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峰
摘要:新時代文藝事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認識和解決文藝事業發展問題,蘊含著豐富深刻的科學思維,并主要表現為:以高屋建瓴的戰略思維,擘畫文藝事業藍圖;以察往知來的歷史思維,洞察文藝創作規律;以邏輯縝密的辯證思維,把握文藝工作關系;以綜合治理的系統思維,建設文藝生態領域;以引領時代的創新思維,提升文藝作品質量。這些科學思維方法既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它們及其運用科學回答了文藝“源于誰”“為了誰”“屬于誰”“如何為”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關鍵詞:新時代;文藝事業;科學思維;文化強國
引言
文藝事業長期以來都是中華民族興邦立國的礎柱基石,也是新時代中國“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深壁固壘。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既蘊含著極其深刻的科學思維,也凸顯著極其重大的時代價值。系統梳理與研究新時代文藝工作,歸納整理與闡明其蘊含的科學思維方法,既是進一步深入領會這一重要工作思想內涵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科學指導新時代文藝工作實踐的需要。
一、以高屋建瓴的戰略思維,擘畫文藝事業藍圖
戰略思維是指能夠謀劃全局、著眼長遠、洞察大勢,把握事物總體趨勢和發展方向,即具有綜合性、前瞻性、對抗性的科學思維方法。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藝事業在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著眼民族復興偉業,解析文藝事業戰略意義
民族復興是一個國家由弱變強、由衰落走向繁榮的偉大歷史過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文藝繁榮發展為條件,文藝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1],文藝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緊緊聯系在一起。一方面,文藝可以傳承文化精髓,弘揚民族精神。文藝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載體,通過各種形式傳達民族精神、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文藝可以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引導價值觀念。文藝事業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社會價值觀念產生引導和塑造作用,推動社會發展。
(二)立足當代中國現實,分析文藝事業戰略地位
文藝事業在當代中國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一方面,文藝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作品可以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文藝能夠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文藝作品可以反映社會現實,揭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通過文藝作品,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從而更好地參與社會建設。
(三)審視世界發展趨勢,剖析文藝事業戰略作用
文藝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將新時代文藝事業置于國際背景下統籌謀劃,“是民族立場、世界眼光與人類關切的統一”[2]。一方面,文藝事業是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文藝可以促進交流互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中華文化為世界注入不竭的活力,文藝猶如星辰璀璨熠熠生輝,闡釋著中華民族稟賦,弘揚著中華民族精神。
二、以察往知來的歷史思維,洞察文藝創作規律
歷史思維是指注重以史為鑒與察往知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大勢、掌握歷史規律,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的科學思維方法。新時代將文藝工作置于歷史的長河和宏闊的背景下考察,深刻揭示了“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的歷史經驗,這為我們運用歷史思維洞察文藝創作規律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一)堅定歷史自信底氣,認清文藝創作歷史方位
歷史自信,“既根植于黨在百年奮斗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孕育于黨在百年奮斗中鑄就的偉大精神”[3]。當前,中國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新時代新征程為中國文藝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機遇,文藝工作者要緊密聯系時代需求,準確把握文化傳統,創作出更多符合時代精神、展現主流價值、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優秀作品,為實現中國夢注入文藝能量。中國文藝走過的百年歷史更加證明,廣大文藝工作者正是在深刻認識文藝面臨的歷史方位,以文藝的方式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在不同的歷史時刻激勵人民為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斷奮進前行,從而迎來文藝發展的新輝煌。
(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樹立文藝創作正確導向
縱觀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古往今來每一個民族都會深刻受到各歷史發展時期出現的文藝巨匠和文藝精品的影響,每一時期的文藝都會形成并在社會上確立起自己的創作導向。從古代的“老莊”“孔孟”“三曹”“李杜”“三蘇”到近代的“魯郭茅巴老曹”,從古代的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近代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雷雨》《駱駝祥子》《紅高粱》等,它們宛如奔騰在中華大地的長江黃河之水,洶涌澎湃、川流不息,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與中國人民同步伐、心連心,指引文藝事業朝著正確的方向踏浪前行。
(三)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推動文藝創作繁榮發展
發揚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通過飽含精神力量的作品引導、凝聚和推動人民去創造歷史。新時代文藝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離不開眾多文學藝術家代代相傳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偉大歷史主動精神。新時代文藝的繁榮發展更需要以文藝的創作參與人民的創造,以歷史的偉大成就文藝的偉大,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文藝創作繁榮發展。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胸懷凌云之志、心懷赤子之心,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用偉大歷史主動精神開辟歷史偉業新篇章,用偉大歷史主動精神推動文藝事業攀登新高峰。
三、以邏輯縝密的辯證思維,把握文藝工作關系
辯證思維是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用客觀地、發展地、全面地、系統地的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抓住矛盾的關鍵和重點、聯系和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新時代文藝工作充分顯示出治國理政方略中的辯證思維,進一步闡釋和明確了文藝與人民、文藝與時代、文藝與市場的關系,為我們正確把握文藝工作關系、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文藝與人民的關系
塑造民族之魂,人民需要文藝。建造文藝之林,文藝需要人民。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藝。文藝作品可以極大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帶給人們情感的愉悅、審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啟發。另一方面,文藝需要人民。古往今來,那些經久不衰的傳世經典離不開人民的深厚滋養,無不是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只有時刻關注人民的需求、傾聽萬家的喜怒哀樂,創作者才能源源不斷地汲取靈感,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二)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認識文藝與時代的關系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一論斷從辯證唯物史觀的立場深刻闡明了“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文藝以時代為源,不能脫離時代。它需要在所處的時代中汲取營養、扎根生長。文藝作品常常通過展現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的特點,反映時代的風貌和精神。另一方面,文藝反映時代,與時代同行,隨時代而變。無論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創新風潮,文藝總能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成為引領社會變革之先導。
(三)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理解文藝與市場的關系
一方面,文藝不能在市場大潮中迷失方向,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守創作原則,堅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承擔社會責任、弘揚民族精神,摒棄銅臭之氣、修正不正之風,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符合國家的整體利益和發展方向,發揮文藝的思想引領、鑄魂育人、激勵鼓舞、精神動力等作用。另一方面,文藝應該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激勵市場的活力,堅持正確的導向來培育市場,以堅定的信念構建市場,以優秀作品引領市場,推動文藝市場健康、有序的快速發展。
四、以綜合治理的系統思維,建設文藝生態領域
系統思維是指以系統論為指導,把認識對象看作一個有機系統,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系統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來綜合考察對象,具有鮮明的整體性、結構性、綜合性的科學思維方法。新時代文藝事業以體用貫通的哲學智慧綜合治理文藝領域,建設山清水秀的文藝生態。
(一)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供給優質文藝作品創作
回顧黨的文藝工作百年奮斗歷程,文藝戰線始終沿著一條堅守人民立場、高揚人民性的道路奮進。文藝工作者在文藝創作、文藝表演、文藝評論和文藝傳播等領域辛勤耕耘,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是文藝之母”等鮮明的人民立場。在新形勢下,廣大文藝工作者需要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深入群眾,開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創作實踐。人民群眾的參與和評判是文藝創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文藝作品能否吸引、觸動人民群眾是文藝創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扎根基層、深入群眾的過程中,更好地感知生活、研究社會,理解人民群眾的期待和訴求,創作出反映人民真實情感的作品。
(二)始終堅持弘揚正道,譜寫德藝雙馨藝術人生
新時代文藝事業深刻指明了文藝工作者立德、修身、通文、達藝的正確人生方向,激勵文藝工作者恪守崇高道德、追求卓爾不群的藝術境界,懷揣道德臻善之誠,以藝術之筆墨傳遞真善美之光芒。劉勰在《文新雕龍》中說:“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只有在思想觀念正確的基礎上,言辭才能流暢達意。文藝工作者應當注重樹立正氣和走正道,以清新健康、高尚端莊的藝術風格和人品操守,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傳播者。文藝工作者應當以信仰、情懷和擔當為底蘊,不斷錘煉和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品德修養,譜寫德藝雙馨的人生華章。
(三)始終堅持明德修身,引領道德文明社會風尚
新時代文藝事業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把握新方位,把準主基調提供了根本遵循。文藝工作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以文服人的使命。在從事這些工作時,我們應先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修養,樹立高尚的品德,然后才能產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也要不斷追求卓越的創作。文藝工作者通過創作更多富有精神深度、具有道德高度、含有情感溫度的文藝作品,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
五、以引領時代的創新思維,提升文藝作品質量
創新思維是指突破常規、超越陳規,轉變思維習慣、克服思維定式,不斷關注新趨勢、解決新情況、開創新局面的思維方法。新時代文藝事業提升文藝原創力、不斷推進文藝創新、提高文藝創作質量等一系列理念,為推動文藝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創新文藝創作理念,反映人民群眾偉大實踐
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文藝創新的源頭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新時代文藝事業是對文藝創作發展歷史精髓的深度提煉,對中華民族優秀文藝傳統的創造性傳承與高度凝練,對文藝“二為”方針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新發展和再創新,從思想上和實踐上為文藝創作畫出了重點,錨定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新時代文藝只有扎根人民生活、順應人民意愿、表達人民關切,用腳力熟悉新領域、用眼力開拓新視野、用腦力掌握新方法、用筆力譜寫新時代,才能得到人民認可、心口相傳,才能具有時空影響力、精神凝聚力,才能歷久彌新、綿延不絕。
(二)創新文藝傳播策略,推動多元文藝交流互鑒
新時代文藝事業以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文藝交流互鑒,以中國文藝國際影響力提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新文藝傳播策略。一方面,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文藝主體性,反映中國現實生活、凸顯中國鮮明特色,既不因中華文藝源遠流長而妄自尊大,也不應因西方文化霸權而摧眉折腰。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中國文藝海外傳播力。以海納百川的胸襟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以推陳出新的敘事面向世界傳播好中國聲音,把握文藝世界語言的內在機理,在世界多元文藝融匯、激蕩潮流中站穩腳跟,行進在集世界文藝之大成的高峰之路上。
(三)創新文藝建設路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方面,要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萃取傳統思想的精華,延續中華文化的基因,弘揚中華美學的精神。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學古不泥古、破法不變法,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更好的以深受喜愛的文藝形式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之中,進一步拉近傳統藝術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轉化為人民群眾自覺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的全過程,增強原創能力,不斷在體裁、題材、形式、手段等方面充分發展,努力推動觀念、內容和風格的革新。通過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平臺和新方式,拓展文藝領域的創新空間。創新文藝建設路徑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通過創新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結語
上述科學思維方法構成了一個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科學思維方法體系,體現于新時代文藝事業的各層次、各方面、各環節,它們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相互貫穿和相互補充,全面地回答了文藝“源于誰”“為了誰”“屬于誰”“如何為”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深刻把握新時代文藝事業蘊含的科學思維,對于推動文藝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資助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育德重要論述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項目編號:YCSW202346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J].新疆藝術(漢文),2021(03):15-21.
[2]陳金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四維統一[J].學術研究,2024(01):1-7.
[3]付高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歷史自信重要論述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37(07):20-28.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