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彧 陳姣
摘要: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學是對其理論教學的有效提升,是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文章基于管理學,從以政治導向之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以思想引領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道德升華之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以法律約束之法治意識和勞動權益保障四個方面,探討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學課程教學的方式和途徑,旨在通過知識傳遞實現核心價值培養的深遠教育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元素;管理學;立德樹人;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5-006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雙高計劃”自貿港旅游創新業態與消費研究科研創新團隊項目(編號:HNJMT2022-105)、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編號:hnjmk2022114)“課堂革命視域下高職財經商貿大類課堂教學行為研究”、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新媒體營銷與運營策略研究”(編號:hnjmhx202104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管理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邊界、研究目的區域和研究方法的邏輯體系,對受教育者管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思想政治和管理學是兩個自成體系的領域,但兩者相關聯、有共性,突出表現為兩者的研究對象和工作對象都是人和人的社會活動,都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實踐的共通性,可以將管理案例作為橋梁把管理理論與思政理論聯系在一起,用管理案例承接管理知識和思政教育。本文對思政元素融入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進行探討。
政治導向,是課程思政的根本性和方向性問題。引導學生找準政治方向、站穩政治根基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基礎和關鍵,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應立足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兩個方面。
1.政治認同教育
政治方向包括階級、政黨、政治集團及其成員前進的政治道路及其發展指向。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方向就是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仍然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中國共產黨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所要開創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追求的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政治方向正確與否,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學生只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
在加強政治認同中,教師要重點把握好管理學課程的理論講解與實踐聯系。如在引導學生總結管理概念時,教師可融入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讓學生明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遞進關系,小到個人自律、家庭倫理、班集體管理、企業管理,大到國家治理,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管理學中都有普遍適用的理論基礎。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理論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務實、求真、擔當、共享、為民為國意識[2]。在企業管理認知中,教師可以海南自由貿易港企業為案例,利用PEST分析法,對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科技環境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一帶一路”的思想高度和勢能。在管理思想發展理論中,教師可引入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精髓: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通過對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讓他們從國學中參悟古人的管理智慧,提高文化自覺性,樹立文化自信心。
2.家國情懷教育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3]。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養,重視親情,心懷天下,其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著重要聯系[4]。家國情懷傳承自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凝練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公民意識提升、成就幸福家庭、凝聚家國一體具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家國情懷教育意在使學生形成對家國共同體的認同和維護之情,形成對家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意識。因此,學生要從自我管理做起,努力學習知識技能,提升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立足社會實踐,培育勇于創新和應對挑戰的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學生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每一個學生都要提高格局,放眼世界,認清時代的責任與擔當,堅定報效祖國的理想和信念。
思想引領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其價值旨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引領,使其融入、轉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管理學課程思政結合課程目標,致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的重要措施。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二十四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6]
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以課程內容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文價值取向,邏輯上把管理學基本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的相關性與協同性融入教學實踐。如敬業、誠信、友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以自我管理為核心的教學實踐,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各小組要設立團隊建設目標,進行團隊規劃,從個人飲食起居的自律,到組織紀律、課堂紀律、學習方式與方法,都要參照學習型組織建立的內涵,領會終身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遠意義。這樣,能解決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的迷惘和懈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利用學習型組織資源建設的能力和高度。在文化講解中,教師要以小組為單位,從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到現代商業社會的經典案例,都要請每位學生現身講解,深談體會與認知,并進行歸納和總結。教師還可以中國商人和中國企業為實例,向學生弘揚誠信為本、“為人民服務”,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企業的核心價值。這樣,通過對學生的一系列正確引導,能讓學生把愛國、敬業、誠實、守信有機融入學習中。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這就要求教師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植于學生的內心,為學生提供精神力量,助力學生成長為國之棟梁。教師還要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管理思想上的智慧結晶,向學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7]。如講述管理思想發展史時,教師可通過深入講解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璀璨文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春秋戰國時期,各種管理思想百家爭鳴,教師在課堂講解中可以儒、法、道三家為代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深刻體會古代管理思想中的治國之道、為君之方、做吏之規。再如管理者章節,教師可引入《易經》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讓學生明白:大地是包羅萬象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生于這里、長于這里,最后還是要回歸于土地。土地本身是無私而偉大的,從來不會厚此薄彼,它施予萬物同樣的恩惠,也給予同樣的懲罰。作為管理者,也要有這樣包容萬事萬物的心胸。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它的管理者心胸有多大,企業的舞臺和未來發展空間就有多大。教師還可引入《易經》中關于領導者的智慧“明體達用”,讓學生明白:先天為體,由非理性上升為理性信念;后天為用,由理性上升為務實信念。領導強而管理弱,容易出現個人意志凌駕于組織之上,組織資源流于失控狀態,組織目標不能按照計劃實施;管理強而領導弱,則會使組織陷于僵化,沒有創新精神,不能產生沖破現狀的力量,在戰略上無法應對環境的變化。先天、后天的邏輯展開,各有其領導學意義,大勢看先天,詳情看后天,要懂得綜合運用。
道德升華,是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育人目標。道德與知識二者相輔相成,將道德教育與管理學理論知識一體化,能實現對學生的道德熏陶,對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道德影響。依據管理學課程“實現自我”與“管理他人”的屬性,道德升華內容包括職業道德與個人品德教育兩個方面。
1.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職業活動的人員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它是社會道德在職業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包括勝任能力與責任心、職業操守與自律意識,又是從業人員對社會應具備的道德責任與義務。職業道德規范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提出了敬業和誠信。教師可以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及事跡為題材,深挖“工匠精神和職業操守”的典型案例,闡述平凡的勞動創造不平凡的成就,從而體現強大的道德人格力量,以工匠精神提升職業道德建設的專業高度。在企業文化解讀中,教師可以互尊感恩守信愛崗的企業職業道德觀為例,倡導建立相互尊重的氛圍,“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恪守信用盡職守則,履行諾言,用道德和職業精神約束自己;積極弘揚正能量,以快樂的心態做好本職工作。
2.個人品德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人而無德,行之不遠。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立德修身。《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要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在領導者管理者素質理論中重點強調幾個方面:個人品德是社會道德建設的“試金石”,愛國奉獻是新時代奮斗者的自覺價值追求,勤勞善良是個人品德最基本的涵養途徑,自強自律是個人品德的一種內在性要求。而立身行善,則是不斷完善自我的基本途徑。因此,教師要引經據典,如范仲淹心系天下、李士謙樂善好施、張良拜師尊老敬老、荀巨伯舍身救友情深義重等,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法治作為一個獨立部分,專門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這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中還是頭一次。由此可見,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管理學課程思政中,教師要通過內容向學生傳遞管理法治化思想,并圍繞管理中法治與人本的基本精神,著重從法治意識和勞動權益保障兩方面強化法治的約束力。
1.法治意識教育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一個國家要實現長治久安,必須依法治國,企業也同樣如此。結合管理學課程中的管理制度與管理者素質,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法治意識。這里講的法治,除了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外,還包括企業管理的規章制度。一個企業的長久發展離不開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更離不開規章制度的落實與執行。很多時候,管理者認為規章制度是人制定的,往往制而不用、制而亂用,甚至有時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久而久之,規章制度就失去了“公信力”,管理措施自然而然就會流于形式。國家和企業都會面對人治、法治的問題,人治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人治是一把雙刃劍,而法治則是國家和企業管理的根本。
2.勞動權益保障教育
開展勞動權益保障教育,是管理學課程培養的專業要求。一方面,勞動權益保障教育要著眼于從學生的現實出發,讓學生進入社會后知道自身所承擔的權利與義務,懂得依法解決勞動糾紛中諸如假期、工資支付、工傷、工時等方面的沖突和保障辦法,進而認識到法律對于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意義。而學生作為求職者,申請入職和進入新的工作崗位時,也要懂得在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前提下,與企業建立合法和諧的勞動關系。另一方面,在踐行與理解管理學和管理者的關系中,如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事務,教師要圍繞人力資源管理“選、育、用、留”四個環節,講解如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讓學生能夠依法維護自身的勞動權益。除此之外,作為學生,在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勞動服務后,是否受到保護、能否合理維權也是非常重要的。
勞動權益保障教育的“一體多面”性,要求學生具備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教師讓學生掌握員工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自身應有的合法權益,能夠凸顯管理學課程思政開展勞動權益保障教育的重要意義。在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語境下,勞動權益保障教育突出強調核心素養培育的德育性質,能使學生從內心認同法律,在生活與工作中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消除自身與法治的“距離感”。同時,勞動權益保障教育能促進學生掌握和理解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任務、方法和步驟,培養和提升學生正確處理、正面應對勞動關系問題的能力。
總之,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教師應依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將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內容歸納為以政治導向之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以思想引領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道德升華之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以法律約束之法治意識和勞動權益保障四個方面。教師還要結合管理學課程特點,以案例為著眼點,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全過程融入知識邏輯的認知和思考,旨在以知識傳遞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提升、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方向,進而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母小勇.課程立德樹人:鑄就新時代中華民族群體人格[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06):89-96+111.
[2]李妍.偉大建黨精神的邏輯起點、歷史意義及對青年工作的啟示[J].領導科學論壇,2022(03):8-12.
[3]崔麗芳.先秦婦女的家國情懷及其當代價值[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22,24(02):29-32.
[4]范淑華.唐宋愛國詩詞涵養家國情懷的四種方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11):41-43.
[5]李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構的心理學分析[J].民族研究,2021(05):1-9+139.
[6]王炎.憲法核心價值觀的結構體系與釋憲功能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21.
[7]王中男.價值引領:教育領域基礎研究的應然指向[J].教育倫理研究,2021(00):91-100.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Yu, Chen Jiao
(Ha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aikou 571127,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and cultivate its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is a key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management studies, exploring the ways and mean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courses from four aspects: political identity and patriotism guided by politic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uided by ideolog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ersonal character sublimated by morality, legal awareness and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constrained by law, aiming to achieve the profound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core values through knowledge transfer.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anagemen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