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超 王俊凱 李洋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與馬克思主義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高校黨建工作是黨與青年大學生緊密聯系的紐帶,肩負著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寶藏,能夠助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本文深入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工作結合的意義所在和現實困境,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高校黨建工作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黨建;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充分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地位,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做出“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部署。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為黨建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來源與支持;黨建工作也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實踐中的傳承與發展。二者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和融通性,需要進行有機融合與創新發展。高校大學生作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高校黨建是黨與青年緊密聯系的紐帶、培養新時代青年的主陣地,肩負著青年思想引領、價值塑造的重要任務。為此,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探索將文化教育融入高校黨建工作的實踐路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黨建鑄魂賦能,進一步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合格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指引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文化基礎與精神力量源泉。二者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夠歷久彌新,指引我們黨和人民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價值。[1]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增強我國人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愛國情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價值觀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發展要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以適應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發展的要求。[2]立足新時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華民族傳承五千多年不曾間斷的歷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蘊含著精忠報國、仁愛孝悌、厚德載物、兼收并蓄等豐富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構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德等價值觀相契合,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道德支持和價值引領。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3],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目標追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滋養著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積淀起寶貴的精神財富,共同鑄就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在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我們應進一步激活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發有為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仁愛、誠信、和諧、孝順、忠誠等優秀品質,提倡勤勞奮進、自強不息等精神,這些價值觀念和品質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樹立了正確的行為準則,激勵人們追求卓越,努力奮斗、勇往直前。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知識的傳承和智慧的追求,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學習、鉆研和思考的優良傳統,為人們提供持續學習和創新進取的動力。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崇尚,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中,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人們以堅韌不拔、頑強奮斗的態度和勇氣去迎接挑戰并克服困難。這種艱苦奮斗精神激勵人們在遇到困境時不言退縮,努力化挫折為動力,追求個人和社會的發展。[4]更重要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強調個人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和擔當。培養家國情懷意味著養成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和忠誠,始終以國家的利益和社會的進步為己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誠信、忠誠、孝道等價值觀念能夠激發人們對家國的情感認同,同時也提醒人們承擔自己的家國責任和義務,促使人們奮發有為,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做出貢獻。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結合的現實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結合有助于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當今中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建設的根本目標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5],提升高校黨建工作質量對于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燦爛的中華文明,構建了中華兒女特有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為我們提供豐富的文化沃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高校黨建深度結合,能夠為治校興學提供豐富的內容支持和富有中國智慧的方案,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立根鑄魂的作用。高校應結合自身特色和實際,進行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不斷創新工作方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更為強有力的支持。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黨建工作,可以提升高校的文化建設水平,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精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融合,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提供歷史根基和精神支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結合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校黨建工作要扎實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思想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與中國古代儒學“立德為本”的思想一脈相承,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認識與外延性運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與價值體系,蘊含著“立德”之根本,“育人”之智慧,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內在的契合性,正是當代中國立德樹人的底氣所在。高校黨建工作應當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系,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立德樹人的不竭動力源泉,真正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結合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孕育理想信念的土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青年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茍利國家,不求富貴”,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承載著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凝聚起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與國家發展實際相結合的集中體現,為當代中華民族注入發展的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工作結合,能夠引導當代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取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與理想信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結合的現實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相得益彰,對于青年大學生思想引領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意義重大。目前,部分高校已經嘗試在課程與活動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但由于外部社會環境與內部工作方法等原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相結合的總體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部分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足,部分高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當前社會環境復雜,多種文化元素相互沖擊,尤其是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影響著中國。西方利用科技武器將其文化粉飾成“普世文化”,鼓吹“自由”“人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進行分化與詆毀;同時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傳播歷史虛無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誘導我國青年的價值觀念向西方靠攏,嚴重影響了青年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認同,阻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工作相結合。在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中,沒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教育與人才培養中,對人才培養更注重專業能力,課程建設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不足。此外,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師與黨建工作人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不能很好地進行宣傳與運用,導致青年大學生缺乏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降低了積極性。
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黨建工作結合的形式單一、方法陳舊,無法充分發揮其育人功效。目前,高校黨建工作的重點聚焦在基礎內容上,缺乏對如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整體性、指導性設計,未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本校特色、專業特點、學生特質充分融合,也未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黨員發展與培養等黨建工作內容充分結合。在工作方式上,高校黨建工作主要依托“三會一課”及黨日活動,部分高校嘗試在黨建工作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停留在文件學習、主題講座等直接教育宣傳方式和展覽參觀、經典研讀等傳統的活動方式上。這種形式單一的結合方式感染力低、持續性差,不能很好地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無法引起青年大學生持續、濃烈的學習興趣,難以實現黨建育人的目標成效。[6]同時,現有結合方式對于新媒體及網絡平臺等新型工作陣地運用不足,沒有很好地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智慧交互等新型科技手段和創新工作方式以更好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高校黨建的實踐向度
(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助推黨建教育內容升級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黨課中能夠極大豐富學習內容,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育人功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很多黨的治國理念和對黨員的素養要求等,如“民為邦本”體現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革故鼎新”體現黨勇于自我革新的鮮明品格,“自強不息”體現中華民族堅定理想、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高校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和文化典故等納入黨建教育中,通過講解、研讀和討論,師生黨員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提升思想認識和文化修養。高校可以通過深入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并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與愛國主義教育、黨史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實現黨建教育內容升級。
(二)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創新優化黨建活動形式
傳統的高校黨建活動多采取參觀座談、紙質媒介等形式開展,模式陳舊單調,為此需要進一步創新活動形式。作為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高校,應不斷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黨建結合的新方法、新路徑,同時合理運用網絡、新媒體和各種新型技術手段,豐富文化活動載體。高校需要增加資金與人員投入,借助信息化平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體規劃;鼓勵基層黨組織開展經典名著閱讀、文化知識競賽、傳統工藝體驗等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如推出“傳統文化元宇宙”、文化遺產App等,使師生黨員能夠深入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進行沉浸式體驗互動,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利用公眾號、短視頻、慕課等各類平臺搭建多維宣傳矩陣,拓寬文化宣傳途徑,以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激發黨建工作活力與學生參與熱情。
(三)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持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是青年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環境,也是高校開展黨建工作的主要陣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與高校黨建工作相結合的同時,也要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高校需要立足自身特色與現實情況,打造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學校各方面工作中,如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組織傳統文化活動、開展傳統文化匯演、建設傳統文化體驗館等,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增強高校黨建教育的實效。同時,還可以利用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等特定節日營造氛圍,如清明節、端午節、中國航天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沉浸式體驗活動,通過緬懷仁人志士、紀念革命先烈、學習先進榜樣,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寶貴精神和價值觀念、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等理論成果,以文化建設助推黨建工作質量提升。
(四)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提升黨建引領育人實效
高校黨建還應注意避免“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黨建工作的結合過程中,注重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首先是建立相關實踐平臺,提供實踐機會。通過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建立實踐基地等形式,開展文化創意設計、傳統手工藝制作等實踐活動,如紅色文化的剪紙體驗和傳承,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讓黨史黨建知識的學習更加鮮活。其次是支持文化社團或組織,發揮朋輩示范作用。通過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社團或組織服務黨建工作發展,為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定期組織相關活動和講座,提供資源和支持,讓青年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傳統文化;組織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名人故居探訪等志愿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感受其中蘊含的價值品質與精神力量,進而引導學生將自身專業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自身發展與新時代偉大實踐相結合,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轉化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志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的實踐價值[J].河南社會科學,2023(4):1-8.
[2]汪信硯.習近平對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5-17.
[3]姜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9):39-41.
[4]朱文琦.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基本依據、精神滋養與實踐指向[J].求實,2022(5):4-12.
[5]田鵬穎,崔菁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制度的顯著優勢、發展空間與效能轉化[J].現代教育管理,2021(2):1-8.
[6]高麗倩,張福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的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研究[J].文教資料,2022(2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