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初中生物教學愈發關鍵,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效率低下、學生需求被忽視等問題仍待解決。教師必須勇于創新,應用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系統地傳授生物概念。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施具體、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可以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和綜合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對學生負責的體現。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單元設計;整體優化;新對策
作者簡介:冉秀娟(1967—),女,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第四中學。
在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更新傳統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創新教學策略。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可以為學生提供有利于高效學習、提高學習專注力的學習環境。通過實施單元整體教學,師生之間的聯系將更為緊密,求知欲被有效激發的學生將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這種創新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生物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教師應積極采用單元整體教學策略,以適應教育改革要求,實現教學效果優化。
一、核心素養概念及作用
“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被首次提出,此后便迅速成為教育界的熱議話題。核心素養的提出,強調學生需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打破了唯成績論的桎梏,轉而重視學生全面且均衡的發展。核心素養理念倡導因材施教,通過精細劃分學生素質板塊,有針對性地彌補學生的薄弱之處,從而實現個性化、全方位的教育目標。這一創新理念展現了教育前瞻性,彰顯了對學生深層次發展的重視與關懷,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未來社會棟梁之材的關鍵所在。
二、教材單元的特點及單元設計的意義
(一)教材單元的特點
人教版生物教材在內容布局上極具系統性與層次性。例如,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材開篇即從宏觀角度引入生物圈概念,使學生初步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緊接著,巧妙地轉向微觀層面,深入剖析細胞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在不同生物體中的功能與聯系。特別是第二單元,既突出了植物細胞結構的獨特性,又揭示了動植物細胞在活動方式上的共通之處。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的編排方式,貼近學生的認知邏輯,有助于學生逐步構建起對生物世界多維度、深層次的理解。生物教材各章節間過渡自然,邏輯嚴密,能夠保證知識傳授的連貫性與系統性,為教師提供了堅實的教學支撐[1]。
(二)單元設計的意義
學科設計的核心在于深深植根于學科育人價值,宗旨在于幫助學生在學習旅程中逐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必備的品格能力。核心素養是融合知識、能力、道德判斷和價值觀的綜合概念,它不是學生先天就具備的,而是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學生通過積極實踐逐漸培養且積累起來的。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單純的知識積累并不等同于素養提升,這一認識要求教師重新思考傳統教學模式。現階段,初中生物教學的重點已轉向如何有效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體現了教育的個性化趨勢,即從教師主導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這同時也反映了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深刻關注。
這一轉變鼓勵教師從更寬廣的時間維度審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更深的認知層次挖掘教學的潛在價值,從更具創新性的角度評價教學成果。為實現這一根本性轉變,面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設計必須打破傳統框架的束縛,積極推動以核心素養發展為核心的單元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能夠幫助教師擺脫傳統教學中知識點零散、缺乏聯系的困境,轉為對學科教學進行長期、系統、全面的規劃,通過強調學科知識的結構性與層次性,為學生提供更加連貫、深入的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持續培養與引導中穩步提升。在完善生物課程教學規劃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并提前進行整體性的單元教學設計非常重要[2]。
三、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其一,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業發展造成阻礙。其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足,難以將生物知識有效融入日常生活實踐,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其三,教育資源匱乏,教學設備和輔導資料不足,這不僅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會制約學生的學習深度與廣度。
四、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生物單元設計整體優化的新路徑
(一)做好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是單元教學的基石,涉及對教材內容、課程資源及學生學情的細致分析與綜合運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還要追求教學各要素的和諧統一,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要深入挖掘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準確提煉核心概念,并探尋概念間的內在聯系,使其能有機融入整體教學框架中。這種設計理念對于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學內容的科學設計至關重要,有利于教師精準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學策略選擇空間。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認知特點,靈活調整教學方法,更為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3]。
以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為例,單元整體設計可以圍繞綠色植物的五大核心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騰作用和運輸作用展開。對于光合作用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解以及直觀的演示,使學生全面認識綠色植物的生命活動,理解光合作用與其他生命活動之間的緊密聯系。對于呼吸作用的教學,教師可以巧妙利用生物實驗,讓學生見證植物呼吸過程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產生,深化其對呼吸作用的理解。對于吸收作用的教學,教師可以結合身邊的實例,如校園內的樹木、家中的盆栽,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探究植物如何通過吸收作用獲取必需的水分與養分。對于較為抽象的蒸騰作用與運輸作用,教師可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課件、互動實驗平臺,為學生呈現直觀、動態的學習材料,進行模擬實驗和數據分析,讓學生深入理解蒸騰作用對植物生長的調節作用以及營養物質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分配機制。
在這樣的單元整體設計下,學生將對綠色植物的生命活動形成完整、系統的認識框架,理解植物不同器官功能間的關系,從而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觀察、解釋和解決一些與植物相關的問題。總而言之,做好單元整體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
(二)以真實情境為載體
初中生物教學中,單元整體教學策略對于促進學生深度理解生物知識與規律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生物知識的抽象性往往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挑戰,為克服這一困難,教師需要采用更為直觀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4]。
在教授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時,初中生物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主動探究。例如,教師可布置一項家庭作業,讓學生調查并記錄家庭成員的遺傳特征,如眼型、發色等,并鼓勵學生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分析與討論。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學生構建對遺傳與變異現象的初步認知,在分析家庭成員遺傳特征過程中深化對遺傳規律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組織開展實地學習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生物知識應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知識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設生活化情境、組織實踐活動等教學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培養核心素養。教師應積極探索和實施創新教學策略,以推動生物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三)明確單元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在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學的核心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以單元教學為基石,深入挖掘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具體教學內容的結合點,明確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難點,明確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應達到的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核心
素養。
以“了解生物圈”單元教學為例,部分初中生對食物鏈的理解停留在“吃與被吃”的表層關系上,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食物鏈的概念、結構與功能,引出食物網、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穩定性等知識點,使學生構建完整的生態系統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態現象入手,如“狼吃羊,羊吃草”,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生物在食物鏈中的位置與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能量傳遞。教師可以通過將動物按食性分類,幫助學生理解食物鏈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同時結合實例討論人類活動對食物鏈與生態系統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5]。此外,單元教學還應注重知識的拓展與遷移。如將“生物防治”與食物鏈的知識相結合,介紹如何利用天敵昆蟲控制害蟲數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跨學科的知識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工具,如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將知識內容以圖形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還可以利用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溝通能力。
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單元教學時,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明確教學目標與內容,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與拓展性,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與工具提升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確定單元教學評價目標
在設計核心素養導向的單元教學任務時,教師首先要思考學生在完成單元學習后應掌握的核心知識與技能,以優化教學評價體系,精準實施評價。以“人體的呼吸”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在深入剖析教材內容后,應明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及其生理機制,包括呼吸運動如何引導外界氣體進入肺部、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過程的關系,以及肺泡與毛細血管間的氣體交換等關鍵細節。確定了教學重點后,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規劃核心素養培養路徑,基于此制定相應評價目標,目標應涵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實驗設計與操作能力等方面。
在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學評價應更加多元化,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價值觀念、學習能力等多個維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重教學評價的轉變,從傳統的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轉向對學生學習過程與表現的全面關注。例如,某位學生在單元課后測試中出現失誤導致成績不佳時,教師不應僅憑這一次成績就對該生做出片面評價。如果在日常觀察中發現該生在課堂上表現積極、對知識的掌握也較為扎實,教師應與學生溝通了解實際情況。若存在突發事件影響考試發揮,教師應給予學生正面鼓勵與評價,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積極性。這樣的教學評價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科素養和學習自信心,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應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評價方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及發展。
結語
核心素養培養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至關重要,它聚焦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塑造學生的科學態度。為提高教育質量,教師必須深刻理解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要求,并緊密結合單元教學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形成深刻、全面的科學思維,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不斷進行教學反思與創新,確保教育內容跟上時代步伐,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何豐.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生物單元設計整體優化的方法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6):5-6.
[2]林溢琦.基于生物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探究:以“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為例[J].教育觀察,2021,10(27):122-124.
[3]蘇志月.探究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2):119-120.
[4]馬建,王云霞.中學生物學單元教學設計的內涵、特征及基本操作[J].中學生物教學,2020(15):26-27.
[5]王海銘.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