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丹 張焓烯
作者簡介:張譯丹(1990—),女,學士,貴州護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院校語文學科;張焓烯(1993—),女,學士,貴州護理職業技術學院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院校語文學科。
摘? 要:人文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大高校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全面落實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前高校各科教師的重要任務。高校語文教師要采用巧妙手段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課堂,充分發揮人文素質教育育人作用,確保學生知識、能力、觀念、情感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促進學生快速進步、成才。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和實踐探究法,對高校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入進行深入探討,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應用意義,探索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課堂的應用策略,并對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了總結,旨在借助人文素質教育涵養學生文化底蘊,充分發揮高校語文教育在培養學生全面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語文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4-0081-04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文素質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高校恰當、科學、高效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可為國家輸送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國家繁榮進步。因此,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高校語文教學是必然趨勢,高校語文教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出色完成新時期教學、育人任務,在崗位上取得新成績、新成果。
一、人文素質教育概述
(一)人文素質教育內涵
人文素質教育伴隨我國教育事業進步而逐漸被關注,與當前社會渴求創新型人才、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關,旨在彌補過去只看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忽略學生特長發展的教育漏洞。人文素質教育可以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及自身實踐等使學生內化人格、氣質、修養,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在此基礎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1]
總而言之,人文素質教育真正將學生視為教育主體,出于學生進步、成才的考量培養學生各項優秀品質的教育,可以將正確的人生信念和人生價值觀的追求融入教學實踐,讓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并實現有益成長。人文素質教育的落實,會為高校學生適應社會、在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提供助力。
(二)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現實意義
一是利于培養高校學生的積極“三觀”。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若將人文素質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高校語文教學中,便可讓學生在鑒賞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填補學生的內在精神并防止學生精神世界空虛,也利于學生找到情感宣泄口、接受正確指引。雖然大學生沒有正式步入社會,但也可以通過語文學習發揚鮮明個性、充實日常生活和完善自身素質,為踏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打好基礎。[2]
二是利于提高學生的內在文學修養。學生接觸、了解文學作品,可以逐步增加文學儲備,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品格和文學格調,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從而直接帶動學生文學修養不斷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接觸各類文學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認知、提高做人做事標準,這同樣利于學生提高文學修養和素質。
三是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當前社會中彌漫和傳播著一些負面思想,不利于學生成長與成才,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高校語文教學中,有利于扭轉這一現狀。高校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可以提升鑒賞能力,尤其是經典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透過表面的故事發現內在精神,形成較高審美標準遠離粗鄙、庸俗、膚淺的文學作品,確保不會被低級文學趣味所吸引、所影響。
二、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充分挖掘文學作品價值,全方位培養素質型人才
在高校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隨時隨地挖掘文學作品價值,用啟發、引導等方式讓學生對文學作品有全面解讀、深入認知,避免學生對文學作品的了解表面化。對此,高校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深挖古典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古典文學作品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它凝聚著文學家的心血和智慧,可以給學生帶去諸多啟示,這些作品描述的人物、刻畫的時代、敘說的故事雖然不夠現代化,是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的,但是仍有其獨特價值,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剖析作品中的字、詞、修辭手法、意境等,體會作品寓意,并且利用現代眼光深度揭露社會問題。教師或可聯系現實生活案例進行深度剖析,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知,讓某思想、情感全面升華。[3]
二是挖掘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這些可作為育人的重要“養料”。高校語文教師應凝聚人文精神的部分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撲面而來的人文精神,從中受到啟發,加快知識接收速度,為了讓學生對人文精神有更深感觸,教師不妨讓學生自主探究文學作品,如在《竇娥冤》教學課堂,教師可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己的閱讀和理解,搜集重要的文化信息,從元雜劇視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要鼓勵學生代入竇娥這一角色,體會人物的內心和對現實的無奈。同時,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社會的艱辛,自覺珍視當下的幸福生活,還可順勢引入《趙氏孤兒》《梧桐雨》等同類型作品,實現對學生的人文情感教育,提升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成效。
三是以文學作品為抓手,健全學生人格和完善人文素養。高校學生學習的諸多作品都有著較強教育意義,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發展的指向標,如借助《進學解》中的“業精于勤荒于嬉”來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刻苦學習的品質。教師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發揮不同文學作品的不同教育價值,讓學生取得進步、快速發展。高校語文教師也要借助一系列諷刺類的作品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讓學生明辨是非、正確判斷、修身養性。最后,要在學生多思、多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文學作品閱讀效率,間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助力學生全面成才。[4]
(二)精心設計語文教學方案,讓人文素質教育發揮應有作用
在高校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案的合理與否,會直接影響人文素質教育的應用成效,為此,高校語文教師要用心且精心地設計語文教學方案,可在設計過程中參考以下內容。
一是改變守舊的教學理念。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高校語文課堂中,為人文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地”和教育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提供助力。以人為本是一種先進教育理念,強調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更要為了學生更好學習、更好參與課堂而提供較多機會、賦予較多權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交流關系,教師充分利用文學底蘊和個人魅力指引學生學習、思考,讓學生自由表達、積極探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個人氣質,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課程,從被動學習態度轉變為主動學習態度,為人文素質教育質量和效率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創新教學手段。開辟一條育人新通道,扭轉過去語文教學的低效現狀,推動語文課程與時俱進,促進學生全面成才。對此,高校語文教師要帶著創新意識,將較多創新手段融入語文課堂,確保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與文學作品內容、課堂安排、學生“胃口”和需求契合,助力學生高效學習、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創新教學法包括自主探究法、質疑激趣法、辯證交流法、線上教學法、微課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豐富學生學習文學作品的方式方法及內心感受,讓學生學有所成。最后,借助新穎的教學手段,創設文學氣氛更濃郁的課堂,消除學生語文學習的枯燥性,自然而然地促成高校語文課本和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5]
三是篩選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文學作品。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同類型作品,目的是開闊學生眼界、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提供更多機會,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量,豐富學生文學儲備,快速提升文學素養,真正陶冶情操和發展各項素質。教師要確保新添加的文學作品對語文教材內容起到補充作用、說明作用或啟發作用,凸顯人文素質教育的與眾不同、多姿多彩,使得育人工作事半功倍。
四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是語文教師了解學情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發現教學、育人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有必要在教學方案中詳盡論述評價體系的構建過程。語文教師要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評價體系,可通過評價指標體現出來,要調動學生評價積極性,在自我評價基礎上實現與學生的相互評價、與教師的相互評價,強化學生對人文素質的重視程度,也有意識地提升個人的人文素質。最后,要讓學生認知自身不足、有針對性地取長補短,讓激勵和鼓勵助推他們的進步、成長。
(三)提高教師的人文修養,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高校語文教師是學生人生路上的指引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更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和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責任人,為此,提高高校語文教師的人文精神修養至關重要、勢在必行。
首先,高校語文教師要培養自己的人文意識和責任,不應當將所有精力都放在知識教授、學生管理上,也要抽出部分精力提升個人文學素養,成為學生信任、肯定和學習的對象,讓人文精神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融入課堂,也借助個人深厚的文學素養,讓學生觸及文學作品的真諦與內涵,實現“教書”和“育人”的充分結合。[6]
其次,語文教師在講解和剖析文學作品中,要聯系現實生活,尤其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立足生活經驗品評文學作品、深刻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不再用短淺的目光看待文學作品,也不再將自己固定在某個狹隘視角單一評價文學作品,保證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先進思想、做人做事道理,最終作用于個人并完善個人素質,開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人生。
再次,語文教師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將文學作品中的優秀品質在自己身上體現,形成活生生的“教科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用言行正向影響學生的人格、心理、思想、言行,引導學生付諸正確行動。學生需要從教師身上學習嚴謹學習態度、豁達心胸、真誠態度、互助精神、恬靜心態等,讓自己受益無窮、受益終生。
最后,高校語文教師要抓住各種機會學習和磨煉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人文精神修養、教學能力等,成為新時代合格教師,讓自己有能力肩負起人文素質教育重任,讓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榜樣。對此,高校語文教師可以積極參與高校組織的培訓活動、比賽活動、觀摩活動、教研活動、進修活動等,讓自己不落后于時代、不落后于教育事業發展進程,為人文素養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應用做好準備。
三、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對于高校語文教師而言,不管是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還是有序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都是不小的考驗和挑戰,要想做好各項工作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成效,還需高校語文教師把握好各個環節、各項細節,可參考以下幾點注意事項,確保基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高校語文教學盡善盡美。[7]
一是善于從各處發現問題。包括教學問題、學生學習問題、學生互動問題、學生態度問題等,發現問題并追蹤溯源,為的是更好地優化課堂和提升教育教學效率。語文教師要善于從學生評價中發現問題,或是從課堂測驗中發現問題,也可以專門設計調查問卷讓學生完成并從中發現一些隱匿較深的問題,將問題視為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這些問題解決得及時、解決得妥當和有效,方可減少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瑕疵、不足,從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學時效性。
二是積極組織文學作品活動。強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掌握程度并深刻體會其中的人文精神,為完善個人的人文素質做好準備。語文教師可以將《牡丹亭》《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西廂記》《雷雨》等經典文學作品作為組織活動的素材,由此引申出表演活動、辯論活動、寫作活動、演講活動、知識問答活動等,讓學生從多個視角、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深度剖析,豐富學生學習感受并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幾筆。不管學生思維是否活躍、語言表達能力是否突出、情感是否豐富,相信都可以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得到有益歷練。為調動全班學生乃至全校學生參與文學作品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高校語文教師可以為參與活動的學生、有出色表現的學生準備豐厚獎品,強化活動趣味性和教育意義,讓學生的文學修養在活動中被塑造、讓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活動中悄然養成,使學生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8]
四、結語
在國民素質大幅度提升和我國教育事業大發展的背景下,高校語文教育教學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人文素質教育正在教學中凸顯出非凡意義,將人文素質教育巧妙且充分融入高校語文教學中,是高校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此基礎上,高校語文教師也要依托人文素質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更要不斷深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助力學生綜合發展,使其真正意義上成為素質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孫飛盈. 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2):126-128.
[2] 許柏祥.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試題與研究,2020(14):32.
[3] 任軼. 淺談高校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應用[J]. 國際公關,2019(11):156.
[4] 吳禮光.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 教育現代化,2019,6(81):81-82.
[5] 鄭紹波. 如何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J]. 西部素質教育,2018,4(08):42-43.
[6] 方偉華.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西部素質教育,2017,3(16):106.
[7] 趙文潔. 論述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2017(21):4+16.
[8] 劉梅芳. 高校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應用[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2):185.
(薦稿人:毛紅云,貴州護理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統戰部部長,教授)
(責任編輯: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