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德育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心理學成為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融入心理學知識,有效地推進德育工作,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基于此,文章探討了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揮心理效應的作用,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心理效應;課堂教學
心理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規律與現象,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其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水平,教師應對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效應進行辯證認識,在深入了解各種心理效應內容的基礎上,主動創設情境,積極展開思維活動,使心理效應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更具科學性、滲透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心理效應的含義
心理效應是指在相似的情境或刺激下,大多數人傾向于產生相同或類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這種心理反應是普遍存在的,它客觀反映了人們的心理狀態。心理效應是一種非自覺性的獲取過程,其形成和穩定主要依賴于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不同的心理效應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影響效果,對個體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影響程度也各不相同。總的來說,心理效應具有雙重性,既可能產生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心理效應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它們。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同時努力消除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以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這需要教師深入理解心理效應的內涵,掌握其規律,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二、初中生的心理問題及表現
在初中生中,主要存在四種心理問題:自卑、逆反、忌妒和厭學。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還對學生行為表現產生深遠影響。自卑心理是指學生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自信,表現為行為上的畏縮和退縮。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對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此外,自卑心理與初中生的某些消極行為,如吸煙、校園暴力等存在一定的關聯。逆反心理是學生在面對他人要求時,為了保護自尊心而采取的一種相反的態度和行為。這主要表現在對教師和家長的公然頂撞,以及認為挑戰所有權威是一種個性表現。這種心理狀態反映了學生對權威的不尊重和對抗。忌妒心理是由于學生在品德、才能等方面與他人相比較而感到不如他人,從而產生怨恨和不滿的心理狀態。由于初中生正處于知識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