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云計算技術使社會日常生活尤其是教育工作的開展模式發生了重要轉變。本文以云計算技術的概述與基本特點作為切入,分析了云計算技術背景下“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分析了云計算技術在“文獻檢索”課程當中的應用策略及相關課程的未來發展方向,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云計算技術;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應用策略
作為高校教學體系當中的重要一環,“文獻檢索”課程往往表現出較強的綜合性與應用性,積極推進“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發展,強化各類新技術引進與應用,有助于加強學生的信息獲取與整合能力,提升其科研水平以及總結表述水平,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有關院校與教師應當明確云計算技術的相關特性與主要優勢,同時積極推動其與“文獻檢索”課程教學策略之間的相互融合,為提升“文獻檢索”課程教學質量提供相應技術支持。
一、云計算技術的概述與基本特點
(一)云計算技術的概述
云計算技術指的是分布式計算的一種類別,借助云端網絡能夠將大規模的數據計算與處理程序進行拆分,同時通過服務器系統將計算結果進行回傳與反饋,在此基礎上實現數據結果的合并,并能夠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數據服務內容。
(二)云計算技術的基本特點
1.通用性
在云計算技術的應用過程當中,其并不局限于單一的業務形態以及業務內容,同一云端網絡計算服務能夠為不同形態的業務提供支持和保障,從而展現出了較強的通用性與兼容性。
2.可靠性
現階段的云計算技術體系內部,大規模采用了多副本備份、節點同構互換設計以及計算節點冗余部署等相關措施實現了對技術可靠性的保障,一旦出現網絡故障,能夠避免引發數據丟失或泄露等風險。
3.虛擬性
受到云計算技術載體與計算形式等要素的影響,其往往表現出一定的虛擬性特征,在計算過程當中,用戶能夠有效突破時間與空間所造成的限制,結合各類終端對計算結果進行識別與獲取,使計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提升了計算效率。
4.擴展性
相較于常規本地計算模式而言,云計算技術的應用還展現出了一定的可擴展性以及模塊性特點,用戶能夠基于實際需求針對云計算技術的形態以及功能進行延伸與收縮,使用戶個性化業務目標得到有效落實,便于技術的進一步推廣與應用[1]。
二、云計算技術背景下“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文獻檢索”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云計算技術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受到長期以來教學理念、教學思路以及教學慣性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往往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與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較為單一
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當中的基礎性選修課程,“文獻檢索”課程在計算機網絡專業、生物技術專業、機械技術專業以及醫學專業等均有相關設置,但從課程實際開設與教學狀況來看,很多院校對“文獻檢索”課程的規劃與設計思路往往存在一定滯后,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教學內容往往較為單一,對于學界前沿云計算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等相關成果的觸及較為有限。很多學生對于“文獻檢索”課程的認知與理解往往也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學生認為“文獻檢索”課程的門檻較低,對于其今后工作和發展的作用較為有限,因此投入到課程學習當中的精力較少,還有一些學生認為門戶網站搜索引擎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于未來個體的信息檢索能力要求將會不斷下降,進而影響了學生參與“文獻檢索”課程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導致相關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受到一定沖擊,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以及信息獲取能力也難以得到針對性鍛煉與提升。
(二)教學策略較為有限
受高校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方法是提升“文獻檢索”課程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但從現階段各大高校“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現狀來看,很多教師所應用到的教學策略往往較為有限,學生在教學進程當中的主導地位未能得到有效展現,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及啟發性作用也未能得到有效發揮,一方面影響了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與強化,另一方面也阻礙了云計算技術在“文獻檢索”課程日常教學進程當中的深入融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受到沖擊,學生的自主檢索能力與信息整合能力不斷下降[2]。
(三)實踐比重較為不足
作為一門綜合性與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內容,在“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過程當中,積極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實踐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所占比重具有關鍵性作用。但受到院校教學規劃以及一線教師教學部署等因素的影響,實踐環節在課程教學進程當中的比重不斷縮減,教師不得不大規模增加理論知識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當中所占比重,學生無法在日常學習過程當中實現對文獻檢索能力的充分鍛煉,對于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可能面臨的相關問題同樣也缺乏針對性的認知,導致“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活動開展面臨一系列障礙。
三、云計算技術在“文獻檢索”課程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方向
(一)技術應用策略
1.檢索教學平臺構建
作為“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過程當中的關鍵所在,基于云計算技術針對課程教學平臺進行構建,能夠有效提升課程教學過程當中的靈活性,加強學生對于云計算技術乃至文獻檢索相關流程的理解與掌握情況,讓學生能夠具備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與整合能力,為其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在檢索教學平臺構建過程當中,需要針對平臺構建需求以及設計方向進行全面研究與討論。通常來說,“文獻檢索”課程檢索教學平臺主要面向的服務對象多以高校師生為主,因此在進行需求分析的過程當中,應當分別考慮到學生的信息檢索需求以及相關檢索過程的教學需求,同時能夠結合差異化的研究思路以及教學方向針對文獻檢索教學平臺的內容以及檢索邏輯進行設計,使其能夠在云計算技術的支持與帶動下進一步強化其在高校文獻檢索教學進程當中的價值,使“文獻檢索”課程的開展能夠得到更加充沛的技術動力。其次,在檢索教學平臺的構建過程當中,應當遵循層次化原則針對文獻粒度組織情況進行全面優化。在以往“文獻檢索”課程教學所應用到的平臺當中,不同形態與類別的文獻內容并未經過全面完備的技術處理,不同類型的文獻內容以及學科知識在平臺當中的歸集較為混亂,一方面影響了學生的調閱與利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獻檢索”課程日常教學工作的針對性開展[3]。因此相關教師在進行文獻檢索教學平臺的構建過程當中,應當分別基于知識元、知識單元、知識體、知識群等四個層次針對文獻內容進行明確歸納與配置,使相關文獻內容能夠在檢索教學平臺當中展現出層次化的特性,既能夠便于學生進行檢索查找與利用,同時還能有效展現出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價值,讓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掌握云計算技術文獻檢索的基本流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從而更好地達成“文獻檢索”課程的初步教學目標。最后,在檢索教學平臺的構建過程當中,為使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情況得到更加直觀地展示,技術人員以及設計團隊還應當做好用戶特性與文獻內容的相互匹配,使學生的文獻檢索體驗得到進一步優化。在平臺構建過程當中,學校和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專業類別、興趣愛好等關鍵性內容進行采集,并將其錄入至平臺當中,使檢索平臺能夠借助云計算技術針對用戶特性進行捕捉,并進行畫像,進而實現文獻內容的個性化與對應性推送,有效提升推送文獻內容與用戶個體之間的銜接性與聯系,保障檢索平臺的體驗與應用效果,保障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
2.文獻資源共享
在以往的文獻檢索平臺應用與“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過程當中,相關文獻資源的調閱往往存在一定難度,不僅影響了課程的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的檢索能力發展也造成了嚴重沖擊與影響。因此在平臺建設過程當中,有關院校與教師應當積極利用云計算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針對平臺當中的文獻資源進行共享,使相關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得到進一步提升。有關院校在技術應用過程當中,可將館藏文獻充分納入到云端服務器當中,進而以較為低廉的成本獲取到相應的文獻共享服務,使校內師生能夠便捷地通過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訪問云服務平臺,同時基于相應檢索算法以及檢索邏輯按需對文獻進行查找和調閱,使館藏文獻內容能夠在云計算技術的支持下得到更加廣泛的利用,推動“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實踐的不斷進步。
(二)課程發展方向
除技術引進與應用外,相關院校與教育工作者還應當結合當下“文獻檢索”課程教學面臨的相關問題針對未來課程發展方向進行分析,明確云計算技術對于“文獻檢索”課程產生的相關影響,實現課程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的進一步發展。
1.課程內容改造
在以往“文獻檢索”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當中,受到技術發展以及課程規劃方向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導致課程主要涉及到的教學內容多以單純的文獻資源查找為主,對于其他文獻檢索以及云端服務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的關注往往較為有限,課程教學內容較為單一,不利于學生能力的進一步培養。因此在云計算技術的應用背景下,有關院校和教師應積極推進傳統“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造與發展,基于技術發展方向積極拓展課程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技術適應能力以及專業信息整合能力的不斷進步[4]。首先,在課程規劃與設計過程當中,相關院校與教師應當針對傳統的教學模塊進行進一步拓展,將文獻檢索工具、文獻管理、文本創作、綜述報告、信息素養等相關內容均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當中,使學生能夠在“文獻檢索”課程日常教學過程當中進一步認識到云計算技術的相關應用優勢,使學生的文獻檢索與信息整合能力能夠在技術支持和帶動下實現全方位進步。此外,相關院校和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改造的過程當中,還應當關注到學生個體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基于上文可知,“文獻檢索”課程屬于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當中選修課程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信息檢索與收集能力的關鍵渠道,因此分別涉及到計算機網絡專業、生物技術專業、機械技術專業以及醫學專業等多個專業類別,學校和教師在云計算技術支持下針對“文獻檢索”平臺進行搭建并針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規劃的同時,還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及發展需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優化,使教學內容能夠進一步適配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內容,為其今后的學習活動提供引領與技術保障。
2.教學形式創新
受到高校學生發展特點以及技術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獻檢索”課程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相關院校與教師還應當積極推動傳統教學形式的不斷創新,使“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策略得到及時改變,加強相關課程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例如,在進行“文獻檢索”課程教學的過程當中,學校和教師可針對性引進項目化教學模式,由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發展情況以及“文獻檢索”課程的總體教學部署,模擬文獻檢索項目并要求學生參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各自分工,同時借助文獻檢索平臺以及云計算技術針對目標文獻內容進行整合與分析,最終獲取到相應的檢索成果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一方面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使云計算技術支持下的文獻檢索方法得到有效共享,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文獻檢索過程當中的基本流程以及相關要求,推動其綜合能力的不斷進步[5]。
3.加強實訓比重
在“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對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強化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關院校和教師應針對性加強實訓內容在課程設計方案當中的比重,讓學生能夠基于各類不同條件進行上機操作,明確文獻數據庫檢索的基本要求,確定檢索條件、檢索策略以及表達式構造,熟知文獻檢索的相關流程,使其能夠在科研活動以及未來工作開展過程當中掌握更加科學的信息收集與整合方式,促進其文獻檢索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云計算的推廣和應用背景下,傳統的“文獻檢索”課程教學要求以及教學模式也發生了相應改變。相關院校與教師應當明確“文獻檢索”課程的相關特點,同時明確云計算技術在“文獻檢索”課程當中的具體應用,在此基礎上針對未來“文獻檢索”課程的發展動向進行綜合分析,實現高校實踐課程教學工作的持續性發展。
作者單位:楊鴻 "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
參考文獻
[1] 吳君才. 云計算技術在”文獻檢索”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無線互聯科技,2021,18(20):94-95.
[2] 李燕妮. 基于云計算的網絡體育文獻信息檢索系統設計[J]. 信息與電腦,2022,34(19):118-120.
[3] 徐珍珍. 基于CiteSpace的智慧圖書館與云計算的學科交叉研究分析[J]. 現代信息科技,2022,6(8):106-110.
[4] 石爽. 智能化檢索系統應用中的檢索優化[J]. 中國科技信息,2023(8):13-15.
[5] 靳曉恩. 智能時代智慧圖書館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啟示[J]. 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21,40(5):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