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針對“大學化學(海上)”這門面向工科航海類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進行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介紹了分章節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并以“溶液的濃度”小節為例,論述了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方法及課程思政融入方式,并進行了教學反思。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力求使思政教育與海洋教育相向而行,激發學生投身海洋事業的志趣,助力培養具有愛國情懷、創新意識和環保意識的海洋人才,實現立德樹人、育人育才使命。
關鍵詞:海洋特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航海類專業;大學化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2-0115-04
海洋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海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日益成為國際競爭中的戰略要地。[1]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我國海洋事業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等一系列重要論斷。[2-3]大連海事大學是交通運輸部所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素有“航海家的搖籃”之稱,是中國著名的高等航海學府,其發展歷史代表了中國高等航海教育的發展歷程。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在海洋強國大背景下,基于學校專業特色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教育,更加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4]
“大學化學(海上)”是面向學校航海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必修課程。該課程整合了原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的相關知識,課程教學中力求使學生在較少的學時內熟悉現代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近年來,在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引下,為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提升專業育人能力,在“大學化學(海上)”的教學中進行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前期改革中,引入的思政元素內容單一,思政目標較模糊,且多依賴于對文獻中相關公共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經驗的借鑒,思政內容存在同質化現象,未能有效結合目標學生即航海類專業學生的學科特點,未體現出海洋特色。
鑒于此,本研究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嘗試將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專業知識的教學內容中,杜絕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現象。通過海洋特色引領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增強思政教育針對性,使思政教育與海洋教育相向而行,激發學生投身海洋事業的志趣,助力培養具有愛國情懷、創新意識和環保意識的海洋人才。
一、“大學化學(海上)”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
“大學化學(海上)”是面向工科航海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按照《指導綱要》要求,對工科專業,要“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專業基礎課程,要“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5]按此要求,針對“大學化學(海上)”挖掘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具體如表1所示。
二、“大學化學(海上)”課程思政教學實例
圍繞表1所示的海洋特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對現有教學課件和教案進行了更新,在教學中運用雨課堂和思源學堂(Blackboard)等線上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下文以第四章“溶液與離子平衡”中“溶液的濃度”小節為例,介紹課程思政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學生能運用物質的量濃度和質量濃度表示溶液組成,能換算不同的濃度單位;能敘述溶液濃度的測量方法。2. 能力目標:學生能運用適宜的濃度單位表示生活中常見溶液的組成。3. 價值目標: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敬業奉獻、報效祖國的情懷。
(二)教學過程與方法
本小節的內容可分為問題引入、新知識點、典型例題、拓展應用、課程總結幾個部分,教學中通過啟發式教學互動強化學生參與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各部分的教學過程和方法如下:
1. 問題引入:介紹84消毒液,由其包裝上的含量標識及使用方法,自然地引出本堂課的內容。2. 概念回顧:回顧溶液的概念和組成,請學生分析84消毒液作為溶液的特性和組成特點。3. 新知識點:介紹濃度的概念和常用表示方法、測量方法。4. 典型例題:以84消毒液的濃度單位換算為例,講解濃度單位的換算方法。5. 拓展應用:列舉生活中常見溶液的濃度,請學生思考其濃度換算及選擇適宜的測量方法。6. 課程總結:總結本節知識點,引導學生預習后續內容“電解質溶液的濃度計算”。
(三)課程思政內容及融入方式
在問題引入中,以84消毒液這一生活中典型的溶液作為切入點,融入84消毒液的發明人金耀光先生事跡。金耀光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臨床查房中發現部分患兒死亡原因為耐藥菌株交叉感染,通過氯液噴霧消毒清洗病房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氯液消毒刺激性強,不宜作為日常消毒使用,在刻苦攻關后,金先生在1984年發明了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鈉的消毒溶液,命名為84消毒液,為保障人民健康發揮了巨大作用。[6]通過這一案例,用金耀光先生刻苦鉆研的敬業奉獻精神感染學生。
講授低濃度溶液濃度的常用單位ng/L、μg/L時,列舉海洋環境中抗生素、內分泌干擾素等典型新污染物的濃度,這些物質的濃度較低,適宜用這些單位來表示。借此引導學生關注環境污染,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介紹海洋新污染物濃度時,強調盡管其濃度很低,但已經足以對部分生物產生環境毒性效應,且隨著食物鏈蓄積作用,將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的巨大危害。同時,盡管其濃度很低,但一旦進入環境中,即難以去除,造成持久性危害。[7]借此融入我國傳統文化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及“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德育觀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從小處做起,嚴格約束自身行為。
講授溶液濃度的測量方法時,介紹低濃度溶液濃度測量常用儀器設備質譜儀的國產化狀況。當前,國產色譜等設備的研發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國產質譜設備距離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國內機構使用的設備仍主要依賴進口,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8]借此激發學生獨立自主、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愛國情懷。
(四)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
融入思政元素時,注意防范機械地拼接,杜絕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在進行課程思政元素引入時,注重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
思政素材一為金耀光先生發明84消毒液的案例。84消毒液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溶液,市售84消毒液濃度的常用表示方法為有效氯濃度(g/L),即每100 mL消毒液中含有的有效氯的克數,這正契合本節的重要知識點“質量濃度”。從84消毒液引入,可自然地抽象出濃度這一概念,進而引出本節的授課內容。
思政素材二為海洋環境中新污染物的濃度。海洋環境中不同新污染物的濃度涵蓋了g/L,mg/L,μg/L等一系列濃度單位,這些濃度單位正是本節要講授的重要內容。在授課中列舉生活中常用的新污染物,如藥品中的抗生素、化妝品中的內分泌干擾物等,可自然地引出新污染物類型之多、危害之大,使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思政素材三為海洋環境中新污染物濃度低但危害大的特點。海洋環境中新污染物的濃度在μg/L甚至ng/L級別,可給出一個藥片、一瓶化妝品中污染物質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個人在生活中隨手丟棄垃圾等不良習慣可能造成的嚴重環境問題。簡要介紹常用化學方法處理新污染物的局限性,讓學生意識到新污染物污染的處理難度,從而引導學生規范自身行為。
思政素材四為溶液濃度測量常用儀器設備的國產化研發進展。質譜儀為溶液濃度測量的關鍵儀器,但目前國產化進度慢,仍嚴重依賴進口。通過列舉這一關鍵儀器在我國環境監測和研發機構中的國產化比例,可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從而自然地培養發奮圖強、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樹立為國家大局服務的愛國情懷。
(五)教學創新
教學手段和評價機制方面,綜合運用雨課堂、思源學堂等線上平臺自建教學資源,利用計算機和手機等網絡終端實現課前知識回顧、課中答題和互動、課后作業發布和拓展內容分享等。通過運用線上教學平的,強化過程性評價,增大線上測試和作業及課中討論等環節的權重比例,從而清晰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知識掌握程度,針對性強化學習中普遍存在的薄弱之處,確保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方面,本節課程的教學重點為溶液濃度單位的換算,在以往教學中,采用的例題多描述為“某溶液”,內容空洞陳舊,缺乏實踐性和啟發性。同時,未對不同數量級的溶液濃度單位進行細致的劃分,講解時僅籠統地枚舉若干濃度單位,沒有給出每種濃度單位對應的生活中常見溶液,導致學生學習時對這些濃度單位缺乏直觀感受。通過引入84消毒液濃度、海洋環境中新污染物濃度等直觀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公式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可顯著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充分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同時,古文警句和關鍵設備國產化等思政內容的引入,進一步將知識點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聯,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六)教學反思
現有的思源學堂線上章節測試已經運行兩年,習題尚未能進行較大范圍的更新。后續可考慮更新部分習題以及在習題中適當增加思政內容,進一步強化課程思政對教學效果的促進作用。
此外,人物事例等思政元素的引入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反而導致教學效果的下降。在教學中,應注意把握思政內容的篇幅長度,如可在課堂教學中簡述人物主要事跡,于線上教學平臺更新詳細內容,供學生自學,避免課堂教學內容喧賓奪主。
盡管在線上平臺設置了課后拓展閱讀和互動討論等相關內容,但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參與度較低。后續可考慮在適當提升相關內容過程性評價比例的同時,對學生開展相關調查,動態調整相應的內容,在增強學生參與度的同時避免學生的參與流于形式。
三、結語
本研究按照《指導綱要》要求,針對“大學化學(海上)”這門面向工科航海類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進行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充分考慮了航海類專業學生的學科特點,深度挖掘了課程內容中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政元素,兼顧唯物辯證法觀點和其他知識性、人文性素材的融入,分章節進行了課程思政內容設計。依托雨課堂、思源學堂等線上教學平臺,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優化改革課程考核方式,使思政教育與海洋教育相向而行,激發學生投身海洋事業的志趣,助力具有愛國情懷、創新意識和環保意識的海洋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孟昶酉. 習近平總書記擘畫海洋經濟發展的實踐與啟示[J]. 唯實,2023(05):62-67.
[2] 馬紅. 習近平海洋強國重要論述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3.
[3] 楊麗,孟文迪,白海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研究[J]. 兵團黨校學報,2023(04):13-18.
[4] 鐘鳴. 新時代大學生海洋強國意識培養研究[D]. 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22.
[5] 許景賢.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J]. 西部素質教育,2023,9(07):74-77.
[6] 萬葉. “84”消毒液發明人——金耀光[J]. 走向世界,2016(40):56-59.
[7] 黃顯雷. 新污染物的危害與治理[J]. 生態經濟,2023,39(08):5-8.
[8] 姜嘯龍. 質譜儀的發展研究報告[D].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7.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2023年大連海事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大學化學(海上)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項目編號:JF2023S16);2022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環境工程專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66-347);2022年大連海事大學教改項目“面向產出的課程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76)。
作者簡介:師亞威(1989—),男,博士,大連海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水污染處理;郭明星(1975—),男,博士,大連海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可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孫亞(1992—),女,博士,大連海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水環境監測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