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韻琪
摘 要:以革命文化為主題的作品,作為語文教材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科書里扮演著關鍵角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教科書,構建情境,探索將語文技能訓練與革命精神傳承有機結合的各種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和情感體驗,在提升小學生語文修養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愛國之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紅色文化題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3-0033-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總體目標明確提到,“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可見革命文化主題作品是語文課程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在統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朱德的扁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狼牙山五壯士》等近40篇課文,從多角度講好黨的歷史,講好英雄的故事,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作用。
(一)部分教師缺乏教學創新
目前,部分教師在開展紅色主題作品教學時缺乏創新思維和技巧,僅依賴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沿用固有思維模式來理解課文,導致部分學生對這類作品缺乏興趣、理解不深刻,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知識情感化與情感知識化的良性循環。
(二)時代隔膜導致認知不足
由于紅色文化作品通常反映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和英雄事跡,其時代背景比較特殊,也在某種程度上脫離學生當前實際生活,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而言,紅色文化作品存在的時代隔閡,導致部分學生在閱讀理解上存在一些障礙,較難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難以實現對這類作品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一)講解背景知識,助力學生理解
部分學生對革命歷史的理解相對匱乏,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時期距離當今學生的生活時代較為久遠,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學生因年紀小且閱讀經驗不足,缺乏相關的歷史知識儲備,因此在理解課文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需要主動搜集、整理和課文主題相關的背景信息,幫助學生理解領悟故事的背景和主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英雄雨來(節選)》這一課時,許多學生不明白夜校是什么,不明白雨來選擇夜校的原因,不明白為什么家里會設置保安通道以及為什么雨來要冒死保護李大叔安全……課文中的歷史問題都增加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這時教師應該主動告訴學生當時的背景,通過對相關歷史背景和事件的講述和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并深入理解雨來在那個時期的困苦,深入理解課文中雨來聰明、果敢地應對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
(二)緊扣主題內涵,注重言意兼得
語言文字的學習以及革命情懷的培育,是緊密相連的。教科書根據各個年齡段、各個單元以及各個學生的理解模式和水平,在清晰闡述語文要素的同時,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訓練難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緊緊圍繞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素,重視整體布局和細節把握,開展訓練。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教學中要注重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英雄人物故事背后的精神內涵,崇尚英雄、傳承家國情懷,喚醒愛國之情。比如,在《開國大典》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度閱讀理解,用文字描繪出典禮的全貌,并將重點放在閱兵儀式上。同時,老師也應引導學生去探索并理解以小見大的手法,幫助他們掌握點、線、面相互融合的寫作技巧。
(三)前后呼應,深挖教學資源
在當前的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紅色文化主題文章在課文篇目占比中呈上升趨勢。比如低年級有單篇教學,到了中高年級則有專門的紅色文化主題單元,這樣的內容設置體現了紅色文化主題教學的前后呼應,進一步增強了紅色文化作品的內在有機聯系。
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上冊《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復習之前所學習的《七律·長征》,回想紅軍長征途中的困苦和危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故事背景、環境和細節的描繪,引導學生感受角色形象,理解老班長對革命忠誠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此外,教師還可通過進一步研究《草地夜行》《豐碑》等其他長征故事,借助相關的閱讀材料,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有更深刻的了解,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感體驗。如此一來,老班長的革命形象將變得更為鮮明、更具感染力。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后習題、閱讀鏈接進行補充教學。例如,《梅蘭芳蓄須》課后的閱讀鏈接《難忘的一課》,講述的是抗日戰爭后臺灣課堂的語文教學的故事。教師在教授這類文章時,可以讓學生們提前搜集相關資料,熟悉故事的歷史文化背景、“閱讀鏈接”和“語文園地”等,然后將它們聯系起來。以每一個單元為基礎,引導學生從一篇文章擴展至一類文章,從理解一個角色到一群角色,使學生的理解與思考能夠更加深入。前后呼應,深挖教學資源,能讓學生在學習革命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將愛國情懷深植內心。
4.聯系實際,煥發新時代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見學習紅色文化作品是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應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斷長志氣、硬骨氣、蓄底氣,融于心、踐于行。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研究教材,與時俱進地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芒。
例如,在教授二年級下冊的《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時候,教師可基于文本“雷鋒叔叔在哪里做了哪些好事”,聯系現實生活提問:“雷鋒叔叔還會再次出現嗎?我們周圍有沒有這樣的‘小雷鋒呢?”進一步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小雷鋒”,開展點贊身邊的“小雷鋒”活動,發放點贊卡給學生,請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記錄并贊揚身邊的“小雷鋒”。學生通過用雙眼發現“小雷鋒”,用心感悟“雷鋒精神”,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閃閃發光。課余時間,教師可讓學生仿寫詩歌,尋找社會上的“活雷鋒”,讓學生明白哪里需要愛心,哪里就有雷鋒精神。
又比如,在教授《為人民服務》這一課時,學生通過了解張思德的偉大事跡,明白他是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他的價值取向與殘酷、暴力、剝削壓迫群眾的價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這時學生才能真切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內涵。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尋找身邊的“為人民服務”的例子。學生在交流討論之后,發現身邊的英雄榜樣,并通過逐步遷移,培養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5.綜合學習,深化價值認同
新課標倡導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增強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并全面規劃綜合性課程以及跨領域的主題學習。教師需要通過整合閱讀材料來促進學生全面學習,并注重將知識的掌握和價值觀的培養聯系起來,以提升教學層次。
例如,在教授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聯系之前學習過的《難忘的潑水節》,讓學生了解周恩來是一位受人民愛戴的總理,同時,結合這篇課文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可了解周恩來少年時期就立志振興中華的原因,并對周總理的遠大抱負和寬廣胸懷產生敬佩之情。課余時間,教師可給學生播放電影《少年周恩來》,組織學生參觀周恩來故居、紀念館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拓展一些綜合學習活動,例如舉辦“我們為什么而讀書”班級寫作比賽、創編班級小報等等,以此激勵學生立下遠大志向,努力成為有抱負、有擔當的好少年。
又比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以“理想與信念”為主題,內容包括古詩《馬詩》《石灰吟》《竹石》、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毛主席在花山》以及《十里長街送總理》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設置有層次、有結構的整合性作業任務,如查閱歷史背景資料、寫英雄人物傳記、綜合閱讀材料中的文本、拍攝人物短片等。將同類課文整合到主題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大單元綜合性活動學習,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內涵,增強對革命文化的認同感。
6.開展實踐,強化價值認同
語文學習注重實用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實踐。首先,老師可以創設小型議題并指導學生進行互動。比如,在講授《七律·長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舉行一場分享會,引導學生結合當前的時代特征,主動探究長征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策劃開展各種角色表演活動。再比如,當學生們掌握了《軍神》一課的相關基礎知識后,教師可引導他們去搜集補充額外的資料,詳細了解劉伯承所經歷的中國革命戰爭過程,并以此為文本創作劇本或者角色卡,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在這些教學環節里,老師并未采取“灌輸式”的方法來教導學生,而是充分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他們通過學習實踐加深對中國革命戰爭歷史的了解,從而實現紅色文化作品的育人價值。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革命傳統教育應注重對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的頂層設計,教師可通過背景知識講解、主題前后呼應、聯系實際、開展實踐等方法,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革命傳統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認同,讓革命傳統教育為學生提供強大的精神滋養,讓紅色文化作品的育人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責任編輯:謝蓓)
[1]劉軍.淺談統編小學教材中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1(10):57-58.
[2]臧松剛.用語文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基因[J].教學與管理,202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