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王婷(1989—),女,碩士,新疆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講師,新疆智能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成員,研究方向為電網優化調度運行;劉淵(1988—),男,碩士,國網昌吉供電公司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輸電線路運行與維護。
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事業的核心目標,如何在工科專業課程中發揮專業知識的育人底色和課程思政的育人優勢,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文章提出通過構建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基于典型教學環節的課程思政融入策略、建立融合課程思政的多元課程評價體系,實現專業課程的知識傳遞、能力培養與思政課的思想教育、精神塑造有機融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環節;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5-0108-04
“高電壓技術”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具備理論性強、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然而,由于該課程自身專業性強,一直以來與思政課程存在壁壘。目前思政教育在“高電壓技術”課程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
首先,思政元素與“高電壓技術”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有待加深。“高電壓技術”課程研究的是高電壓、強電場下的各種電氣物理問題,涉及物理、電路、高數、工程電磁場等多學科的內容,知識面廣且邏輯性強,課程內容環環相扣、自成體系。在“高電壓技術”教學實施過程中,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存在強行性、隨機性、單一性等問題。例如,有些思政元素未結合“高電壓技術”課程內容進行梳理、轉換,呈現思政元素與“高電壓技術”專業知識壁壘分明、互不相融的現象,導致“高電壓技術”課程與思政元素契合度不高;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不明確,有些思政元素未經設計隨機融入“高電壓技術”課程,課程思政內容重復率高,無法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果。同時,課程思政教學主要依靠教師授課傳遞,教學手段單一,減弱了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吸引力,無法達到思政教育與“高電壓技術”課程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效果。
其次,“高電壓技術”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教學評價方式、評價指標、評價主體單一。傳統的“高電壓技術”課程考核方式為“期末一考定成績”的學業評價方式,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缺少對學生理想信念、品德修養等思想政治素養的考核與評價,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師評價學生的評價方式,缺乏學生的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小組互評等多樣性考核,不能綜合反映“高電壓技術”課程專業教育、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變化,傳統的“高電壓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人才培養的需要,需要更深入地推進“高電壓技術”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因此,本研究基于“高電壓技術”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思政目標,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構建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緒論、專業知識點講授以及小組討論三個典型教學環節,利用多種課程思政方法融入課程思政,并建立了融合課程思政的多元課程評價體系,將“高電壓技術”課程的專業知識傳遞、學習能力培養與思政課的思想教育、精神塑造有機融合,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新模式。
一、課程思政建設下“高電壓技術”課程教學目標
“高電壓技術”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研究的是氣體、液體、固體電介質在直流電壓、交流電壓等不同電壓下的絕緣特性、電氣強度、高電壓試驗、雷電過電壓、內部過電壓的防護和絕緣配合問題。其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三個方面。
知識目標:一是了解“高電壓技術”在電氣工程學科的地位和作用,熟悉湯遜理論、流注理論等氣體放電的基本理論、電場形式及其與擊穿特性的關系、液體和固體電介質的絕緣特性,并能夠分析實際工程中的電氣設備絕緣在高電壓作用下的性能;二是掌握絕緣的預防性試驗、高電壓試驗、電氣絕緣在線檢測中用到的測量原理及儀器的使用方法,并能根據實際生產運行情況選擇合理的電氣絕緣與高電壓試驗方案;三是了解雷電放電過程及避雷針、避雷器、避雷線等雷電保護設備,掌握輸電線路的防雷措施,了解發電廠、變電站的防雷保護;四是熟悉操作過電壓和暫時過電壓的形成及防護,掌握操作過電壓、工頻過電壓、諧振過電壓的產生原理、影響因素及改進措施。
能力目標:一是能正確選擇防護各類型過電壓的方法和措施,并能根據系統設備、運行情況,選擇合理的避雷裝置,設計合理的保護類型,為今后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專業基礎;二是圍繞課堂教學內容,自主閱讀參考書籍、資料并整理知識要點,提升自我擴充知識領域的能力。
思政目標:一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二是領悟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是培養自學能力、科研素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四是增強安全意識、努力拼搏精神;五是深化辯證思維方式,喚醒責任感;六是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二、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以“高電壓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為準則,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結合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充分挖掘“高電壓技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設計課程思政案例,發揮好課程的育人功能,切實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有機結合。
在教學內容上,以整合性思維系統設計課程的階段目標和最終目標,重建課程知識模塊體系,解決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融入的強行性、隨機性、單一性等問題,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整體性、一體化實施。[1]通過整合線上課程資源,拓展知識體系,融合思政案例,構建從簡單思維到高級思維的教學路線,體現“高階性”。在把握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和知識脈絡的基礎上,對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只需了解的內容,學生可通過超星、雨課堂、中國大學慕課等提供的視頻自學。同時,結合課程思政需求,充分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程思政素材,通過分類、篩選、編輯后,從愛國情懷、工匠精神、創新思維、職責與使命、溝通與協作等方面出發,形成不同的版塊內容,充實課程思政資源庫。
在教學形式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或工具的豐富多樣性實施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課程教學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式,將課程的學習過程劃分為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鞏固三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中“教、學、評”的輔助功能,加深課程思政及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2]加強過程考核,實現從“初級認知—課堂進階—高級鞏固”的教學目標,拓展了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通過教學總結、教學反思進一步持續改進,為開展下一輪教學活動做準備,形成一個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閉環。
三、基于典型教學環節的課程思政融入策略的設計
考慮到“高電壓技術”課程有著比較成熟的內容體系與知識結構,在不同章節內容中蘊含著不同內容、不同深度的思政元素,按照課程學習過程,將課程分解為緒論、專業知識講授以及小組討論三個環節,利用多種課程思政方法融入課程思政,實現“高電壓技術”知識傳遞、能力提升與精神塑造的三者統一。
緒論教學環節以“高電壓技術”的發展、典型現象及發展前景為主,相比其他教學環節專業知識講授環節思政元素更為豐富,更易于挖掘、融入思政元素。[3]在緒論環節,通過對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史的介紹,了解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理解和領會我國輸電、變電、配電技術由追隨到引領的過程,激發學生對電力事業的熱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民族自豪感。通過觀看電壓等級最高、線路最長、輸送容量最大的“吉—泉”直流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項目視頻,領悟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喚醒學生投身我國電力事業的責任感。
專業知識講授環節是“高電壓技術”課程的主體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為主,[4]課程思政融入策略如表1所示。講授“電介質的電氣強度”時,根據電暈放電的物理過程,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結合電暈放電的不良效應,培養學生的環保觀念;對電暈放電產生的影響分析,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使學生能全面分析利弊,既能認識到通過利用電暈放電現象提高擊穿電壓的優點,也能正確看待電暈放電引起的功率損耗和信號干擾等危害。講授“過電壓防護與絕緣配合”章節內容時,通過學習雷電過電壓、內部過電壓的形成原理及避雷設備的保護范圍計算等內容,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增強安全意識并在學習中能培養考慮社會、環境和安全等因素的能力,通過分析過電壓與絕緣這一對矛盾,使學生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各章節知識點的獨特性,映射出不同的人生道理,在準確地傳遞專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深思做人之本,既能增長知識見識,又能加強品德修養,從而增強綜合素養。
小組討論環節圍繞“高電壓技術”在電力設備維護、檢修,變電站維護與管理,特高壓輸電技術,交直流輸電技術中等領域應用的進行討論。通過小組協作式研討,由學生主動學習高電壓技術前沿、熱點問題,[5]并針對工程實際中高電壓技術的應用狀況進行討論匯報。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一方面可以豐富高電壓技術相關知識,并對課程知識的應用和前沿知識有進一步了解,另一方面通過研討式教學可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鍛煉學生團隊協作、溝通能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鞏固思政教育成果。
四、融合課程思政的多元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
為檢驗“高電壓技術”課程實施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是否有效達成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目的,建立了多元課程評價體系,圍繞課程培養目標,融入課程思政考核指標,采用生生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6]構建線上和線下的“多維度、全過程、雙主線”的多元課程評價體系,如表2所示。考核點涵蓋:專業知識的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和課程思政的過程性評價。專業知識的過程性評價將教學過程作為評價立足點,建立相應評價指標點,如簽到、課堂小測、課堂互動、作業、單元測試、小組討論等。專業知識的總結性評價主要通過理論考試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全面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課程思政的過程性評價圍繞教學各環節,立足六大思政目標,采用教師評價、生生互評的全方位評價方式,體現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五、結論
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本研究基于“高電壓技術”課程特點和課程思政的現狀,在梳理課程思政模式下“高電壓技術”的教學目標基礎上,提出從構建融合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基于典型教學環節的課程思政融入策略、建立融合課程思政的多元課程評價體系三個層面實施思政課程,使得顯性的思政課程內容得到隱性的貫徹,實現傳授知識及價值引領雙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志國,金萍女,鮑婷婷,等. 職業院校“雙融雙驅”課程思政育人路徑探索——基于新時代工匠培育視角[J]. 職教論壇,2022(06):114-121.
[2] 孫秋野,黃雨佳,高嘉文. 工科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方案:以《電力系統分析》課程為例[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21,41(02):475-486.
[3] 屈丹,姜丕杰. 《供配電技術》課程建設與思政建設方案[J]. 科教導刊:電子版,2021(25):125-127.
[4] 李亞萍,岑紅蕾,張曉海,等. 電氣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探究——以“電氣工程導論”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1(34):135-138.
[5] 董德智,朱云國. 電氣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與實施策略[J]. 常州工學院學報,2022,35(04):85-89.
[6] 龐凱歌,牛哲薈,董燕飛,等. 高電壓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J]. 中州建設,2022(05):74-76.
(薦稿人:石砦,新疆農業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