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分析國內外消防工程專業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城市更新、新工藝、新材料和機構改革等的發展現狀和對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以應用人才培養為目標,建立了消防工程專業“3481”人才培養模式,從完善育人機制、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優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智慧消防學科(方向)、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強化消防精神教育七個方面系統地進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以期為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工科;消防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119-04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到來,傳統的工程教育已不能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1]。為滿足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人才的需求,我國先后實施了以新工科等為代表的“四新”人才培養改革。為有效推動新工科建設,教育部先后組織召開了多次研討會,并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為我國新工科建設提供了建設理念、方法和實施路徑[2]。至此,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進入了以新工科建設為主的新階段[3-4]。
自2018年消防管理工作由公安部調整至應急管理部以來,社會對消防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逐年增加。消防工程專業作為傳統工科專業,如何升級改造,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新形勢對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亟須探索和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5-7]。
一、消防工程專業現狀分析
第一個消防工程專業由美國馬里蘭大學于1956年設立,隨后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等先后設立了消防工程專業[8]。我國第一個消防工程本科專業于1985年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現中國人民警察大學)設立,自1998年教育部允許地方院校開設消防工程專業以來,現有中國礦業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西安科技大學等20多所高校開設了消防工程本科專業。對消防工程碩士和博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這些高校都依托學校的優勢學科進行培養,大部分高校依托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進行培養,僅有中南大學依托土木工程一級學科進行培養。這些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根據各自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實施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等[9],各具特色。
重慶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消防工程專業于2011年開設,依托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進行碩士的培養。根據學校“兩業兩域”辦學定位和“政產學研用”辦學平臺,我校在辦學初期提出了 “兼收并蓄”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理念[10]。但隨著消防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消防監督檢查職能劃歸應急管理部,建筑防火審核和驗收劃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和社會對消防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使得人才培養的需求和模式發生了變化[11]。
二、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一)深入推進的城市更新工作需要復合型的消防專業人才
基于過去幾十年的城市開發,我國城市已初具規模,大基建的熱潮逐漸退卻,城市更新將成為未來的主要方向。然而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對既有建筑進行改造升級是目前存在的痛點和難點,既要保證既有建筑的消防安全性,又要保證原有建筑不發生大的變化。在此過程中,需要既懂消防技術規范、又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的高素質人才,為城市更新中消防問題的解決提供保障。
(二)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業態的出現需要創新型消防專業人才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一些新工藝、新材料等不斷涌現,如電動汽車、充電樁等,給消防安全帶來了新的問題。如何在建筑防火或者建筑改造過程中統籌考慮消防安全和建筑的使用是目前存在的難題。另如密室逃脫場館、室內冰雪運動場地、新型儲能設施等,目前無相關標準作支撐,如何保證其消防安全是消防安全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
(三)機構改革和標準化改革需要更加專業的消防專業人才
現階段消防救援機構主要承擔綜合性應急救援和消防的監督檢查工作,建筑消防審核和驗收工作則由建設部門管理,而建設部門中全面掌握消防工程專業知識的人員較少。特別是一些特殊建筑,如大型商業綜合體、高大空間建筑和超高層建筑等,對消防救援和審驗均有較高的要求,需對其進行專門的綜合分析才能確保消防救援和審驗的進行。在此過程中,要有較強專業能力、能解決復雜消防工程問題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三、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圍繞上述工程發展需求和未來消防專業技術人才需求,我校對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我校消防工程專業(以下簡稱本專業)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在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領下,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建立了“3481”消防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完善育人機制,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本專業建立了“3481”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即政校企“三主體”,“四結合”(科教結合、工學結合、學做結合、內外結合)育人,“八共同”(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共同研制培養方案、共同完善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材、共同建設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基地、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全過程貫穿消防工程專業教育。
(二)完善實踐教學資源,建立“學、訓、創、用”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
本專業建立了“學、訓、創、用”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見圖2)。具體為以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堅持“學訓融創、寓教于用”的實踐教學思路;開展基于消防實際的課程設計、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學科競賽等實戰化訓練;建立“學訓融合、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學創融合”四維互動支撐體系,突出全要素、多維度、立體化、全過程培養特色,形成脈絡清晰、有機銜接的能力素質生成體系;實行多方(應急管理部門、學校、企業和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有限公司)協同的“捆綁式”育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做到全要素合成育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強化“實戰化”教學,先后邀請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重慶市住建委消防驗收處、應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的高級專家參與實踐教學項目開發、校內外實訓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和指導等,實現了與現場的無縫對接,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及創新創業能力。
(三)優化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本專業始終堅持OBE理念,每年在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危險品場所、地下公共建筑等火災高危處所和消防設計、施工、維保、評估等消防技術服務企業就消防安全領域的發展趨勢、人才需求、人才培養質量及課程體系等問題開展調研,充分掌握社會需求,征求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饋意見,動態調整課程內容,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充分夯實基礎、滿足現代工科學生知識需求的前提下,以選修課的形式適應和滿足不同學生的知識需求;將課程體系設置為通識教育+文理基礎+專業教育+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根據專業標準的具體要求,對接國家注冊消防工程師執業要求,結合消防工程領域特征,完善了特色課程體系。
(四)強化創新能力培養,打造具有品牌效應的學科競賽
本專業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科技創新和各類比賽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并通過系列活動促使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實施“一生一賽、一專一賽”,深入推進大學生“萬千百十”科技創新訓練計劃、消防安全逃生設計大賽、重慶市大學生安全與應急技能大賽等,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五)緊跟產業前沿,發展智慧消防學科(方向)
本專業瞄準智慧消防安全產業前沿,在智能安全學科中設立智慧消防方向,建成了智慧消防協同創新平臺和創新人才培養平臺,構建了智慧消防人才培養方案體系,打造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學術團隊,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博士,培養智慧消防應用型人才,重點為重慶市乃至我國西南地區的消防監管和應急救援提供學科支撐。
(六)精細化推進導師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本專業完善了本科生導師制,選拔專任教師、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有限公司和相關行業企業工程師組成導師隊伍;以專業教學、科研和技術服務團隊為載體,成立了建筑防火設計、阻燃材料研發、消防管理、消防救援、消防培訓、智慧消防等科研興趣小組,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在學生入學后,為每位學生配備專業指導教師,每位指導教師指導5~8名學生,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和學生一起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指導學生參加課外實踐、科技創新等活動,通過讓學生進實驗室、參與課題等方式,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七)加強消防精神教育,突出培養特色
本專業通過改善工作內容和模式,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依托校內外實踐平臺,將“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訓詞精神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強化了吃苦耐勞、無私奉獻、遵章守紀精神培養。同時,為了打造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培養體系,本專業積極探索將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四、結語
新工科建設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面對未來發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我國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構建了“348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完善育人機制、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優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智慧消防學科(方向)、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強化消防精神教育七個方面進行了人才培養的改革探索,以期助力消防工程一流專業建設,為我國消防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杜傳忠, 許冰. 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J]. 社會科學戰線, 2018(2):68-74.
[2] 顧佩華. 新工科與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實施路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6):1-13.
[3] 劉劍平,夏換,唐小鳳. 我國新工科教育研究熱點、主題與前沿[J]. 湘南學院學報, 2020,41(5):90-96.
[4] 林健. 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7,38(2):26-35.
[5] 石巖,李琳. 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38(5):65-68.
[6] 馬鴻雁, 潘榮錕, 王健, 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J]. 大學教育, 2021(2):178-180.
[7] 潘榮錕, 裴蓓, 王健. 新工科視閾下消防工程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問題探析[J]. 高教論壇, 2019(4):35-38.
[8] 傅智敏, 黃金印. 消防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回顧及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學科體系探討[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3(9):5-8.
[9] 姜學鵬, 徐志勝, 朱國慶, 等. 我國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研究[J]. 消防科學與技術, 2015,34(12):1691-1693.
[10] 魯寧, 徐茂, 方璐, 等. 消防工程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24):18-20.
[11] 毛占利, 李思成, 呂華, 等. 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J]. 武警學院學報, 2021,37(2):89-92.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