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項目“重慶高校落實習近平關于‘大思政課’重要論述的路徑和舉措研究”(項目編號:K22YD20307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鄒雨桔(2000 —),女,碩士在讀,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兩個結合”是對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科學總結。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是講透講深講活黨的創新理論的內在要求,是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應然之舉,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徑。高校思政課應扎根理論、背靠歷史、面向世界,講清楚“兩個結合”的理論起點、歷史邏輯和時代發展。要堅持問題導向,各門思政課協同推進;堅持方法創新,因課施策、多措并舉;堅持理論落地,抽絲剝繭、深入淺出,用心用情用力講清楚“兩個結合”,實現思政課“說理”“鑄魂”“育人”的統一。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5-0011-04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黨的二十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2]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創新理論,就必須講清楚“兩個結合”,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實現“說理”“鑄魂”“育人”的統一。
一、為何講: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的價值意蘊
“兩個結合”的提出表明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認識,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達到新境界。高校思政課基于其課程性質和崇高使命,理應成為講清楚“兩個結合”的主陣地。
(一)講透、講深、講活黨的創新理論的內在要求
高校思政課具備講清楚“兩個結合”的底氣。黨的創新理論是思政課常講常新的源頭活水,“兩個結合”是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因此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是講透、講深、講活黨的創新理論的內在要求。高校思政課通過講述“兩個結合”是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講透黨的創新理論,通過講述“兩個結合”是極為復雜和充滿挑戰的曲折發展過程講深黨的創新理論,通過講述“兩個結合”中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寶貴豐富的知識哲理講活黨的創新理論。
(二)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應然之舉
“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通的目的全在于運用”。[3]高校思政課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用學術講政治,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引導學生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中國共產黨對“兩個結合”的探索和實踐歷程生動詮釋了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不能簡單背誦具體的結論和詞句,而是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來指導、解決中國實際問題,蘊含著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智慧。因此,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有助于引導學生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三)增強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徑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一百多年前,中華民族用深厚歷史塑造起來的文化自信伴隨著西方火炮武器的轟隆聲而轟然坍塌,中國人民陷入了文化自卑的心理狀態。“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表明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實現了從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覺再到文化自信的轉變。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必將繼續證明,“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一次又一次取得勝利、一次又一次走向成功的最大法寶。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就是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答“四個之問”的抱負、智慧和方案,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把握世界發展大勢,順應歷史潮流。
二、講什么: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的主要內容
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關鍵是要解決“講什么”的問題。“兩個結合”既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與“行”,明確了科學認識、理解、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又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成邏輯,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堅持科學真理、堅定文化自信、發揮歷史主動的原則經驗。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就是要遵循歷史脈絡,原原本本講清楚“兩個結合”的理論起點、歷史邏輯和時代發展。
(一)講清楚“兩個結合”的理論起點: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4]“兩個結合”之所以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也在于馬克思主義行,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就是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是因為它是科學真理。總體而言,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性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結合起來,闡明了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并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發現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規律、發展趨勢,論證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指明了人類社會終將進入共產主義的發展走向。馬克思主義在創立、發展、傳播、運用等過程中,其所具有的實踐性、人民性、發展性等理論特質也不斷地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是因為它是科學的行動指南。近代以來,中國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當古老的中華農業文明與先進的西方工業文明展開直接較量,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機之時,“長夜難明赤縣天”,無數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國家、振興中華,不屈不撓地求索。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這些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的不斷嘗試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方案,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創造性地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進行“一化三改”,實行改革開放,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
(二)講清楚“兩個結合”的歷史邏輯: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兩個結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有機融合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具體實際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大部分。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就是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過程中是如何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講清楚“一個結合”與“兩個結合”命題之間的聯系。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擔負著進行政治變革和文化變革的雙重使命。具體表現為: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幫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另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由于馬克思主義最初來到中國是作為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其作用在于拯救國家和民眾于水深火熱之中。因此,在早期結合的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先政治、后文化、重政治、輕文化的特征。
中國共產黨的幼年時期,曾走馬燈似地更換領袖,走過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犯過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推行的“左”傾路線,給革命事業帶來嚴重影響。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會議,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1938年毛澤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整風運動使黨內領導干部進一步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關系認識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近代以來,既有尊孔復古的文化保守主義論調,也有全盤西化論。中國共產黨對“第二個結合”有著基礎性的認識。李大釗認為對待馬克思主義要把“理想盡量應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5]中華文化便是中國“實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毛澤東同志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進一步結合,“使中國共產黨更加民族化”。[6]鄧小平同志認為“懂得些中國歷史”中國發展才有精神動力,例如他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描繪為“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黨的創新理論的“根”。
可見,“第一個結合”命題本身就包含著對馬克思主義與民族話語、民族文化的思考,只是尚未明確要用馬克思主義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光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精神力量、文化生命。
(三)講清楚“兩個結合”的時代發展:“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個結合”是“第一個結合”的創新升華,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主動和自覺自信。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就是要講清楚“第二個結合”蘊含著的對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認識,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個結合”蘊含著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中國共產黨用百余年的實踐打破了山溝溝里出不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偏見,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新時代是更加需要思想引領、文化精神和歷史主動的時代,“第二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營養液”,讓馬克思主義具有更深厚的中華文明底蘊,彰顯更加閃耀的真理光芒。
“第二個結合”蘊含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認識。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其發展歷程可謂跌宕起伏。從飲譽天下到文明蒙塵再到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積極因子,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關于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實現了從“形式”“內容”到“價值”的遞進轉變。早期先進分子對待馬克思主義學說往往采用能夠被中國人所理解、具有中華文化歷史內涵的詞匯,去對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譜系。之后,中國共產黨人逐漸認識到兩者在內容層面具有相通性,例如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知行關系”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又如中國儒家學說倡導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廣大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民族精神理念和民族文化心理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不謀而合,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二個結合”蘊含著對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認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的偉大夢想,中國式現代化為其賦予現實力量,這一現實力量又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不同國家的國情和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文化傳統注定了走向現代化的步調和方式不會是全球統一標準。中國式現代化在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的以民為本、大同社會、富而后教、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等思想精髓基礎上,立足當代、背靠傳統、面向世界,開創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的新發展就是要講清楚內在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明確文化由誰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鞏固文化主體性。
三、怎么講: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的策略原則
高校思政課要堅持問題導向,各有側重、協同推進;要堅持方法創新,因課施策、多措并舉;要堅持理論落地,抽絲剝繭、深入淺出,用心、用情、用力講清楚“兩個結合”。
(一)堅持問題導向,高校思政課要各有側重、協同推進講清楚“兩個結合”
高校思政課講清楚“兩個結合”要各有側重、協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要講清楚“兩個結合”的理論基礎,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結合”具有必然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要講清楚“兩個結合”的理論成果,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結合”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要講清楚“兩個結合”的歷史脈絡,引導學生理解“兩個結合”是必由之路。“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講清楚“兩個結合”的價值邏輯和文化底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勢與政策”課程要結合國內國際形勢講清楚中國特色的關鍵在于“兩個結合”,引導學生胸懷“兩個大局”、爭做時代新人。
(二)堅持方法創新,高校思政課要因課施策、多措并舉講清楚“兩個結合”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師與學生聯系的橋梁。思政課教師要綜合運用翻轉課堂、實踐教學、情景假設、案例分析、自主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講清楚“兩個結合”。例如,教師可以構建情境模型和“問題鏈條”,圍繞相關的事件背景、歷史場景、經典對話等內容,開展情景模擬,假設沒有進行“兩個結合”,探討可能會發生的情況,通過梳理歷史,引導學生認識到理論取得向前突破的階段也是歷史實踐順利向前推進的階段,使學生理解掌握“兩個結合”為何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實現、有何意義等問題,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堅持理論落地,高校思政課要抽絲剝繭、深入淺出講清楚“兩個結合”
只有將理論與生動的現實、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才能“聚人氣”“接地氣”。一方面,要用貼近生活的話語讓理論“活”起來。例如,用“兩不愁三保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冒熱氣”的話語將抽象的理論與現實的生活聯系起來,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另一方面,要選準理論與實踐的契合點、歷史與現實的切入點,讓歷史“動”起來。比如,把“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同“新質生產力”結合起來,從“人工智能時代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培養新型人才”等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既學習原著原理又思考現實問題,使學生對“兩個結合”的知識學習實現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螺旋上升,讓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入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
[2]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4]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
[5] 李大釗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6] 毛澤東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
(薦稿人:商愛玲,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