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帥 陳鵑
摘要:科技成果轉化就是把科技研究成果變為實際應用并創造經濟效益,科技成果轉化對推動創新和促進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但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進程中也面臨技術轉移、市場推廣、資金扶持等諸多挑戰與困境。針對上述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以核心驅動力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本文針對這一模式展開分析與研究,期望能夠給有關研究人員帶來一些參考性建議,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核心驅動力;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系統有其內在的秩序,而這一秩序的形成則是基于對其自身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理性選擇的組織化過程。”科技成果轉化應當客觀、科學地反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綜合情況,通過科研載體、科技平臺等科技創新系統的有效運行,將科研成果進行開發、應用,切實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核心驅動力概述
(一)內涵
所謂核心驅動力,就是驅動某一事物發展變化的最主要的要素或動力。就科技成果轉化而言,核心驅動力就是促進科技成果由研究階段向實際應用轉化的關鍵因素。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驅動力可分為技術驅動力與市場驅動力,技術驅動力即科技成果自身技術優勢與創新特點,主要表現為技術先進性和科研團隊研發能力。市場驅動力指市場需求與商業模式之間的支撐,主要表現為市場規模、競爭狀況和市場預期。核心驅動力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科技成果是否能順利轉化到實際應用中去。核心驅動力具有能為科技轉化提供方向與支撐,能將科技成果較好地轉化到實際應用中等優點,同時核心驅動力也能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經費支持。技術驅動力與市場驅動力相互影響,必須在兩者間尋求平衡點,核心驅動力需不斷調整與完善才能滿足科技成果轉化變化與發展的需求。[1]
(二)作用
核心驅動力是通過對科技成果轉化各環節產生影響而發揮功能。在技術轉移環節中,技術驅動力能提供技術支持與技術咨詢,實現科技成果向產業界的成功轉移。市場推廣環節中,市場驅動力能夠提供市場信息與市場需求,引導科技成果推廣與銷售,資金支持環節核心驅動力能夠引導資金投向,為科技成果轉化與商業化提供支撐。[2]
二、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階段
(一)起步階段
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明確提出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1982年黨的十二大首次將發展科學技術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凝練出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處于起步階段的企業面臨市場推廣困境,科技成果的市場推廣與銷售有一定困難。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科技成果的認同度和接受程度相對較低,需要開展一系列的市場教育與宣傳工作,以提高市場對科技成果的認知與接受度。通過傳播科技成果的特點、優勢和應用領域,可以增加公眾對科技成果的了解與信任。與此同時,科技成果的商業模式與商業化計劃尚不完善。缺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定位與市場戰略,導致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面臨困難。因此,需要加強對市場需求的研究,以確保科技成果能夠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同時,制訂合理的商業計劃,注重產品定位和市場營銷策略的制定,有助于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成功。除此之外,起步階段的科技成果轉化常常面臨資金支持問題。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更高的資金投入,但由于資金短缺和科技成果投入不足,導致轉化困難。因此,需要尋找更多的資金來源,如政府資助、投資機構的支持等,以保證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順利進行。此外,也需要加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如提供優惠政策、風險分擔等方式,以吸引他們對科技成果的投資。[3]
(二)鼓勵發展階段
以 “科教興國”成為國家戰略方針為標志,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科技成果轉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93年,《科學技術進步法》頒布,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開展科技研發;1999年,《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頒布,明確規定成果轉讓、許可或自主實施時可以提取或獎勵的形式和比例。在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轉化問題開始受到關注。各企業紛紛成立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與商業化開發力度,科研人員轉化意識與轉化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數量與質量逐步提高。這一階段,我國企業科研團隊科技成果的研發技術和創新能力較強,但缺乏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運用的經驗和渠道,技術轉移需要和企業或產業界展開合作,但雙方合作機制和模式尚未形成成熟體系。[4]
(三)系統發展階段
2006年,國家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發布實施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重大戰略任務。2013年,黨的十八大正式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寫入大會報告。科技成果轉化已步入成熟階段,高校與企業、市場之間合作愈加密切,科技成果轉化及商業化開發已成為企業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科技成果轉化機構與科技園區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平臺。政府不斷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扶持力度,并給予更大政策與經費扶持,科技成果轉化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在穩步提升,對我國經濟發展以及創新驅動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5]
三、基于核心驅動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一)創新驅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創新驅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是前驅的模式,是把科技創意變成創新技術再轉化為科技產品和商品的過程,這一模式強調以推進科技創新與知識轉移為手段,強化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聯系,促進科技成果由實驗室向市場轉化,使其產業化、商業化、社會化應用 (詳見圖1)。創新驅動模式是典型的從0到1再到10的模式,該模式把科技成果轉化置于更大的循環中來考察與驗證,揭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成功因素。創新驅動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重視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之間的協作交流,突出市場導向及產業需求,主張保護知識產權,主張政策支持及資金投入等,其目的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速度與效益,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創新驅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和平臺,加強科研人員的轉化能力培養,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可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創新驅動發展。[6]
(二)需求拉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需求拉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是后驅的模式,是把企業的產品需求轉變為創新技術再轉化為科技產品和商品的過程 (詳見圖2)。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主線,通過積極探索與發掘市場需求來指導科技研發與創新,從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7]這一模型強調主動發現與分析市場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動力進行科技研究與開發,推動科技成果更適應市場需要,在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下,科研機構及相關企業同市場主體緊密合作,以市場調研、需求分析及技術對接為主要方式,探討市場需求,向科研人員反饋信息,引導科技研發的方向與重點。[8]與此同時,這種模式也強調科技成果市場化、商業化,使其成為有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最大化、社會價值最大化的商品或勞務。需求拉動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注重市場導向與用戶參與相結合,提倡需求驅動創新,從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果與市場適應性。
需求拉動模式更多的是解決從1到10再到100的問題,其滿足的一般是個性化的需求,目的是解決較為確定性的企業技術問題,主導方一般是企業家。需求拉動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重要環節主要有:市場調研與需求分析環節、市場導向下研發與創新環節、產學研協作環節、市場反饋與用戶參與環節等。相關企業需要通過市場調研與需求分析來了解市場需求、競爭態勢與發展趨勢,并通過研究與分析明確科技成果轉化方向與重點,把市場需求融入到技術研發與創新的規劃與決策過程中,調整科研方向、優化研發計劃。這之后再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把科技成果轉化成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商品或勞務,促進科技成果由實驗室進入市場。在廣告的幫助下,通過宣傳、推介的方式向潛在用戶傳播科技成果,增加市場的知名度與認可度。通過市場反饋和用戶參與,不斷改進技術研發和創新,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
四、基于核心驅動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構建策略
(一)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提高技術驅動力的水平和競爭力
企業可與地方政府、高校及產業園區搭建合作平臺,以推動科技成果轉移交流,構建科技成果轉化評估機制及激勵機制,激勵科研團隊積極參與技術轉移合作。推進產學研合作,強化科研機構與企業協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處于關鍵地位,需要有科技成果轉化意識與能力。要進一步強化科研人員轉化能力訓練,提供有關培訓及輔導,以協助其了解市場需求、掌握市場營銷及商業化開發等技能。還要使人才主動參與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學習、吸納國際先進技術、創新經驗,以國際合作為抓手,加大對外技術引進、技術輸出力度,增強技術研發創新國際競爭力。知識產權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提高科研人員和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只有知識產權得到了保護,科技成果轉化與運用才會得到切實推動。
(二)加強市場調研和市場推廣,提高市場驅動力的敏感度和有效性
科技成果轉化需開展市場調研與市場分析,正確掌握市場需求與競爭情況,制訂科技成果市場推廣方案,包括產品定位、品牌推廣以及銷售渠道,增強市場競爭力以及市場占有率。把市場需求視為推動科技研發與創新的主要動力,并把市場需求融入技術研發與創新規劃決策過程。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研究開發與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增強市場驅動力敏感度與有效性。企業還應建立市場推廣機制及渠道,及時把技術研發及創新成果推向市場,并與行業協會及高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聯合推廣應用技術成果,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及其他渠道加強市場宣傳與推介。注重市場反饋與用戶參與相結合,隨時掌握市場反饋與用戶需求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市場反饋與用戶的參與不斷地改進技術研發與創新,增強產品或者服務在市場中的適應性與競爭力。
(三)加強資金支持,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企業可與政府、投資機構及高校合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尋求資金扶持,并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及股權激勵機制,以吸引更多資金投向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企業可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聯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研發與推廣工作,并由企業提供經費和場地、裝備和其他資源為支撐,與科研機構共擔科技成果轉化風險。[9]高校可在銀行信貸、科技貸款和科技保險的幫助下探索多元化融資渠道,以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更多的選擇和融資支持,鼓勵科研機構、企業主動申請境內外科技項目資助、科技創新基金,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科技成果轉化、引進社會投資者投資股權或者合作開發,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建設并給予資金保障。政府對創新驅動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出臺相應支持政策并給予資金與資源支持。
五、結束語
以核心驅動力為主線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提供了科技成果轉化新思路與新途徑,以技術驅動力與市場驅動力互動來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與商業化。但這一模式還需進一步健全與完善,使之與科技轉化中的變化與發展相適應。在實踐中,相關企業應強化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提升技術驅動力水平與競爭力;強化市場調研與市場推廣,增強市場驅動力敏感性與有效性;并且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為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足夠資金保障。
參考文獻:
[1] 桂麗妍.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0,33(7):72-74.
[2] 劉赟青,王靖軒.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初探: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為例[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 2023(04):40-43.
[3] 李燁.區塊鏈技術驅動下科技成果轉化分析[J].科技資訊, 2023,21(12):49-52.
[4] 孫廣坤.市場模型視角下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研究[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8,20(4):46-51.
[5] 雒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模式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2):142-143.
[6] 林青寧,毛世平.協同創新模式與涉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研發稟賦結構的雙門檻效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 36(3):26-32.
[7] 程新華.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模式與影響因素研究[J].科學與財富,2020(16):92.
[8] 楊忠泰.實現 “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向 “技術創新模式”戰略轉變的路徑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5-10,54.
[9] 付學博,胡鈺,肖雪.國有科技型企業混改探索新模式:技術轉移型PPP模式[J].現代國企研究,2020(4):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