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淇
摘 ?要:信息技術直觀生動的特點十分契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美術學科的表現形式,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理解、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分析了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意在突出信息技術的優勢,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美術;信息技術;整合策略
一、信息技術的特點及其教學優勢
信息技術是新時代的產物,其融合了電子學和工程學等,創造了生動立體的視聽環境,已經成為今天人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輔助。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信息技術能夠化平面為立體,化抽象為形象,化單一為豐富,化主導為自主,既豐富了教學資源,也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若體現在美術課程中,則信息技術可以把視覺、聽覺和其他感官融為一體,使學生置身于美妙新奇的學習情境中,既能解決疑難問題,又能提升教學效率。
二、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教學理念存在誤區
隨著新課標的施行,以生為本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一些學校的美術課堂上,依然存在教師主導、學生被動參與的局面,學什么以及怎么學,教師有著很大的權力,學生不能從自身興趣和特長出發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探究美術“秘境”,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獨立發展。
(二)教學方法單一
美術教學方法應該具有創新性,才能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但是目前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仍按照固有的教學流程推進課堂進度,課堂以枯燥的講解和示范為主,以教材、黑板和粉筆為主要傳授媒介,而小學生又缺乏學習定力,不能久坐,導致美術學習效果不佳。
(三)教學目標不明確
新時代的美術教育,既要提升學生的技能技法,也要注重審美培育,同時挖掘美術教育的價值,以五育融合為目標,突出美術和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由于一些教師對美術課的教學目標認識不清,教學視野不廣,導致美術教學的價值無法發揮。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有效整合的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小學生對枯燥單調的課堂環境較為抵觸,在信息技術的運用中,教師要摒棄灌輸思維。只有創造趣味化的學習情境,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點必須在實踐教學中加以落實。失去了趣味,信息技術的魅力就會大打折扣。
(二)綜合性原則
美術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創造精神,而且美術和其他學科的關系緊密,在信息技術的運用中,教師必須具有聯系思維,不能只是單純講解美術知識,要把美術和語文、體育以及勞動課程結合起來,力求讓美術課充滿文化氣息和人文氣息。
(三)有效性原則
信息技術和美術課程的融合,必須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前提,要能夠在學生興趣激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美術要素的真正理解和消化,提升學生的美術創造功底。
四、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的有效整合策略
(一)突出信息技術特點,引導美術學習興趣
美術課程,最為關鍵的是讓學生喜歡和熱愛。學生愿意學,愿意畫,他們就能跟隨教師進入學習情境,被神奇美妙的美術世界所吸引。信息技術生動立體的特點,可以有效抓住學生的眼球,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齊白石的蝦,教師單純地讓學生觀看畫作,是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的。如果教師用信息技術讓畫作上的蝦動起來、游起來,就能把蝦靈動自如的神態和動作表現出來,從而能夠促使學生欽佩藝術家的創作功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畫蝦,把學生的畫作呈現在屏幕上,借助視頻制作和動畫制作軟件,讓蝦動起來,對比誰畫的蝦最生動、最美妙,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當前,短視頻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對小學生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對此教師要與時俱進,嘗試把短視頻和美術教育內容結合起來。如拍攝自己的繪畫過程、講授美術學習難點、講解著名美術大師的成長經歷等,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培育學生的創作精神。
(二)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提升美術學習效果
傳統的美術課上,教師主要通過示范講解來推進,既費力耗時,也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教學效果不佳。而信息技術的優勢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美術教材中的各種紋樣和圖案,教師都可以讓學生通過畫圖軟件進行自主設計,學生利用復制、翻轉、拉伸、填色和反色等技巧,都可以輕松地制作出來,效率高,質量好。這讓學生從中找到了學習自信,同時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小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會遇到很多知識難點,如剪紙中存在很多操作難點,對學生是一種考驗。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把剪紙中的難點做成微課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
教師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了解和追蹤學生的美術學習效果,比如借助“問卷星”等測評系統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選項內容包括:“你對這節美術課感興趣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喜歡信息化學習方式嗎?看到陽光,你是什么心情?看到黑夜,你有什么感受?你會使用畫圖軟件進行繪畫嗎?你會用攝像機拍攝生活場景嗎?”等。教師通過電子測評系統,可以深度解析全班學生的美術學習效果,進而優化教學方案。
(三)豐富美術教學素材,拓寬學生美術視野
教材內容畢竟有限,而網絡搭建了一個資源無限的平臺,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到各種有用的美術素材,通過和美術課程的對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課程內容。比如,在“郵票的認識”中,教師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把世界各地的精美郵票下載到電子白板的資源庫中,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對各種郵票的題材、內容、色彩、樣式、造型等進行探索和交流。
再如,在“橋和塔的認識”中,教師也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和下載世界各地的橋和塔,重點突出中國建筑藝術的特點,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教師可以發動學生通過預習和作業等形式,在課下,借助網絡工具自主搜集和整理資源,然后在課堂分享展示,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種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免費的美術課程都能在網絡上找到,作為教師,要向學生推薦一些這樣的網站和內容,引領學生的資源搜集渠道,幫助學生節省時間。
(四)實施分層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個體發展
不同學生的美術基礎和感知能力不同,教師有必要在美術課程教學中貫徹分層理念,借助信息技術,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案、制訂不同的學習內容、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和研究,促進不同學生的發展。比如,在“我們班級的標志”的學習中,對基礎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借助繪圖軟件繪制自己班級的標志,力求簡練明快,易于識別;對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利用網絡搜集一些班級標志,然后自己進行模仿,通過網絡資源的啟發,提升學生的繪畫技能。為了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互動交流,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如優等生可以借助電子郵箱,與后進生分享美術學習心得,展示美術作品,一起切磋和交流,促進后進生的學習自覺,這都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模式。
(五)加強信息技術創新,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美術教育要重視創新。信息技術在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比如,教師可以和學校周邊的平面設計工作室達成合作意向,讓學生擔當“小小設計師”,讓工作室把一些難度不大的顧客訂單通過電子郵箱或者“釘釘”群等發送給學生;學生根據顧客的要求進行設計,運用平面設計軟件制作圖形,再把做好的圖打包發給工作室。這樣的市場化教學,提升了學生操作平面設計軟件的能力,培育了學生的敬業精神,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審美素養。
學校也可以為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創造環境,如學校可以將一些美術素養好的學生組成美術師團隊,為校報設計封面和插圖,為校服設計圖案,為校園工程設計圖紙等,學生可以利用學校提供的計算機室和相關美術素材進行設計,這也是一種創新路徑,且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創新方法還有很多,如當下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機遇,學生可以向AI機器人請教美術學習問題,讓AI成為他們的教師。這促進了人機交互,使美術教育呈現出更為獨特的學習特點。
(六)貫徹五育并舉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美術和其他學科具有重要的聯系。新課標背景下,美術教育要貫徹五育并舉的理念,借助信息技術,突出美術教育的多元價值,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比如,為了實現美育和勞動教育的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計算機上的繪圖工具設計一些圖案,如在放拖把的地方貼上畫有拖把的圖案,在放遙控器的位置貼上畫有遙控器的圖案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把美術和生活融為一體,既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情趣,也培育了學生的勞動意識。為了實現美育和德育的融合,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促進學生的改進。如有的學生缺乏集體觀念,不關心同學,見了教師也不說話,很少參與班集體活動。對這樣的學生,美術教師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短視頻、電視或電影等來表現小學生的團結友愛、互助互勵;在此基礎上,開展“我愛班集體”繪畫比賽活動,學生需要從集體生活中發現好人好事,通過自己的畫筆進行描摹;最后通過集體評選決出優勝作品,教師給予獎勵。
(七)提升家校合作力度,拓寬美術教育空間
信息技術不受時空的限制,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實現課內和課外的對接、學校和家庭的對接,從而全方位、立體化地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比如,在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中,家長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利用攝像機或者手機拍攝視頻,展示學生的假期生活,如踢球、讀書、參觀旅游等,美術教師則從中挑選出有審美價值的圖片,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其中的美術元素,促進學生對色彩、光影、比例的認知。不少家長對美術教育的價值缺乏認知,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缺乏理解,對此美術教師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特點,通過微信等手段促進家校溝通,幫助家長轉變理念,重視美育功效;并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力和創造力,定期在微信群里展示學生的美術作品,促進家長對學生的認可。
(八)提升信息技術水平,營造真善美體驗環境
信息技術博大精深,需要不斷地學習、實踐和反思,才能有所領悟和成長。美術教師要重視信息技術對美術課的影響,多學、多練、多思,牢牢掌握多種信息技術軟件和操作平臺,對網絡美術資源,也要能夠靈活有效地搜集、下載和整理。教師應該認識到,生活在信息化環境下的小學生對信息技術比較了解,很多小學生能獨立操作手機和平板等,無須教師的刻意講解。因此面對這樣一群學生,教師更需要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水平,才能贏得學生的認同,不讓學生失望。此外,小學美術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正能量的引導,提升自身道德,增強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始終以積極向上的姿態面對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營造出真善美的體驗環境,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熱愛,進而為信息技術的順暢運用創造條件。
五、信息技術和小學美術課程的融合反思
信息技術的優勢固然明顯,但是和美術教育的結合,需要教師把握好教學方向,不能讓信息技術霸占課堂,不能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毫無克制地運用,以免顧此失彼。此外,信息技術環境下,很多不良內容容易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加以重視,努力營造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認真核對學生下載的圖片、視頻等資源,保障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另外,手繪和電子繪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前者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塑造更加有效,所以教師在重視應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也要給學生提供更多手繪的機會,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藝術靈感和創造能力。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和小學美術課程的結合,是新時期美術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師應該積極實踐,加強反思,勇于嘗試新技術,從學生的發展訴求出發,切實彰顯信息技術的優勢,以實現高效的美術教學。
參考文獻:
[1]胡曉佳. 小學美術學科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優勢初探[J]. 時代教育,2018(14):145.
[2]何春華. 小學美術“設計·應用”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J]. 美術教育研究,2018(09):126-127.
[3]吳清東. 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課程整合的策略研究[J]. 中國高新區,2018(09):115.
(責任編輯:石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