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暢
摘 要:數字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民族歌劇的時代化進程,當代民族歌劇將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等多元藝術融入創作,極大地推動了現代民族歌劇的發展。本文研究闡述民族歌劇多元化發展背景、當代民族歌劇藝術及民族歌劇中的聲樂元素內容,并進行深入的分析,旨在進一步豐富中國民族歌劇理論體系。以代表性表演藝術家的個案研究為依據,探索民族歌劇表演的多樣化,為民族歌劇在新時代的提升與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
關鍵詞:多元視域;民族歌劇;演唱;藝術體系
伴隨著數字文化的發展壯大,當代優秀的民族歌劇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本文通過對民族歌劇多元化發展背景和相關創作演繹的分析,探索民族歌劇的現代化發展路徑,以此支撐民族歌劇藝術理論體系界定。新時代的環境下,民族歌劇需要本土化的土壤滋潤,在弘揚民族特色元素的同時,順應時代大眾的審美需求。同時根據時代化的社會需求不斷地調整、創新,以嶄新的面貌面向世界,在宣傳民族文化的同時,提升國民的音樂鑒賞力。
一、民族歌劇多元化的發展背景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56個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歷史,民族的多樣性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歌劇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藝術形式,從整體上來看有著一定的統一性。它作為融合現代演唱技巧和傳統音樂的藝術形式,以其多元化的情感和優美的旋律呈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內涵,同時也為當代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提供了動力[1]P15。在民族歌劇多元化發展進程中,如何讓民族歌劇獲得更多的發展契機,值得當代藝術家們深入研究和探討。
當代民族歌劇藝術在戲曲、民歌藝術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洋古典音樂藝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特征,根據其演唱內容、形式和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五類。一是西方古典藝術。西方古典藝術曲目作為一種室內的音樂表演題材,最早起源于歐洲,在18—19世紀是抒情歌曲的總稱,大多是由演唱者與鋼琴伴奏一起演繹。古典藝術在20世紀初期流入中國,并與中國古典詩詞、戲曲藝術相融合,按照中華民族受眾的需求進行創作,一度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與推崇。代表作品有《大江東去》等[2]P31。二是區域性民族歌曲。這類歌曲以地域為邊界,通過現代化的音樂方式作曲,實現音樂題材的擴充,并配之以鋼琴伴奏。代表作有《跑馬溜溜的山上》等。三是現代藝術歌曲。一些作曲家利用古典音樂的作曲方式,以現代化的詩歌為歌詞來表現當代文學作品內涵。代表作有《貴妃醉酒》《梁祝新歌》等。四是時代贊歌。作曲家在創作中融入民族化元素,為歌頌某一種精神而創作的歌曲。代表作有《當兵的人》等。五是娛樂類曲目。當代作曲家利用流行作曲方式為達到某種效果創作的歌曲。代表作有《好漢歌》《辣妹子》等。以上的作品無論是在伴奏上還是風格上都有著一定差異,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能夠掌握相應的演唱技能[3]P40。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民族歌劇藝術創作圍繞著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文化進行創作,在多元化文化的土壤中不斷汲取養分,具有多元化的視野和思想,也正是多元化的精神匯聚,形成了民族歌劇多維度的藝術表達。
二、當代民族歌劇藝術
當代民族歌劇的創作是以傳統音樂文化為基礎,以借鑒、學習、吸收西方音樂創作技法為抓手完成的傳統音樂文化建構。這樣的創作也賦予了當代民族歌劇一種新的審美底蘊,使得當代民族歌劇藝術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彰顯強大的生命力。可以說當代民族歌劇藝術是傳統音樂(包括戲曲、民族器樂、歌舞、曲藝、民族器樂等)和西方音樂(包括奏鳴曲、歌劇、協奏曲、交響曲等)的借鑒式融合。這種創新式融合把中國民族歌劇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同時保留了民族特性。這種民族性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表演的民族性。民族歌劇的演繹需要通過音樂表演的形式完成,一些民族歌劇經典曲目是通過民族歌舞表演的方式進行的,在表演的過程中穿插一些戲曲元素和西方歌劇創作元素,讓歌劇作品在演繹過程中能夠更多地展現本民族的文化內涵。當代的民族歌劇在呈現的過程中還強調層次的表達和虛實的結合,以人物間的矛盾沖突來推進故事的情節開展。表演實踐證明,民族性強的歌劇更容易被觀眾接受[4]P22,一些帶有特殊民族符號的歌劇創作受到了年輕一代觀眾的喜愛,帶有民族化的歌劇表演更加能夠凸顯時代的文化,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其次是創作的民族性。帶有民族化的創作使得民族歌劇的生命力更加頑強。中華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孕育著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在民族歌劇創作中,創作者們以中國民族音樂為素材,創作出一部部反映社會大眾現實生活的經典作品,尤其是在創作時注重作品的人民性和時代性,通過反映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故事,揭示出民族文化內涵。最后是音樂風格的民族性。歌劇表演所呈現的戲劇力量、藝術魅力與其內在的音樂風格密不可分,當代民族歌劇音樂風格民族化的特點是因其較大程度上借鑒了戲曲藝術,實現了西方音樂文化與傳統戲曲的完美融合。近年來,我國民族歌劇的作品數量逐年攀升,但經典劇目屈指可數,究其原因就是創作者沒有實現民族化元素、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系統化融入。經典劇目如民族歌劇《白毛女》在創作時將傳統戲曲與美聲唱法和北方民歌相融合,音樂風格將歷史唯物主義與現實主義相融合,極具民族特色,首演結束后受到了極大推崇。民族歌劇創作者在熟練掌握我國民族文化和西方歌劇技法的基礎上,需要發揮傳統民族音樂優勢,豐富歌劇的感性經驗,為后續民族歌劇推陳出新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民族歌劇中的聲樂元素應用
民族歌劇藝術的舞臺呈現可以說是一門“演唱”的藝術,演繹的過程中需要表演者完成“演”和“唱”兩部分。所謂的“演”主要是指演員的戲劇形象塑造,即肢體語言、唱詞、表情等舞臺行為;“唱”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通過聲音呈現的人物音樂形象。
(一)民族歌劇中“演”的應用
歌劇作為一門舶來藝術,較多地借鑒和吸收了西方音樂元素,在理論界別劃定上,中國民族歌劇與西方歌劇有著本質性的差別。民族歌劇風格多樣,既吸收借鑒中國傳統戲曲、民歌等表演手段,也使用西方歌劇表演體系。中國民族歌劇的藝術特征主要體現在民族故事題材的創作、古典音樂的應用、民族戲曲腔體結構的設計等方面。在歌劇的“演”方面,西方歌劇強調角色為王,著重主張人物的形象塑造。而民族歌劇的“演”注重三方面[5]P7:一是寫意方法。在民族歌劇表演的過程中注重虛擬布景,在特定的模式下完成情景的演繹。如在表演過程中借助板式、念白中的聲調、演員舞臺的步法等,讓故事內容連接起來,最后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程式化的表演。表演者根據歌劇表演的舞臺需要,對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進行加工體現,通過美化和裝飾形成舞臺動作,以“唱、念、做、打”為載體,完成民族歌劇的舞臺演繹。三是以演員為核心。在舞臺演繹的過程中演員的身份高于角色,尊重演員對劇本的理解和二度創作,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理念,將民族性元素與西方表演體系完美融合,呈現出精彩的作品,這就是民族歌劇中“演”的應用。
(二)民族歌劇中“唱”的應用
民族聲樂中的“唱”主要表現在演唱方法和演唱風格兩方面。首先,演唱方法是表演者的發聲狀態,包括人體腔體共鳴和發聲動力運用。演唱風格主要是指演唱的審美,包括演唱語言的處理和音樂的處理等。民族歌劇中演唱方法的應用主要從歌唱形式來看。民族歌劇多聲部的唱段較少,不注重聲部的劃分,比較符合地域民族歌劇的演唱方法。民族歌劇的演唱與中華文化相同,具有著較強的包容性。在民族歌劇中,民歌、美聲、戲曲都能融入其中[6]P28,具體哪種演唱方法適合哪部民族歌劇,還要根據歌劇內容和需要而定。時代贊歌和現代藝術演唱方法被較多地應用到民族歌劇的演唱中,而古典藝術演唱方法則很難融入個性化的民族音樂韻律中。其次是關于演唱風格的應用。民族歌劇演唱風格的創作雖然借鑒了一些西方音樂技法,但整體創作中較多地應用了中國民間民族戲曲元素,更多的是以民族語言和民族音樂為主。在當代民族聲樂藝術中,帶有地域特色的個性化民族歌曲演唱風格更加接近民族歌劇的演唱風格。當代民族歌劇的創作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內涵。在未來的民族聲樂發展進程中,我們要深挖背后的創作靈感和藝術特色,以國際化的視野推動民族歌劇的發展與壯大,通過探究民族聲樂在民族歌劇中的應用,為我國民族歌劇音樂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民族歌劇的多元化創作一方面為當代民族藝術的世界化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給予了中國民族歌劇更多的可能和前景。歌劇藝術起源于歐洲,卻植根于中國土壤數百年,經過多代藝術家們的努力,讓民族歌劇盡顯民族韻味。與此同時,民族歌劇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民族歌劇中“演”與“唱”的應用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我們要堅持民族文化的傳承,重視民族歌劇的創新,以民族聲樂和民族歌劇為載體,讓世界了解中國民族歌劇,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實現中西文化的共融與互通,并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科藝術。藝術家們通過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和細膩的情感融入,打造出獨具民族特色和藝術性的作品,探索當代民族聲樂在民族歌劇中的發展應用規律,推動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單麗:《多元文化融合視角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路徑研究》,《藝術教育》,2023年第9期
[2]董鵬:《“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路徑》,《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4期
[3]易丹丹:《淺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中國民族博覽》,2023年第7期
[4]張原碩:《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進程研究》,《普洱學院學報》,2023年第1期
[5]王小林:《談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發展的價值》,《北方音樂》,2017年第1期
[6]張昊:《研究美聲唱法與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差異》,《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年第4期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姜藝藝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