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艷
摘要:在立德樹人視域下,農村幼兒園開展“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實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生態環境意識、傳承鄉土文化。本文闡述了“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的內涵,并總結了幾點“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實踐策略。
關鍵詞:立德樹人? 農村幼兒園? 生態鄉土? 游戲課程化
農村幼兒園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在立德樹人視域下,農村幼兒園開展“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實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生態環境意識、傳承鄉土文化。然而,當前農村幼兒園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還存在一些的不足。因此,研究立德樹人視域下農村幼兒園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的實踐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的內涵
“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是一種將生態環境和鄉土文化融入游戲教學中的教育方法。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生態教育。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了解和關注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二)鄉土文化傳承。將地方特色文化、傳統習俗和鄉土知識融入游戲設計中,讓學生在游戲中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三)實踐操作。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強調學生的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讓學生在游戲中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課程整合。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將生態環境、鄉土文化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如語言、數學、科學等,實現跨學科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1]
二、立德樹人視域下農村幼兒園“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實踐策略
(一)挖掘鄉土資源的教育價值
農村幼兒園可以深入探索和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和鄉土資源,將這些資源作為教育的寶貴素材。例如,組織幼兒參觀田野,讓他們親手體驗耕種、收割的過程,了解農耕文化的重要性。在田野中,孩子們可以親眼看到種子發芽、植物生長,體驗到勞動的辛勤和收獲的喜悅。他們可以參與播種、澆水、除草等農事活動,通過實際操作,了解農耕的基本過程,培養對農民工作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此外,農村幼兒園可以邀請當地的手工藝人展示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技藝,讓幼兒參與制作,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手工藝人可以展示剪紙、泥塑、編織等傳統技藝,并指導孩子們進行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學習到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方法,還可以了解到這些手工藝品背后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培養對家鄉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通過這樣的活動,農村幼兒園的孩子們不僅能夠學習和體驗到家鄉的自然環境和鄉土文化,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觀察力、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他們也能夠在游戲中學會關愛自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二)創新課程實施方式
創新課程實施方式對于農村幼兒園來說至關重要,它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具體實施策略如下。1.情境創設,教師可以創造一個逼真的生態環境或鄉土文化場景,讓幼兒身臨其境地體驗和學習。例如,通過布置小型農場或村莊,讓幼兒們在模擬的自然環境中觀察動植物的生長,了解農業知識和鄉村生活。2.角色扮演,通過角色扮演,幼兒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態角色。例如,扮演農民、漁夫、森林守護者等角色,不僅能夠學習到他們各自的工作技能,還能體會到保護環境和傳承文化的重要性。3.互動體驗,組織幼兒進行各種互動游戲,如模擬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循環利用廢舊物品、合作種植等,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建立對生態循環和資源利用的初步理解。[2]
(三)加強教學評價與反饋
對生態鄉土游戲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定期評價和反饋是確保課程質量和幼兒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和記錄幼兒在課程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包括他們的興趣、積極性和互動情況。了解幼兒對課程的喜愛程度,以及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表現。根據觀察和記錄結果,定期評估幼兒在生態鄉土游戲課程中的學習效果,包括知識掌握、技能發展和學習態度等,并引導和鼓勵幼兒分享他們對課程的喜好和困惑。根據評價和反饋結果,農村幼兒園可以及時調整和優化課程資源。例如,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增加或減少某些內容,調整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通過定期的評價和反饋,可以確保生態鄉土游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供更加高質量和符合幼兒需求的活動資源。這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培養他們對生態環境和鄉土文化的認知和熱愛。
三、結論
在農村幼兒園開展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實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生態環境意識、傳承鄉土文化。通過分析現狀,提出實踐策略,有助于推動農村幼兒園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的發展。在立德樹人視域下,農村幼兒園應積極探索生態鄉土游戲課程化的新路徑,為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態環境意識和鄉土文化素養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安莉.農村幼兒園生態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J].家教世界,2022(15):20-21.
[2]袁玉.論農村幼兒園生態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讀寫算,2020(3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