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英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相關影響因素,為臨床進一步完善治療措施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湖口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依據病情開展藥物或手術治療,術后隨訪6個月,依據患者死亡情況分為死亡組和存活組,收集2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損傷原因、受傷至就診時間、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受傷類型、瞳孔反應、凝血功能、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WBC)、環池形態、合并癥等資料,先行單因素分析,待獲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后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系統,獲取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80例患者中16例死亡,死亡率為20.00%(16/80);單因素顯示,年齡、受傷至就診時間、受傷類型、GCS評分、瞳孔反應、凝血功能、WBC、環池形態與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顯示,年齡≥60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0 h、受傷類型為開放性、GCS評分3~8分、瞳孔反應異常、凝血功能異常、WBC≥18×109/L、環池形態受壓為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結論 年齡≥60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0 h、受傷類型為開放性、GCS評分3~8分、瞳孔反應異常、凝血功能異常、WBC≥18×109/L、環池形態受壓為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高危因素,臨床需據此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 急性顱腦損傷;環池形態;凝血功能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14-0004-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651.1+5
急性顱腦損傷多由外力作用于頭部所致,可引起腦組織器質性損傷,誘發顱內血腫、腦震蕩等病理變化,若不及時治療,可威脅患者生命[1-2]。臨床治療急性顱腦損傷多針對病因進行處理,輕微腦震蕩者多無需特殊治療,可適當留院觀察并復查CT無異常后出院,對于出現腦挫裂傷、顱內出血等患者,還需依據病情嚴重程度予以相應藥物或手術治療,以阻止腦損傷進展,保護神經細胞組織,從而改善腦功能[3-4]。但臨床長期隨訪發現,仍有部分患者治療后預后較差。臨床關于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尚未達成統一共識,還需開展更為深入的影響因素分析,便于盡早識別出相關影響因素,以開展針對性干預,從而更好地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存質量[5-6]。鑒于此,本研究分析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相關影響因素,為臨床完善早期治療提供指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湖口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臨床資料,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齡31~75歲,平均年齡(43.25±4.19)歲;體質量指數19.2~28.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26±1.87)kg/m2;損傷原因,45例車禍傷,16例敲擊傷,8例刀砍傷,11例高空墜落;受傷至就診時間1~28 h,平均受傷至就診時間(8.36±1.05)h;受傷類型,32例開放性,48例閉合性。
納入標準:經顱腦CT確診為顱腦損傷;存在明確顱腦外傷史;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受傷前精神嚴重障礙;合并惡性腫瘤;入院時已死亡;中途隨訪失聯;存有肝腎功能嚴重衰竭;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檢查,并按照急診病人處理原則先保持氣道通暢,維持血壓處于90 mmHg
(1 mmHg=0.133 kPa)以上,并經顱腦CT確定損傷類型及嚴重程度,若存在手術指征,需評估患者情況,具備手術條件則盡快開展手術治療,依據病情選取清創縫合術、開顱血腫清除術、去骨瓣減壓術等;若無手術指征,還需依據患者病情予以鎮靜、脫水、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等多種對癥治療,注意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并積極預防心肺等重要器官并發癥。所有患者均隨訪6個月,依據死亡情況分為死亡組和存活組。通過查閱病例資料、詢問家屬等多種方式收集2組患者的年齡(≥60歲、<60歲)、性別(男性、女性)、體質量指數(≥24 kg/m2、<24 kg/m2)、損傷原因(車禍傷、敲擊傷、刀砍傷、高空墜落)、受傷至就診時間(≥10 h、<10 h)、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8分、9~12分)、受傷類型(開放性、閉合性)、瞳孔反應(異常、正常)、凝血功能(異常、正常)、白細胞計數(WBC)(≥18×109/L、<18×109/L)、環池形態(受壓、正常)、合并癥(高血壓、冠心病)等資料。
1.3 觀察指標
(1)預后情況。統計80例患者死亡情況。(2)分析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預后情況
80例患者中16例死亡,死亡率為20.00%(16/80)。
2.2 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受傷至就診時間、受傷類型、GCS評分、瞳孔反應、凝血功能、WBC、環池形態與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顯示,年齡≥60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0 h、受傷類型為開放性、GCS評分3~8分、瞳孔反應異常、凝血功能異常、WBC≥18×109/L、環池形態受壓為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見表2。
3 討論
急性顱腦損傷病因復雜,臨床認為在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重物打擊等多種外力作用下,可引起腦部組織損傷,造成神經細胞凋亡,從而誘發頭暈、昏迷等癥狀,甚至可造成感覺、認知、運動和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7-8]。同時,依據傷后腦組織完整性及是否向外開放,可以分為開放性腦損傷與閉合性腦損傷兩大類,還需要針對具體類型、病情嚴重程度及時開展治療,以阻止腦損傷持續進展,減輕腦神經功能損害[9-10]。但經臨床長期隨訪發現,仍有較多患者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預后欠佳,整體死亡率較高。因此,臨床需要及早開展影響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為個體化治療方案制定提供參考,以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80例患者中16例死亡,死亡率為20.00%(16/80),提示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死亡的風險較高,還需要加強針對性治療,以降低患者死亡率。
多因素顯示,年齡≥60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0 h、受傷類型多為開放性、GCS評分3~8分、瞳孔反應異常、凝血功能異常、WBC≥18×109/L、環池形態受壓為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高危因素。(1)年齡≥60歲。年齡與預后不良存在密切關系,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機體多項器官功能可發生不同程度退行性變化,使得體內環境穩定性欠佳,且應激能力下降,一旦受到嚴重創傷,則可引起內環境紊亂,加重病情,并增加相關并發癥風險,臨床治療難度大。同時,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大腦修復能力也隨之降低,創傷后恢復困難,故預后較差。(2)受傷至就診時間≥10 h。急性顱腦損傷后的救治時機尤為重要,病發后需立即入院就診,避免腦損傷持續進展,尤其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傷后1 h可呈現出現第1個死亡高峰,該階段的搶救需分秒必爭,以挽救患者生命。受傷至就診時間過長則會加重顱內高壓、血腫壓迫,引起腦組織持續性損傷,甚至可誘發多種并發癥,給臨床治療帶來較大困難,故死亡風險較高。(3)受傷類型為開放性。顱內是以硬腦膜為界,硬腦膜完整則稱為閉合性顱腦損傷,若硬腦膜破損則為開放性顱腦損傷。相較于閉合性顱腦損傷,開放性顱腦損傷患者硬腦膜破損傷口感染、腦脊液漏風險更高,病情更為復雜,故死亡風險較高。(4)GCS評分3~8分。GCS評分是臨床評估患者昏迷程度的重要量表,評分越低則患者昏迷程度越深,昏迷程度深則提示患者病情較為嚴重,易危及生
命[11]。(5)瞳孔反應異常。發生急性顱腦損傷后可引起腦組織水腫、顱內血腫等多種病理性變化,該類變化過程中會促使瞳孔發生異常改變,故通過觀察患者瞳孔變化能夠了解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當患者瞳孔出現異常反應時,則提示顱腦損傷嚴重程度高,預后相對較差。(6)凝血功能異常。凝血功能為機體重要功能,創傷發生后可激活內、外源性凝血途徑,但過度凝血反應則可引起凝血功能異常,增加血栓形成等風險,影響腦部血液循環,引起繼發性腦損傷,從而加重病情,增加死亡風險[12]。(7)WBC≥18×109/L。WBC為人體防御重要因子,當機體出現感染后可迅速聚集于感染部位滅殺侵入的病原菌,以完成機體防御。顱腦損傷后可引起急性應激反應,促使WBC大量釋放,且其水平過高也提示有感染發生,加重腦部損傷,使得患者預后較差。(8)環池形態受壓。環池位于腳間池與四疊體池間,為腦脊液循環的必經之路,當顱腦損傷引起顱內高壓時,則可促使患側腦半球偏移向對側。但受大腦鐮限制,底部鉤回、海馬回會向下移位,并壓迫腦干使其向對側偏移,導致環池受壓。環池受壓會引起腦脊液回流障礙,加重腦干損傷,使得病情更為復雜,故患者預后欠佳。
綜上所述,年齡≥60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0 h、受傷類型為開放性、GCS評分3~8分、瞳孔反應異常、凝血功能異常、WBC≥18×109/L、環池形態受壓為影響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高危因素,臨床需予以高度重視,據此采取針對性干預,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尹文國,翁山山,賴仕宇,等.聯合GCS評分、CT評分與血清S100B蛋白可評估急性顱腦創傷患者損傷程度及早期預后[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1,41(4):543-548.
[2] ZHAO Y,GAN Y,XU G,et al.MSCs-Derived exosomes attenuate acute brain injury and inhibit microglial inflammation by reversing CysLT2R-ERK1/2 mediated microglia M1 polarization[J].Neurochem Res,2020,45(5):1180-1190.
[3] 喻國平,鐘濤,陳秋.丙泊酚聯合鹽酸羥考酮對顱腦創傷急診手術患者的麻醉效果及相關蛋白表達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18(12):1339-1343.
[4] 梁媛,王佳,劉禧,等.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無創評估急性重型顱腦創傷患者去骨瓣術后顱內壓的臨床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9,28(6):511-516.
[5] 張斌,黃武,于震男,等.急性顱腦創傷患者顱內血腫體積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20,36(12):1256-1260.
[6] 張彬,毛小靜,馮杰.影響顱腦創傷遠期預后的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20,17(1):71-76.
[7] 曾小琴,何芙蓉,隋曌.亞低溫對重癥急性顱腦創傷患者S100-β蛋白、NSE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創傷外科雜志,2019,21(9):696-699.
[8] CHO S M,GEOCADIN R G,CATUREGLI G,et al.Under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brain injury in adult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an autopsy study[J].Crit Care Med,2020,48(6):e532-e536.
[9] 劉崢,藍昌.標準大骨瓣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創傷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和不良反應率觀察[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9,37(6):83-84.
[10] 李強,楊朝華,劉侖鑫,等.重型顱腦創傷去骨瓣減壓患者的臨床特點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20,36(10):1012-1016.
[11] 陳劍,鮑得俊,張環,等.嚴重顱腦損傷預后不良相關預告因素探討[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9,54(8):1277-1281.
[12] 馬濤,郭少春,李立宏.急性期血栓彈力圖與常規凝血功能檢測在預測顱腦創傷患者預后中的作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20,36(3):278-280.
(編輯:張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