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霞
數學課程改革是小學教育的重點,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積極探索先進、現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案,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引領學生深度探究學科知識,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與此同時,數學教師還需以新課改為指導,圍繞減負增效的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有效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已迎來全新的變革機遇。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突出問題導向,注重互動式、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還需引領學生在實踐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感悟學科知識的內涵和思想,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經驗,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壓力,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臺,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升數學課堂的成效。小學數學減負增效不僅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和壓力,還能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推進數學教學活動的高質量開展。首先,減負增效的數學課堂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局限性,能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興趣愛好組織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數學活動,營造輕松、活躍的數學課堂氛圍,保證教學的實效性。其次,新課改強調要突出學生主體,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教學方案、作業內容,契合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最后現代社會呼喚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減負增效的教育模式旨在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的局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這些關鍵能力,符合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社會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教育改革中的減負措施體現了教育公平與公正,有助于緩解社會對于過度競爭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擔憂,增進公眾對教育系統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小學數學減負增效能滿足新課改要求,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構建出高效、高質的數學課堂。
在新課改下,為實現數學減負增效的課堂目標,數學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真實需求,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加強師生互動交流,以此構建趣味的數學課堂,減輕學生學科學習的負擔。
首先,數學學科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應積極整合相關的數學資源,引領學生從熟悉事物學習數學概念、數學性質,逐步深化學科知識理解。比如,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相關知識時,為幫助學生掌握圖形的性質、概念、特征和周長計算方法,數學教師可先舉例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物品,如長方形的黑板、教材,正方形的魔方、地磚等,再鼓勵學生使用工具測量物品的四條邊長度,在真實測量的過程中,總結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學習周長計算方法。同時,教師也可布置實踐性的學習任務,如“測量生活常見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物品長寬,并計算物品的周長”等,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以聯系生活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學科的概念與要點,提升課堂效果。
其次,小學數學教師需改革與創新教學模式,結合新課改要求增進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在互動學習中積累學科知識,減輕學習負擔。比如,在講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展開搶答游戲活動,教師隨機說出計算公式,如20×5、15×3,學生小組要快速計算并舉手搶答,回答正確則以積分制的方式給小組加分,最終游戲完成后,哪組分數最多即為勝利,可獲得一定的獎勵。該種游戲活動不僅能突出學生主體,增強學生的團結意識和合作意識,還能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完善學生數學素養。
作業設計是小學數學課堂減負增效的重要部分,需要數學教師結合新課改需求,及時優化作業設計形式,以趣味性、分層次的作業,鞏固學生的知識體系,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數學教師需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探究性、實踐性的作業,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作業壓力,實現減負增效提質的課堂目標。比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時,當學生了解、掌握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和應用后,教師可布置“調查家庭本月的支出情況和比例,以扇形統計圖的方式呈現出”“結合自己的作息時間安排制作扇形統計圖,計算各時間的占比”等,這類作業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強,能減少學生的畏難心理,也能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
其次,小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及邏輯思維有著明顯差異,若想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師還需注重分層次的作業設計,以此提升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勵學生進步、成長。比如,在“折線統計圖”知識教學中,教師可為數學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布置“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征、繪制方法,明白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統計表的不同”課堂作業,以復習鞏固的基礎作業,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為數學基礎扎實,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布置“利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表現近十年的全國死亡人口、出生人口的數據信息”課堂作業,以實踐應用的提高作業,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為數學基礎良好,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布置“調查運動會班級參與各個項目的人數和學校每月用水量等數據,思考不同數據應使用折線統計圖還是條形統計圖”課堂作業,以拓展延伸的實踐作業,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作業需求,實現減負增效的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需順應新課改趨勢,以減負增效為課堂目標,優化教學流程、教學方法,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以分層次的作業及多元化的教學,增強學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滿足學生的多元化數學需求,助力數學教學活動的高質量展開。
(作者單位:湖州市愛山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