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芹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一方面教學情境是議題式教學的載體,承載著“議中學”活動的展開,另一方面教學情境也為知識內化為素養提供了必要的支撐,是學生核心素養生長發展的土壤,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脫離學生、脫離教材和脫離生活的“三脫離現象”以及淺表化和碎片化問題。要破解這些問題,需要結合大概念設計情境,并且注重學科邏輯、生活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三重邏輯的融合,設計具有“卷入度”的情境,提升情境的功能,落實核心素養培育。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 教學情境 誤區 破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3-62-04
情境是教師在教學中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所創造的能夠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引發學生情感反饋,由知識符號、活動、氣氛等要素構成的意義系統,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情境可以具象化學科知識,拉近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為學生提供遷移運用知識的場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要開展議題式教學,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因此,把握情境設計的原則,創設優良情境對于課堂教學至關重要。本文旨在對目前課堂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常見誤區進行研究,以期找到破解策略,發揮情境的最大效用,更好助力議題式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科核心素養培育。
一、情境設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創設韻味無窮、令人神往的教學情境,是一節優質思想政治課的基本特征。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猶如教師導演的一場拍案叫絕的電影,使枯燥抽象的學科知識變得生動具體,增強理論親和性。同時,隨著議題深入探究和活動展開,學生在情境渲染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涵養社會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真正使思想政治課“有意義”又“有意思”。
(一)情境是核心素養生長發展的土壤
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笔紫?,其本質是將學生置于教師創設的具有價值引領性和綜合性的情境之中,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針對具體情境,積極思考,在情境與認知的雙向互動中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而這個過程無疑內生了基于問題解決的公共參與素養。其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復雜和思辨性的情境,提出類似價值兩難性的問題,促使學生能夠在情境的不斷推進和問題的追問中,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和科學精神素養。再次,這里所說的情境不是過去那種單純為知識點教學服務的簡單材料堆砌,而是能夠引發學生情感反饋和自主建構知識的三維學習空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而且還能夠探究知識背后的學理意義。教學也不再局限于空洞說教,而是讓知識插上思維和情感的翅膀,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理論知識入腦入心,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深化理論認同,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最后,在課堂交流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相互之間以一種和諧合理的方式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表達自己的見解,在此過程中,內化了規則和法治意識素養??梢?,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其生長發展的肥沃土壤。
(二)情境是開展議題式教學的重要載體
議題式教學能夠通過議題探究、情境創設和活動開展等環節構建生活化課堂,是實施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抓手。因而情境創設對議題式教學至關重要,是議題式教學的載體。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議題是情境設計的基礎,議題式教學是在學科基礎知識之上,設計具有思辨性、開放性、綜合性的系列議題供學生討論,并開展一系列活動,最終指向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一種教學方法。由此,議題不僅包含學科基礎知識,同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對于學生來說,需要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情境,使議題在學科邏輯、生活邏輯和學生認知邏輯的交匯處展開,才能調動學生參與議題討論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在情境的浸潤中迅速調動自己的原有知識經驗,參與討論,解決問題,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和知識建構。另一方面,情境也是開展議題式學習活動的載體,使活動在情境的脈絡中按序列展開,可以增強議題式學習活動的趣味性和建構性。學生帶著對具體情境的困惑才能在活動中建構和思辨,真正動起來,讓思想政治課堂活起來,最終實現適時引導學生從“思政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交流和體驗的目標。
(三)情境是構建溫度課堂的“腳手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性一直是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重要追求。從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征來看,課程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特點,因此要求涉及的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必須以嚴謹科學的方式表述出來,這就導致思想政治課在學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從學科內容來看,高中思想政治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有關社會科學基本知識、社會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內容。這些理論知識與時代和實際密切聯系,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要想削弱思想政治課在學生心目中枯燥抽象的感覺,調動學生學習教材知識的積極性,加強理論知識與時代和生活的聯系,就必須從真實生活中選取情境素材,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且情境的描述和展開要符合日常生活邏輯,只有這樣才可以具體化學科知識,用有溫度的情境架構起有溫度的思想政治課堂,提升思想政治課的親和力。同時,情境創設要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樂學”又“會學”,讓思想政治課堂內容更加豐滿,情懷愈發深厚。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情境設計的主要誤區
目前部分一線教師雖然能夠創設情境,采用情境教學模式,但是創設好的情境并非易事。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從情境素材選取到情境間的聯結轉換都需要教師深入雕琢。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情境選取和創設背離學生,遠離生活,缺乏深度以及整合性,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情境設計存在“三脫離”現象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情境設計存在著脫離學生、脫離教材、脫離生活的困境。首先是脫離學生。生活中包含的情境素材眾多,教師如果缺乏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就可能預設一些看似來自真實生活但實際忽視學生認知規律的情境,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不能引發學生思維進階。其次是脫離教材。課程標準將高中思想政治課定位為“活動型學科課程”,意味著課程并不是割裂的“活動課程”或“學科課程”,而是一種以知識為內核,情境為載體,活動為線索,實現知識、情境與活動三者融通的綜合型課程。因此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活動的開展都要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使情境圍繞知識按序列展開。然而當前一些教師在創設情境和設計活動時,不自覺脫離了教材知識,導致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際卻陷入了形式主義誤區,學生難以通過情境探究掌握教學重難點。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備課時沒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無法使情境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有機融入教學內容。最后是脫離生活。當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存在忽視情境構造的真實事件背景和生活邏輯,導致情境設計虛擬化的現象。而脫離生活的虛擬情境無法在學生與教材知識之間搭建橋梁,學生缺乏探究討論的熱情,導致教學開展困難,教學目標難以落實。總的來說,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要立足整體,以學生為本,從素養的層面,把握好生活的點線面。
(二)情境創設淺表化
淺表化一詞是指將一事物的深層次內涵簡化為表面的形式。而高中思想政治課情境設計的淺表化主要表現為忽視情境設計的層次性和沉浸性而導致情境的劣構性不足和價值引領性缺失。
第一,情境的劣構性不足。“劣構性問題情境,也稱不良結構性問題情境”“意指界定不明、狀態不明、目標不明、解決路徑不明的真實性(真實或對真實的再現)問題情境”[2]。由于指向不明確,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劣構性問題情境是具有一定復雜程度的“障礙性情境”,而“情境的復雜程度是度量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3]。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陷入機械主義操作誤區,過于依賴預設的“單線”教學情境,導致情境缺乏從簡單到復雜的進階梯度以及生成性、開放性,學生無法在這樣的情境中調動多維度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深入探究。此外圍繞情境設計的問題也都是不需要學生過多思考就能夠在教材中直接找到標準答案的問題,缺乏由簡到難、由淺入深的思維進階,也稱“良構性問題”,也不能逐步深化情境。第二,情境的價值引領性缺失。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職責,也就是課堂既要“教書”,更要“育人”。然而目前一線教學中,部分教師把握不好教學知識性與價值性二者的關系,忽視課堂教學的價值引領性,導致課堂“純教學,無育人”的局面,導致情境淺表化。
(三)情境設計碎片化
“‘碎片化(Fragmentation)意即原本統一的整體被支解為零星的碎片,它的集中表現就是完整統一的認識對象被人為地進行支解,整體原有的系統性被打破,導致的結果就是各種碎片以雜亂無章的形式呈現。”[4]在教學情境創設中,碎片化是常見的誤區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對“素養化知識”缺乏概念,所謂“素養化知識”,是介于“符號化知識”和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必備轉換環節,強調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整體建構。而“符號化知識”則是脫離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由單個知識點構成的知識串。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以“符號化知識”為教學目標導向,就會將教學情境分割成多個點對點呈現的樣態,導致情境名目繁多,碎片化。另一方面,教師在情境素材整合優化方面的能力較低,對一些情境素材奉行“拿來主義”,不加甄別便引入教學中,導致教學內容與情境對接生硬,也破壞了學生認知和思維的連貫性。
三、破解情境設計誤區的主要策略
情境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走出當前情境設計誤區,創設優質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指向深度教學,使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筆者認為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情境設計注重三重邏輯融合
教學情境設計要注重學科邏輯、生活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三重邏輯的統一。學科邏輯指的是教材知識或學科原理間的內在關聯。在情境創設中遵循學科邏輯要求情境要始終圍繞序列化、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展開,不能出現情境與教材內容前后不銜接,對接生硬的問題。生活邏輯強調情境設計要注意貼近日常生活,符合生活中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而認知邏輯強調的是情境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情境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層進性,能夠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與思維特點。強調學科邏輯是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情境科學性的需要。而強調生活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則是解決當前議題式教學中學生愿不愿意,能不能夠參與議題討論問題的關鍵。同時,生活邏輯與認知邏輯的結合也能在無形之中更好地實現學科邏輯,使理性的光芒真正照進學生的心靈。總的來說這三者是融合的,在情境創設中缺一不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在梳理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學情研究,并據此選擇生活化素材,努力使情境來源于生活,貼近學生,又指向學科知識。
(二)情境設計要有“卷入度”
學生能否真正參與課堂并全身心投入課堂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更是促進深度學習的必然要求。而深度學習是一種沉浸式學習,強調個體身體和心靈有機統一嵌入于情境之中。因此設計的課堂情境要能幫助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實現深度學習。深度學習與淺表化學習的區別就在于深度學習強調立足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和學生內心情感的深度驅動。而真實情境往往是復雜的、劣構的,需要學生動腦,因此教師要創設思辨性的情境。而驅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則需要教師提升情境的價值引領性,使情境真正有“情”。
一方面要提升情境的思辨性。實際上,思辨強調學生的思維活動,即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思考辨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經驗世界是豐富的,有巨大的潛能,并且能夠進行主動建構。因此,教師要想調動學生的思維,首先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敏銳捕捉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力,引導其在真實情境中比較鑒別不同的觀點,追求真理。其次要注意設計與情境相匹配的思辨性問題,以問激思,同時還要注意問題自身的邏輯關聯,培養學生的整合性思維。
另一方面要增強情境的價值引領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蓖ㄟ^講明道理,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首先要研究教材,善于發現教材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其次要深入挖掘情境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找出這些因素和學生的情感共通點,適時引領學生,實現對其情感的驅動,進而啟迪學生心靈,讓理論入腦入心,讓學生真懂真信,落實學科育人的目標。同時,課程標準指出要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由此,教師也可以通過設計思辨性情境,采取辨析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直面沖突,理性面對差異,親歷自主辨識的過程,真正實現價值引領。
(三)情境設計注重融合學科大概念
針對情境創設碎片化的問題,用學科大概念串聯情境是破解這一問題的有效路徑。學科大概念是隱藏在學科知識背后、能夠統領知識、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向的具有高度整合性和系統性的概念或原理,可以實現知識之間的縱向貫通和橫向聯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深入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在此基礎上依據教學目標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再深入挖掘具有概念性高度的關鍵觀點,提煉學科大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創設與大概念相對應的主題情境,融入結構化的知識,加強橫向上不同情境的邏輯關聯以及縱向上對單一情境的深入挖掘。其次教師要注意利用大概念整合情境素材,一節課需要創設的情境可能不止一個,但要注意處理好情境豐富性與整合性之間的關系,既要仔細斟酌單個情境的功能價值,又要立足教學整體,統籌考慮。
葉瀾教授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而要激發課堂活力,煥發課堂生命氣息,把握好情境創設的藝術是應有之義。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創設優質的教學情境,用情境挖掘學生潛能,喚醒學生心靈,在情感共鳴中實現價值引領,在潛移默化中啟思導行,開創育人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新華社.《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EB/OL].(2020-08-31)[2023-12-1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43363.
[2]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的四種“議”境:以“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公開課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7):15.
[3]陳友芳.情境設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9):5.
[4]王兆璟,王穩東.“碎片化”的教育研究及其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