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科生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其綜合能力的培養符合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要求。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硬件設施滯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不利于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新升格為本科的高校,其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不佳。文章以漢江師范學院為例,分析了化學類專業本科生綜合能力的現狀,提出了“雙驅一師一體”模式,旨在提升本科生的綜合能力。該模式不僅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借鑒意義,而且能有效推動其發展。
[關鍵詞]本科生;綜合能力;“雙驅一師一體”;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126-05
《策問·進士》中曾言:“育才造士,為國之本。”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高等教育是提升人民綜合素質、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民族復興、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1]。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社會多元發展對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又要有勇于探索創新的思維能力[2]。為此,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但部分地方院校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不佳,尤其是新升格為本科的高校,面臨著師資力量不足、硬件設施滯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社會資源相對匱乏。此外,部分學生性格內向、社交和學習能力不足,導致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提升緩慢,進而影響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本文以2016年升為本科的地方高校——漢江師范學院的化學類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提出“雙驅一師一體”模式以培養本科生的綜合能力。其中,“雙驅”指的是通過舉辦學術文獻匯報競賽,驅動本科生主動學習前沿知識;同時,發放獎金作為比賽獎品,進一步激勵本科生積極參加競賽。“一師”即本科生需尋找指導教師,在其指導下完成文獻查找、文獻閱讀、PPT制作及匯報工作。“一體”即以本科生為主體。本科生通過參與學術文獻匯報競賽,閱讀大量相關文獻,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匯報中,從而拓展知識面、提升自學和思考能力。因此,“雙驅一師一體”模式為本科生提供了互動交流、互補優勢的平臺,不僅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引導本科生積極追求知識,實現自我提升、不斷進取和創新的目標,培養了本科生的綜合能力,還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科研水平提升。
一、化學類專業本科生綜合能力現狀分析
(一)問卷調研情況
漢江師范學院是一所新升為本科的省屬公辦本科院校,設有11個二級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化環學院)是學校重點學院之一,始建于1978年,并于2017年升格為本科學院,現有化學、應用化學、生物科學、環境工程四個本科專業。相較于湖北省各地級市同時期同類學院,化環學院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硬件設施滯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導致提供給本科生的學術交流機會相對較少,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仍有待加強。本文采用線下問卷調研的形式,為確保數據客觀性和代表性,選取了化學類專業的2018級至2020級共6個班級進行調研。結果顯示,2020級化學類專業本科生110人,回收問卷104份,其中有效問卷99份,有效回收率95.2%;2019級化學類專業本科生103人,回收問卷103份,其中有效問卷101份,有效回收率98.1%;2018級化學類專業本科生82人,回收問卷74份,其中有效問卷73份,有效回收率98.6%。
(二)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學術文獻閱讀現狀分析
化環學院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對學術文獻的了解程度(見圖1a)結果可知,53.5%的本科生表示未了解過學術文獻,僅有6.5%的本科生表示對學術文獻有所了解,說明化學類專業本科生普遍缺乏對學術文獻的了解。
為了探究化環學院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對學術文獻了解不足的原因,筆者調研了本科生了解學術文獻的渠道(見圖1b)。結果顯示,本科生了解學術文獻的渠道相當有限,其中18.0%的本科生通過課本學習得知,63.0%的本科生在課堂上聽教師提及,16.1%的本科生跟隨導師做科研項目時有所涉及,2.9%的本科生在參加專業比賽時查閱了解學術文獻。調研發現,本科生了解學術文獻的主要渠道是課堂上聽教師提及,這與新引進的教師密切有關。2020年,化環學院開始引進博士作為教師。這些新引進的教師在授課中融入了文獻教學。由于化環學院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對學術文獻缺乏了解,僅10.3%的本科生了解學術文獻結構(見圖1c),6.6%的本科生知曉論文撰寫方式(見圖1d),而經常閱讀學術文獻的本科生更是僅占2.8%(見圖1e),說明本科生對學術文獻的結構和撰寫方式了解甚少,并不注重學術文獻的閱讀。即便是即將畢業的2018級本科生,情況也不容樂觀,這對化環學院化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較為不利。
(三)化學類專業本科生綜合能力現狀分析
鑒于化環學院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對學術文獻的了解不足,筆者進一步調研了本科生的綜合能力現狀。結果顯示,78.0%的本科生認為綜合能力較為重要(見圖2a),77.6%的本科生認為自身綜合能力一般或較弱(見圖2b),這可能與化環學院在培養本科生綜合能力方面采用單一模式有關,如65.9%的本科生認為化環學院在培養本科生綜合能力方面表現一般(見圖2c)。
為進一步探究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具體不足,筆者從10個方面進行了調研(見圖3)。結果顯示,本科生對自身綜合能力有著清晰的認識,同時也反映出他們綜合能力存在欠缺。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這間接體現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以及迫切希望提升綜合能力的愿望。
二、“雙驅一師一體”模式的實踐
(一)“雙驅一師一體”模式的設計理念
針對化學類專業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參差不齊,化環學院在化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第二課堂活動。本科生須完成一定學分的第二課堂活動才能畢業,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包括社會實踐、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如專業性比賽、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然而,由于“敷衍式”社會實踐、“形式化”勞動教育及“掛名式”創新訓練等現象,導致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不盡如人意。基于此,筆者提出了“雙驅一師一體”培養模式,本著“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研、師生互促”的目的,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升專業學術文獻閱讀翻譯、課件制作、語言組織、邏輯思維及平穩處事等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也能拓寬自身知識面,夯實基礎學識,了解前沿科研知識,把握學科發展方向,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這種“雙促”模式對于提升學院師生的學術素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雙驅一師一體”模式的實施過程
“雙驅一師一體”實施方案如圖4所示,參賽對象為2019—2020級全日制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實施方案主要包括學術文獻匯報競賽工作方案、宣傳方案、學生報名、初賽、決賽以及頒獎等環節,具體實施方案見附件。
三、“雙驅一師一體”模式的實踐效果
為了評估“雙驅一師一體”模式對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筆者通過線下發放問卷的方式,匿名調查了參加第一屆學術文獻匯報競賽的27名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共回收有效問卷27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
(一)幫助本科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個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3]。本科生在閱讀學術文獻時,會自覺制定閱讀計劃和目標,并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遇到新知識時,能激發其興趣,從而更加投入地進行獨立學習。此外,指導教師的引導對本科生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數據顯示,85.2%的本科生認為這種引導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81.5%的本科生認為這種引導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表明“雙驅一師一體”模式能有效促進本科生從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收獲和啟發。
(二)培養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美國發布的4C素養模型強調,批判性思維是學生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是學生分析、推斷、解釋等多項能力綜合發展的基礎[4-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呼吁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迫切性[6]。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精神;要求學生邏輯清晰,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7]。然而,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本科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數據顯示,81.5%的本科生認為其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70.4%的本科生認為培養了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77.8%的本科生則感到自己敢于質疑和批判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這些結果表明,“雙驅一師一體”模式能夠有效培養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培養本科生發現問題的敏銳性
敏銳性概念由美國社會學家布魯姆在社會學研究中提出,并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研究領域。布魯姆認為,敏銳性在面對復雜或未知問題時能為人們提供參考,指引新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培養本科生發現問題的敏銳性,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數據顯示,63.0%的本科生認為該模式能帶來啟發或感想,96.3%的本科生認為有助于了解科研的最新研究方向,74.1%的本科生認為它有助于從學術文獻中學習新技術與新方法,85.2%的本科生認為它提高了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些結果表明,“雙驅一師一體”模式有助于培養本科生發現問題的敏銳性。
(四)提高本科生學術素養和科研創新意識
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和現代社會的文化青年,其學術素養及科研創新意識對個人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本科生在閱讀學術文獻時,能夠間接了解學術研究成果和內容。面對文獻中的爭議問題或難以理解的理論,他們敢于提出疑問,并能主動、獨立地思考和分析。在參加學術文獻匯報競賽時,本科生會主動邀請導師指導文獻閱讀與理解,并與導師進行有效溝通與討論,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素養。
創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9]。但在傳統教育方式下,本科生主要通過被動灌輸式教育獲取知識。盡管化學類專業本科生會輔以一定課時的實驗、見習和實習,但這些并不足以有效培養他們的科研創新意識。數據顯示,85.2%的本科生認為閱讀學術文獻有助于培養科研思維,74.1%的本科生表示這激發了他們跟隨導師從事科研的興趣,85.2%的本科生認為這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并提升了自身的探索創新能力。這些結果表明,“雙驅一師一體”模式有效提升了本科生的學術素養和科研創新意識。
(五)提高本科生的實踐能力
“雙驅一師一體”模式要求本科生在前期了解文獻結構和撰寫方式。在閱讀文獻時,本科生可以對文獻中提出的實驗進行驗證性操作,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本科生在準備學術文獻匯報前需將匯報內容以PPT形式呈現,這對他們的歸納和總結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在制作PPT的過程中,本科生需要對閱讀文獻所學內容進行思維框架的構建,以便更好地掌握文獻內容。數據顯示,88.9%的本科生認為該模式提高了他們的PPT制作能力,77.8%的本科生在提升英文文獻翻譯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81.5%的本科生認為它有助于提升英文文獻閱讀能力,88.9%的本科生認為它在提高語言交流、表達、溝通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81.5%的本科生認為這一模式培養了他們信息收集、整理、再造的能力。這些結果表明,“雙驅一師一體”模式有效提升了本科生的實踐能力。
(六)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對學術文獻匯報競賽的態度
化學類專業本科生對學術文獻匯報競賽的態度積極,其中92.6%的本科生表示喜歡學術文獻匯報競賽活動,77.8%本科生表示愿意再次參加學術文獻匯報競賽活動,表明學術文獻匯報競賽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還深受學生喜愛。
(七)參加文獻匯報競賽本科生的情況
學術文獻匯報競賽結束后,筆者收到了部分本科生的賽后心得分享,他們表示從此次競賽中獲益匪淺,綜合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經過一年半的跟蹤調查,筆者發現,2019級本科生的研究生考取率與就業率合計高達68.8%,遠超學院平均水平;而在2020級本科生中,有90.9%的學生選擇跟隨指導教師繼續深入研究,并積極參與各類專業性比賽。通過進一步的訪談調查,筆者了解到2020級本科生均有參加2023年研究生考試的意向。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地方院校漢江師范學院化環學院化學類專業本科生的綜合能力現狀,并提出了“雙驅一師一體”模式以培養本科生的綜合能力。調查結果顯示,“雙驅一師一體”模式在培養化學類專業本科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學術素養、科研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隨后的跟蹤調查進一步表明,該模式培養的本科生在研究生考試、就業以及未來學習中均展現出一定的競爭優勢。未來,學院計劃將“雙驅一師一體”模式拓展至其他學科,以進一步深入研究其有效性和適用性。面對龐大的知識體系和復雜的交叉學科所帶來的挑戰,學院應積極邀請校外同行專家進行學術報告,并邀請他們擔任評委,從而推動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此外,“雙驅一師一體”模式也可為同時期同類學院提供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武貴龍.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23(7):97-100.
[2] 馬杜彪.高校思政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影響:評《思政教育與高教發展》[J].中國油脂,2022,47(9):159.
[3] 吳淑梅,張瑜.混合式教學視角下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路徑[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1):120-124.
[4] 羅斯.致辭:從“4C”到“5C”:祝賀“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發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2):19.
[5] 楊月蘋.指向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項目式教學設計[J].現代職業教育,2023(19):161-164.
[6] 鮑威,陳得春,佟琳楠.美德是否可教?高等教育對學生道德認知發展的影響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1(4):56-71.
[7] 黃姜燕,劉紅姣.大學英語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以《新標準大學英語》教材分析為例[J].林區教學,2022(1):54-58.
[8] 王瀟.大學生學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交際,2017(18):123.
[9] 張改清,蔡婷婷.基于應用型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研究[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1,42(6):26-32.
[責任編輯:梁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