資格,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資源和真實工作場景,采用工學交替、動態管理、三星級認證評價等不斷地重構人培方案、課程體系,最終形成融入現代“工匠”精神的現代學徒制建筑安全員培養模式。
3.2?制訂融入現代“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將學生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及現代“工匠”精神整合到人才培養的目標及教學內容和考核辦法中,充分挖掘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思政元素,使其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重點是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的建立。
3.3?建立現代學徒制的制度體系
研究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制度體系建設,重點要研究滿足專業培養目標的工匠精神核心要素點、評價指標及權重、人才培養目標的質量評價體系等以便校企雙方共助學生培育現代“工匠”精神。
3.4?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思政主線構建
結合本專業的建筑安全特色,構建了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思政主線,逐漸形成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現代“工匠”精神和興利除害、保障安全的家國情懷。
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知安全。從安全生產重要內容“修德強技,服務安全”的校訓中以及企業文化等提煉思政點,培養對行業、學校、專業的認同感,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明確學習目標和意義。第二階段,懂安全。主要以課程培育為主,通過強化知識技能,培養法律意識、經濟意識、科學思維、工程思維以及敬畏生命,遵章守規的紀律意識。如《建設工程法律法規》培養學生知法守法的法治教育,《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培養學生規范意識,團結協作,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建筑安全技術與管理》培養學生求真務實,誠實守信的優秀品格。《建筑工程質量與檢測》樹立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和職業道德。《應急救援與救護》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科學應急的安全救護技能和意識等。第三階段,會安全。以輪崗實訓和課程學習為載體,輔以每年6月安全生產月活動等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化工程倫理和職業信念等。通過多輪頂崗,在實踐活動中學思結合,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明確從業責任義務、過失和角色,分析判斷和正確決策工程倫理問題,以及嚴謹負責的工作作風,誠信、正直、敬業的職業素養。第四階段,能安全。在崗位實習、畢業設計時通過運用科學探究方法積極嘗試、勇于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能力。
4?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4.1?教師:打造現代學徒班名師團隊,樹立“工匠精神”典范
傳統校內教師培養更注重課堂知識教學,企業教師則以技能教授為主,忽視了企業文化、現代“工匠”精神的浸潤,雙導師正是要除了在技能、技藝方面進行手把手的傳授、傳承、拓展、創新外,更應通過為人表率、課程思政的融入、三全育人的實施等方面傳承工匠精神,因此,要培養和聘任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校內校外雙導師,打造現代學徒班名師團隊,樹立“工匠精神”典范。
4.2?教法:改革教學方法,形成潛移默化的思政教學課堂
通過工學結合及輪崗,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改革傳統灌輸教學方法,運用實操鍛煉、案例體驗等教學方法和手段將精益求精、務實求是、踏實肯干、興利除害的現代“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逐步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學課堂。
4.3?教材:開發選用融入現代“工匠”精神的新型教材
傳統教材沒有注重課程思政點的開發,或僅具有零星思政點,未形成現代“工匠”精神的體系。因此亟須開發或選用融入現代“工匠”精神的新型教材,滿足培養需要。
5?實施路徑
5.1?聚合:調研三方需求,聚合思政融合點
通過調研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需求,聚合三方思政融合點,將精益求精、務實求是、踏實肯干、興利除害(保障安全)的現代“工匠”精神融入校企雙方共同編制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中去,按照“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畢業即就業、校企聯合培養”要求,通過校企雙導師制度、工學結合及輪崗、班級動態調整、教師分組跟蹤指導、校企“三星級”評價認證等,共同培育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職業素質,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企業發展的高技能人才。
5.2?整合:校企雙師指導,校內外實習實訓資源整合
充分整合校內外實訓資源,實施工學交替、多學期、分段式實踐性教學改革。校企雙師需共同承擔學生思想品格和技能水平的培養。校內教師圍繞著現代“工匠精神”進一步明確責任和義務,并對教師資質提出要求,防止教師懈怠。企業師傅則圍繞“指、傳、率”三個方面來教導學生。指:指導和幫助;傳:傳授、教導;率:表率、帶動,師生互動,以點帶面。除了在技能、技藝方面手把手地傳授、傳承、拓展、創新外,更應通過為人表率、課程思政的融入、三全育人的實施等方面傳承工匠精神。此外,還需完善適應現代學徒制培養的教學管理及運行制度;以學生為中心,校企雙導師互派互認,優化理論,強化實踐,內化素質;以團建活動和系列講座促進學生建筑安全員職業氣質的養成并形成特色。
5.3?融合:校企共建現代學徒制核心課程,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建設
通過校企雙導師共建現代學徒制班核心課程,將現代“工匠”精神融入課程建設中,有針對性地培育現代“工匠”精神。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安全方向)通過對接企業需求、崗位標準、工作項目、職場環境和職業資格,不斷深入研究思政點的融合,以建筑安全技術與管理、建筑施工技術、隱患排查與治理等為核心課程,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資源和真實工作場景,改革教學情境和教學模塊;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明確校企雙師的分工,明晰教學重難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側重培育學生職業素養實踐能力。通過工學交替,在實習崗位上深入體會現代“工匠”精神,進一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同時,依托超星、學習通等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線上課程開發,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將思政教育融入并開展教學。企業導師每學期定期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結合工作崗位對學生進行技能和思政指導,使課堂成為培育學生現代“工匠”精神的主陣地。
5.4?契合:校企雙方互評,契合培養主題
通過校企聯合招生、共同培養,利用雙導師、工學結合及輪崗、分組跟蹤指導,每學年考核評價等實現班級動態調整,最后進行校企“三星級”評價認證(如圖3),不斷地通過考核—評價—調整來契合培養主題,促進現代學徒制和現代“工匠”精神的有機融合。
結語
本文分析了現代學徒制中人才培養的不足,將現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與先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效結合,通過工學交替、雙師雙主體、“三教”改革,聚合思政融合點,整合校內外實習實訓資源,提取思政主線,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建設中去,最終培養出具有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現代“工匠”精神和具有家國情懷的建筑安全方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并為同類專業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蓉,文勁宇,李紅斌,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系統設計與實施[J/OL].電工技術學報.2023,38(11):30943100.
[2]富海鷹,楊成,李丹妮,等.“三全育人”視角下工科課程思政實踐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9499,165.
[3]馬建輝,文勁宇.新工科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
[4]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基金項目:2022年重慶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現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安全方向)為例(項目編號:GZ223222)
作者簡介:李冕(1988—?)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安全、B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