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婷婷
【摘 要】中小學思政課在堅定學生政治立場、培養學生高尚品德、發展學生報國本領等方面具有奠基性的關鍵作用。當前,中小學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存在教學目標不夠聚焦、教學方式有待擴展、教學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教學現狀,教師可采取明確思政課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數字化教學手段推進思政課教學,健全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等策略,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充分發揮思政課的育人主陣地作用。
【關鍵詞】中小學思政課 立德樹人 根本任務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3-11-04
中小學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需要立足新時代、探索新路徑,通過有效教學培養出可以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各類人才。這就需要中小學教師深入思考當前中小學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現狀以及今后教學改進和任務落實的關鍵點,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實操策略,以提升思政課的綜合效率和整體育人水平,達到為學生當好引路人、為祖國培養接班人的預期目標。
一、中小學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現狀
就目前中小學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現狀來看,雖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通過深入分析、對比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際內容,不難發現,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思政課教學目標不夠聚焦
當前,部分學校、教師、家長將目光集中在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上,缺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行為教育,以致一些學生出現思想偏頗,不懂得尊重、感恩、奉獻。再加上部分中小學在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設定的教育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嚴重影響了思政課教育的實效性,更談不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為缺乏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所以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說服力,特別是部分專業素養不強、理論功底不深的思政課教師,在啟發學生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理解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的過程當中,缺乏融入立德樹人元素的思維和能力,無法幫助學生提高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深入理解。甚至有個別思政課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增強趣味性,在思政課中引入一些網絡流行內容,將理論教育課變成了休閑娛樂課,導致思政課庸俗化、娛樂化,這些都與思政課教學目標不明存在直接關聯。
(二)思政課教學方式有待擴展
對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思政課教育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但是就目前部分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方式來看,存在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單一固化的問題。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部分教師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雖然已經認識到應用數字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思政課教師由于習慣了固有的教學方式,再加上計算機操作能力有限,無法熟練應用數字化平臺,無法剪輯、制作高質量的視頻內容,導致現有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并未凸顯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自然難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除了缺乏在教學中引入具有說服力的案例,部分教師也未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影響了學生對思政課教育內容的思考和理解,很難讓學生信服,甚至會認為教師在說教,反而產生逆反心理,直接影響思政課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三)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教學評價是否客觀、公平,直接影響中小學生素養、品格的培養效果,同時也會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就目前來看,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公平性。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思政課教學評價更加注重顯性評價,忽視了隱性評價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就是更加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缺乏對學生學習實踐過程中各類成果的關注,這種單一的評價模式,導致學生評優擇優存在較大的片面性,而且也有失公平。要想真正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必須將顯性評價與隱性評價有機結合,確保思政課教育的客觀性、公平性,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二、中小學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改進方向
在中小學階段開展思政課教學,主要目的在于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在學習、生活中對人生、對世界形成初步認知,為其日后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如何通過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為當前中小學思政教師需要思考的重點內容,可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教師教學觀念必須改革創新
核心素養教育目標導向下,中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教師應當從“教書”逐步轉向“育人”,積極轉變以往將文化知識學習、考試作為中心的固有教育理念,加大力度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課程改革對思政課育人功能的基本要求。在思政理念不斷深入、課程思政建設掀起熱潮的同時,思政課教師應注意警惕“課程思政的說教式灌輸”“‘課程+思政的簡單疊加”“專業課程的思政化改造”[1]等幾種錯誤傾向。
(二)課程育人方式必須積極改變
中小學思政課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需要統籌學校、家庭、社會多個空間以及線上和線下的多渠道資源。因此,教師必須調整教學重點,提高對學生以及學生學習的關注,結合學情科學合理地設計一些有效情境,促使學生通過深度學習活動,正確認識到思政課教育的一系列內容,能使學生學會尊敬師長、熱愛家鄉、報效祖國,同時也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懂得保護環境、愛惜資源、履行公民責任等,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教學評價方式必須加快優化
中小學思政課強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全面獲取學生的相關信息,如訪談、作業、觀察、紙筆測試等,對學生進行客觀的定性和定量評價,并結合評價報告,透過表象深挖背后的原因,以便為后期教學內容優化和策略改進提供參考。需要思政課教師注意的是,評價指標不宜單一,須成體系,要能綜合考量學生行為表現、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度、學業進步、意志水平、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情況,公平、公正、客觀地進行評價。與此同時,結合評價情況,進一步優化、調整課堂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教學和更高效的課堂。
三、中小學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策略
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和關鍵課程,不斷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質量,不僅符合基礎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推動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發展進程的必然舉措。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科學合理地實施思政課教育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價值觀念,促使學生成為德行兼備之才。
(一)明確思政課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
1.高度服從總體目標
無論是在小學思政課教學中,還是在中學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都要明確教學目標。由于學段不同,中小學生在年齡、心理認知水平、理解能力、需求層次等方面存在明顯不同。但是思政課教學的總體目標和終極任務在于立德樹人,通過有效學習和實踐,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當高度服從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協同發力,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高思政課育人效果,使得學生成為品行優良的人才。“思政課對廣大青少年的成長具有認識導向、理論導向、價值導向的功能,因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和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現實需求,成為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目標。”[2]
2.差異落實具體目標
教師應當根據學生所處的學段和教材的具體單元,系統整理教材內容、教學內容,階梯性、序列化設計教學目標、評價標準,但要避免出現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和教學目標的模式化、碎片化。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圍繞課堂主題,帶領學生搜集資料,深入挖掘歷史、現代的楷模和先進典型的突出事跡,提高思政課育人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同時,也可以利用主題班會、主題演講、志愿服務等各類教育活動作為契機,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育人的全面性。需要注意的是,在主題教學中,無論是學校課堂還是社會實踐,都要求教師明確教學目標,使中小學生可以在多形式的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成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優質人才。
(二)數字化教學手段推進思政課教學
1.引入多媒體技術
當下,“互聯網+教育”已然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之一,這對思政課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出了考驗,并對教育信息化應用提出了更高標準。為此,思政課教師可結合不同的課程內容制作相應的微課、短視頻、微動畫、課件等,綜合運用表格、音樂、視頻、動畫、圖片、思維導圖等不同教學元素,輔助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將靜態的文字轉變為動態的內容,將抽象的理論轉變為直觀的圖文,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公民基本權利,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案例故事、視頻資料等,在其中體現公民權利的相關知識點,通過此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快進入學習狀態。而后教師向學生提問,視頻資料中的主人公享有哪些權利,啟發學生思考,并學會利用所學知識,說出選舉權、榮譽權、受教育權等公民權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村委會選舉村長的案例,讓學生討論分析,進一步感受選舉和被選舉過程。隨后再讓學生思考,公民享有選舉權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公民行使選舉權有什么意義?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促使學生深入領會這一知識點,同時也正確認識到必須年滿18周歲,且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中國公民,才具備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一項基本政治權利,依法行使這項權利是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重要基礎。結合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可以降低知識理解難度,促使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同時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明確作為中國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如何正確行使權利。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未滿18周歲,教師應當著重講解學生現階段能夠行使的權利以及不能行使的權利,讓學生初步了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其日后成年、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2.合理應用慕課
慕課是借助網絡平臺實現的一種開放性在線課程,一般以短視頻、微課為主,在視頻后有專業測試和互動環節,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點,同時教師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將慕課應用到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尊重自由平等”一課,本節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知道自由、平等的法治意義,明確自由是法律范圍內的自由,并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涵蓋的內容。對此,思政課教師可以先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閱讀教材案例,引發學生對自由的思考,并逐步正確認識、理解自由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呈現慕課內容,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利用短視頻資料,向學生介紹有關網絡自由的內容。雖然互聯網帶動了人類社會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言論空間,但是網絡世界并非法外之地,同樣有著邊界。而后鼓勵學生自主查詢我國與網絡言論相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探討網絡世界自由的邊界。借助網絡平臺,學生可以獲取大量資料和短視頻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同時也改變了以往局限于書本的教學模式,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引入慕課,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意識,開闊知識視野,促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正確認識到,即便是自由也存在一些邊界,進而在參與網絡生活中,能夠做到自覺遵守我國法律法規,約束自身言行,即便是在網絡世界,也要謹言慎行,做一名具備崇高精神、良好道德思想的合格公民。
3.開展翻轉課堂試驗
“基于‘大思政課面向的是具體的人,指向的是立德樹人,也就決定了‘大思政課必須引入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去。”[3]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走向社會來增進對所學思政課程具體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立德樹人教育效果。例如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六年級“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的教學中,要求學習前置,在課前自主完成有關法律的預習任務。教師需要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任務,并形成學習任務單,制作成教學視頻輔助學生課前學習。學生在課前可以借助手機、iPad等智能終端設備,根據學習需求下載資料,反復觀看教學視頻,完成學習計劃。在正式進入課堂前,教師用10分鐘提問,主要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并總結學生預習存在的難點,在課堂上解決。在課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通過線上平臺布置作業,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法律保護公民正當權益的理解,同時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翻轉課堂學習中,讓學生深入理解法律保護對未成人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為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可以布置課后實踐類作業,讓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法律,進而感受法律,樹立法律意識。
(三)健全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
中小學思政課的教學評價既有顯性的評價,例如讓學生當堂表達對所學政治立場、道德倫理、法治觀念的個人理解,也有隱性的評價,例如觀察學生課后的言行變化、對于社會事件的價值判斷甚至今后人生目標的調整、愛黨報國行為的發生,等等。為此,思政課教師需要注意,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隱性評價指標比顯性評價指標更為重要,既要看學生怎么想、怎么說,更要看學生怎么選、怎么做,如此才能真正發揮思政課對于中小學生鑄魂潤心的作用。“思政課實踐教學要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和載體,強調學生親力親為、出力流汗,有計劃、有目的地參與聽、說、讀、寫、看、演、走、做各類實踐活動,動手、動眼、動腦、動筆、動口、動足相結合,在體驗、參觀、模擬、考察、調研、探究等過程中識國情、知民生,受教育、長才干,育情懷、作貢獻。”[4]這一側重實踐的做法,可以讓隱性評價指標轉化為顯性評價指標,讓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看得見。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做好思政課課前評價、課堂教學評價、隨堂訓練評價、小組間相互評價以及教師總結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幫助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增強自信心,展現自身能力。同時,在各類評價中也讓學生全面、客觀的認知自我、學會自我教育,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并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真正意義上將核心能力、關鍵品質融為一體。
總而言之,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應發揮主體引導作用,將立德樹人貫穿到各方面、各環節當中。教師還應結合具體教學目標,豐富教學方式,改進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品行修養,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進而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主陣地作用。
【參考文獻】
[1]梁平.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四層級目標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4):152.
[2]魏崇輝,王悅.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基本維度與實踐路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3,39(11):13.
[3]潘泉偉.大思政課:在社會生活中立德樹人[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7):25.
[4]邱家洪.思政課實踐教學立德樹人大有作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