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張淵
摘 要:新媒體時代下的社會面臨著互聯網全方位滲透的現象,這導致動畫的藝術創作與產業運營、非遺的保護與傳播都對數字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強。動畫作為綜合性藝術,能夠憑借其視聽語言所具備的直觀感染力和故事情節所表現出來的親和力,將非遺抽象的思想精神凝聚成眾多符號,最終集合成具象化的形象呈現在作品之中,將非遺的深刻文化內涵以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給觀眾。動畫龐大、逐漸成熟的產業鏈具備開發衍生品的條件和優勢,能幫助非遺整合社會資源并提升經濟效益。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動畫產業;非遺
注:本文系2023年大連市社科聯重點課題“‘健康大連建設中的藝術療愈研究”(2023dlskzd371)研究成果。
新媒體時代下,科技的飛速發展使信息革命快速推進,網絡技術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各種通信設備連接成一個信息互動的傳播網絡,在大眾通過數字技術和網絡渠道實現互聯互通的時代背景下,當下的藝術創作也展現出形象化和娛樂化的一面,即展現出以形象取代語言的視覺化圖像性特征和去中心化的碎片性特征,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創作與傳播中心。動畫是當下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將藝術和科技統一,并與其他藝術形式緊密結合,滿足了觀眾在視聽和心理等多方面的綜合性需求,并成為當下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動畫并不局限在藝術領域,其應用范疇早已隨著其強大的產業鏈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而非遺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累積的寶貴精神財富,有與動畫相結合的群眾基礎和應用領域。本文通過分析動畫對非遺保護傳承方面的作用來發現和解決當下非遺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一、動畫與非遺結合的時代契合性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離不開非遺的守正創新和創意轉化。動畫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動畫與非遺相結合,既是對非遺的守正創新和創意轉化,又為非遺的發揚光大帶來了更多可行性。
(一)非遺發展的時代困境
我國豐富的非遺源自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非遺在我國分布廣泛、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特色鮮明,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獨特魅力。
新媒體時代下,我國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也面臨諸多困境。首先,從非遺的保護角度來看,非遺在其思想內涵上的實物載體不夠充分,更多是以精神、觀念、語言或技藝的形式存在,其本身含義晦澀難懂且技法需要傳承人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才能習成,難以像文物一樣進行直接保護和傳承。再加上非遺正面臨著網絡媒體和流行文化的沖擊,在快節奏發展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充分了解與感受非遺文化所蘊含的真正價值,進而導致其缺乏大眾關注度。其次,從非遺的傳承角度來看,言傳身教的方式難以適應信息化網絡社會的發展,其內容遠離日常生活,并且其技法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實用性不強。同時,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上還面臨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其背后既有傳承人本身的原因——傳承人為非遺傳承設置了諸多限制,又有傳承人面臨生存壓力的問題——非遺產品生產和制作成本高,但經濟效益過低。
(二)動畫發展的時代價值
新媒體時代下的動畫已跳出藝術領域的局限,開始向更加廣闊的領域延伸。需要注意的是,動畫與動畫片的含義不是等同關系,動畫所包含的廣度超越了動畫片。動畫發展至今已經逐漸形成了由美學、技術、產業等所共同組成的復雜知識體系,在視覺藝術與大眾媒介領域,一場動畫轉向正在發生。這種轉向不僅體現在先進的技術對藝術創作手段的變革,還體現在動畫對社會生產實踐的廣泛滲透,例如娛樂產業、社交媒體、醫療和遠程教育等領域對數字技術的依賴,以及動畫產業鏈對社會資源的整合。目前,動畫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表明新媒體時代下的動畫已超越傳統動畫片的欣賞性和娛樂性,正向著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功能性邁進。
新媒體時代下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動畫的優勢被放大,創作者在動畫中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展現出來,并使觀眾憑借自身知識儲備和過往經歷產生聯想。動畫的假定性特征使動畫的表現自由度很高,有利于將抽象的思想進行形象化表現和視覺化描述。例如,VR動畫以其真實感的3D效果令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和沉浸感,AR動畫使虛擬的對象在現實世界的場景中更加逼真,在提升觀眾與現實世界交互性的同時,將動畫本身的故事性邊界打破。VR動畫和AR動畫利用數字技術令觀眾在虛擬中感受真實,其“在其中觀其變”的審美體驗拉近了觀眾和動畫之間審視的距離,并增加了觀眾在感情上的投入。
(三)動畫和非遺相結合的必要性
新媒體時代下的動畫在呈現形式上進行了革新,更有利于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非遺晦澀難懂的內涵準確傳遞給觀眾。這表明當下的動畫不僅能夠將非遺的思想內涵進行視覺化呈現和符號化表達,而且能夠系統地囊括創作者、觀眾、作品、媒體情境和非遺的社會文化背景等多種因素。與此同時,動畫產業能夠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形成拉動效應,即通過系列產品的營銷模式實現非遺對社會資源的整合。非遺也能為動畫藝術創作和動畫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資源支撐,注入鮮明的民族個性,并能夠從造型風格和情結敘事角度使動畫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走出同質化困境。此外,非遺豐富的人文內涵還能提升動畫衍生品設計的審美附加值,進而增強動畫藝術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新媒體時代下,動畫的魅力來自觀眾的體驗,并通過非遺活態呈現的方式來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讓想象“美夢成真”。因此,通過動畫的方式傳播非遺,不僅可以突破現實客觀的物理時空限制,為人們提供獨特的視聽體驗,以及將中國文化的世界觀進行形象化闡釋,而且能使非遺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二、動畫藝術對非遺保護的助力作用
新媒體時代下,數字技術融合了虛擬與現實,并呈現出一個與現實平行且高度關聯的網絡空間,動畫也呈現出觀眾全年齡化、領域突破性、形式多樣化等特征。動畫能夠展現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晦澀的語言和文字以生動的視覺方式呈現出來,既是對人們內在精神世界的外化,又是將非遺獨特氣韻和內涵進行具象化,進而打破觀眾與非遺之間的隔閡。
(一)動畫藝術作品是非遺的呈現載體
新媒體時代下,數字技術的介入不僅能夠簡化制作流程和節約成本,還能為觀眾帶來更加高清、逼真和炫目的視聽效果和多感官沉浸式體驗。這為元宇宙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令人們得以充分想象未來虛擬與現實空間融合共生的社會圖景。同時,元宇宙和區塊鏈的興起不僅能夠使國內數字藏品持續升溫,還能夠為非遺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博數字藏品是將博物歷史、文化價值與科技賦能相互融合后對館藏資源虛擬化和數字化的進階呈現。在博物館行業向數字化轉型之際,數字藏品承載著將非遺符號化呈現的作用。其中的角色設計將不同觀眾心中模糊的形象碎片進行重新編碼,使設計創造的形象凸顯其差異化和文化認知基因。數字藏品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類生活足跡、社會背景、經典事件,以及由此體現的人類深層文明范式和價值理念。
動畫代表了藝術家對創造的想象,可利用元宇宙中的動畫元素創造與現實高度相關的虛擬世界,使非遺借此機會打造展現自身獨特內涵的虛擬世界。元宇宙中的動畫場景設計渲染了非遺的獨特意境并傳承著非遺的美學思想,并通過虛擬世界場景中不同非遺文化元素的組合運用來呈現非遺背后的文化意境,例如建筑、戲曲、詩詞和國畫等,在消解觀眾心中與非遺之間的距離感的同時,更能增加觀眾對非遺的情感投入,進而使觀眾對非遺的理解突破華麗的表象并深入意識層面。
(二)動畫藝術表現是非遺的內涵展示
互聯網為非遺的弘揚提供了一個想象性的虛擬空間,動畫因技術進步而呈現出超真實的視覺體驗。這意味著當下的動畫在制作和傳播過程中突破影院動畫的時空限制,向更加廣闊的領域推進。
動畫創作和傳播促使非遺滲透于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創作和輸出由以往的單向傳遞變成如今的雙向反饋,突破了以往作品的欣賞性和娛樂性特征,使動畫作品增加了功能性特征。動畫還使觀眾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交互性得到提升,令虛擬對象在現實世界場景中更加逼真,令觀眾產生“在其中,觀其變”的審美體驗。在虛擬空間中,幾乎每一個圖形元素都能創造有形式和有意義的運動。在利用動畫展示非遺內涵時,也可以參考這種思路,加強非遺元素與觀眾的互動。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互聯互通使社交媒介迅速崛起,微動畫憑借適合快速傳播和促進情緒溝通的優勢逐步在社交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動態網頁和動態表情,其內容多為表達某種情緒,并會循環播放。簡單的動畫角色被放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從而使動畫創作的社會價值得到提升。非遺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視覺和聽覺符號,這些承載了抽象情感和價值取向的符號,最終集合在各種類型的動畫作品之中。
(三)動畫藝術受眾是非遺的欣賞觀眾
人們當下的生活充滿對動畫的實際應用,例如手機App按鈕的動態視覺反饋和商場LED屏幕上的滾動動畫,因此動畫又有了反思當下生活現狀和宣泄情緒的重要職能。觀眾往往不喜歡空洞的說教和僵硬的感情表白,而非遺因背后的文化內涵所具有的歷史性和嚴肅性,使其展示可能會帶有刻板嚴肅的說教意味,與當下年輕人對親切感的心理需求有所脫節。
動畫創作的過程是將意念物化的過程,觀眾欣賞的過程是由感官到內心的移情變化過程,新媒體時代下的動畫交互性增強,這意味著觀眾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動權,從過去的被動欣賞變成現在的主動積極參與。虛擬形式下的動畫更加重視觀眾的體驗感,作品的創作需要觀眾協助完成,觀眾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劇情走向,這樣一來,觀眾在得到積極的回饋之后也愿意以更大的熱情全身心投入接下來的動畫情節走向。
新媒體時代下,人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尋求信息,科技進步使普通觀眾的創作門檻得以降低,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創作和傳播屬于自己的個性化作品,即對非遺原本的內容進行解構和重組。例如,動態表情包以極度夸張的形態和動態變化來展示因果演變過程,它具有節奏快和信息量大的特點,并因其體積小而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觀眾可以通過對非遺文化的適度改編,以最戲劇化和最具表現力的形式在具體的聊天場景中將非遺的思想內涵展現出來,進而對聊天對象產生不同程度的感官刺激,實現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播。
三、動畫產業對非遺傳承的促進作用
非遺不僅僅包含工藝和體驗,還包含地緣、風俗和人文等內容,是一個廣泛的和系統的范疇。動畫產業鏈則是以創意為核心,以動畫和漫畫為表現形式,以電視、電影和網絡等傳播媒體為拉動效應,帶動一系列產品的“開發、生產、出版、演出、播出、銷售”的營銷過程,也是一個系統的范疇。
(一)動畫產業鏈增強非遺的時代延展性
有學者認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場創意傳播的“新非遺行動”,是一種基于文化認同的創意傳承和創新發展。針對我國非遺在發展上面臨的種種現實困境,僅僅對我國非遺進行維護和搶救是不夠的,還要認識非遺內在的、獨有的當代意義與轉化價值,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非遺當代傳播的戰略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動畫不僅僅是一種視覺欣賞,更是一條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產業鏈。以往國外的優秀動畫作品進入我國市場并獲得超高人氣的同時,與之相關的玩具也同步進入消費者視線。非遺可以借助動畫產業鏈來整合社會資源和動畫資源,并將自身置入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環境中進行發展。同時,要培養和壯大以文化使命感為前提的各領域人才隊伍,例如技藝傳承者、創意設計者、產品推廣者和文化研究者等,形成推動非遺良好發展的新優勢。
非遺的保護不只是“考古式”的挖掘,其傳承也不局限于“展品式”陳列。要將非遺背后的傳統技藝精髓和歷史積淀同當代青年創意和社會審美需求相結合,使非遺的本真性和現代文明的科技性相結合。動畫產業鏈可以促進非遺實現文化轉型,并提升其大眾影響力。這不僅可以使非遺由單一的靜態保存轉變為活態傳承,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制作虛擬空間,使觀眾更近一步地參與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二)動畫品牌效應推動非遺的傳播影響力
信息時代下的動畫發展和非遺傳承面臨商業性和藝術性相矛盾的局面,商業性體現在二者為了經濟效益,具有娛樂消費的一面;藝術性體現在二者有人的主體性和審美現代性的一面。商業性在一定程度上有使非遺趨于同質化的趨勢,藝術性又有使非遺趨于個性化的趨勢,因此當下的非遺發展面臨著如何平衡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問題。
非遺與動畫產業相結合能夠使二者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達到平衡,動畫使非物質文化題材具有了轉化為品牌的路徑。首先,動畫作品的造型是非遺符號的集中展示,造型設計的取材本土化使其中蘊含的非遺元素易于被消費者識別,而且在多元語境下堅守本土文化也有利于中國文化資源再利用。其次,非遺的情節感和動畫的時代性相結合使傳統文化在時代變遷中兼收并蓄,以文化認同感為基礎的作品使觀眾產生有別于美、日動畫作品的觀看體驗,最終贏得觀眾認同和消費者市場。最后,新媒體時代下動畫品牌的傳播模式由傳統的一對多傳播變成精準投放的點對點傳播,動態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同時微動畫和特效興起并被運用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以及網絡實時直播當中,此時非遺能夠發揮動畫在媒體中的作用,擴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動畫產業既能夠展現商業性的一面,使非遺以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又能夠展現其藝術性的一面,使非遺更加日常化的同時不喪失其思想深度和獨特韻味。
(三)動畫衍生品促進非遺的經濟效益提升
非遺可以借助動畫衍生品的生產將代表性和精神性符號進行直觀展示,通過對現代社會現實和個體文化心理的觀照來貼近人們的生活。衍生品的設計和創造是整體性創新的過程,既體現傳統文化的歷史性,又包含當代文化的多元化和真實感,并能夠將流行音樂和后現代擬像進行融匯貫通。
動畫和非遺的結合效果不僅是對從業者設計和創作能力的挑戰,更是對行業良心的考驗,即創作者和投資者們是否愿意暫時放棄當前的既得利益,轉身投向更具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長遠方向。一方面,動畫產業衍生品開發的整體組合能夠幫助非遺擴展消費市場,獲得的經濟效益能反哺動畫的制作;另一方面,非遺具有重要的時代延展性,能夠為動畫藝術創作提升思想內涵,并提升動畫產業衍生品設計的文化附加值,最終形成與動畫藝術雙向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格局。
四、結語
在網絡普及的信息社會,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雖然面臨與時代脫節的困境,但是也遇到了動畫蓬勃發展這個新的時代機遇。新媒體時代下的動畫已經跳出了動畫片的局限,其應用范疇也已經從藝術領域擴展到社會生產實踐領域,動畫的功能性特征顯著增強。當下的動畫能夠使非遺的獨特內涵發揮出時代價值,使非遺通過元宇宙、數字藏品、表情動圖和動畫衍生品等形式真正與社會實踐相融合,以更具親和力的姿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未來的動畫會令非遺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令非遺在彰顯獨特歷史底蘊的同時重塑非遺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向勇.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傳播的三重立場:中國性、現代性和未來性[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58-61.
[2]歐陽園園.非遺文化在動畫IP設計中的應用及傳承[J].文化產業,2023(26):162-165.
[3]黃心淵.“大動畫”與“元宇宙”:動畫在影片形態之外的兩個維度[J].當代動畫,2021(4):4-5.
[4]秦毅.鏡像理論視域下“蜘蛛宇宙”系列動畫電影敘事分析:以《蜘蛛俠:平行宇宙》《蜘蛛俠:縱橫宇宙》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18):116-118.
[5]王棟.新媒體時代中國動畫藝術設計與表現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20.
[6]解學芳,賀雪玲.元宇宙視域下文博數字藏品的發展風險與善治機制[J].中國編輯,2023(10):45-53.
[7]武強.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
[8]胡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傳播的新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55-57.
[9]茆釘先.動畫視覺體系構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
[10]侯云旗.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畫的敘事策略與視聽語言分析[J].明日風尚,2023(21):155-157.
[11]王楚然,宋巖峰.VR動畫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J].絲網印刷,2023(10):92-94.
[12]易銘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三維動畫的融合與創新:以嶺南醒獅為例[J].藝術品鑒,2023(2):146-149.
作者單位:
大連工業大學
通信作者:
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