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從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維度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其中,健全人格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體現(xiàn)。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基于此,主要以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中的“健全人格”這一維度作為聯(lián)結點,探討如何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效融合,促使學生養(yǎng)成堅韌弘毅、自立自強、積極進取的意志品質。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策略
作者簡介:邵麗琴(1974—),女,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校。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指導其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也是發(fā)展學生能力、培養(yǎng)其良好品格的過程。任何一種知識的習得都以突出的能力為基礎,以健康的心理品質為保障,同時保證學生對這門課有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是說,理想教學效果的取得,依靠學生的主觀動機、興趣愛好、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本學科的教育需求,同時能夠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1]。心理健康的學生擁有堅定的自信心、強大的意志力、優(yōu)越的感知力和卓越的表現(xiàn)力,能夠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與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注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23年初,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fā)布調查報告,我國青少年群體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的占比為14.8%,遠高于成年群體;另有調查數(shù)據(jù)顯
示,我國小學生中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占總數(shù)的10%左右。從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中小學生群體中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會導致一系列嚴重后果,癥狀輕者表現(xiàn)為學習焦慮、性格敏感、自制力差,難以適應生活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變化;癥狀嚴重者則表現(xiàn)為抑郁、焦躁、悲觀厭世,甚至輕生,有些還會反映在學生的身體上,致使學生出現(xiàn)身體健康問題,諸如心慌、頭痛、疲勞、失眠等,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因此,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很有必要。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為核心,學科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健全其人格,塑造其良好的品格,使其獲得健康的心理,所以有必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互動中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師生之間良性的互動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壓迫感、改善課堂教學的沉悶感,促使學生沉浸式體驗課堂活動。而師生互動過程中語言、眼神、肢體動作之間的交流,比如,一個肯定的評價、贊許的眼神、鼓勵的動作都會給予學生極大的信心,使其快樂學習、幸福生活。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在互動中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向學生高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2]。例如,在教學“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問題為媒介,與學生進行互動,如“學校是我們學習與成長的一方天地。在這里,同學們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本領,認識不同的人,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仔細想一想,說說你在學校里參加了哪些活動。”隨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在學生回答時,微笑著注視學生的眼睛,配上點頭的動作。待學生回答后,給予學生“太棒了!”“真不錯!”
“給你一個大大的贊!”等評價,同時豎起大拇指,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贊許,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二)在游戲中增強學生的意志力
游戲化教學是教師們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游戲中,學生可以盡情釋放自我,解放天性,快樂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尤為適合小學生,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小學生的心智不成熟,意志力相對薄弱,缺少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遇到挫折容易逃避和退縮,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玩游戲,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強化其心理素質,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使其在遇到挫折時能夠勇往直前。
比如,在講解“我學習,我快樂”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比賽打雞蛋、疊衣服等,并在這一過程中觀察學生,看看哪些學生做得又快又好,以及是否遇到困難,如雞蛋無法完整打進碗里、衣服無法疊整齊等,而后引導學生反思并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可表揚表現(xiàn)突出的前三名學生,同時教導其他學生不要氣餒,要再接再厲,遇到困難時要靜心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在故事中強化學生的感知力
故事體驗是創(chuàng)設沉浸式體驗課堂的方法之一。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舉辦故事會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帶入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中,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的教育,讓學生在故事講述中有所感悟。故事中人物的語言、行為也能夠帶給學生新的情感體驗,使其學會換位思考,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進而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強化學生的感知力,提升其共情能力。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舉辦故事會的形式,將學生置于沉浸式體驗課堂中,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教學“父母多愛我”時,教師可以以“同學們,你們和父母之間肯定發(fā)生過很多感人的小故事吧,有沒有興趣講給大家聽聽呢?”作為故事會的開場白,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人小故事,讓學生在回憶和講述中感受父母濃濃的愛意,并在表達過程中換位思考,反思自己平時對父母的態(tài)度和情感,促使學生常懷感恩之心。
(四)在行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xiàn)力
行動是治愈一切煩惱的良藥,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在行動過程中,不僅人的焦慮情緒會得到緩解,其表現(xiàn)力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強[3]。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行動起來,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生在行動的過程中,會不斷加深對自我的認知,從而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并勇于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表達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爸爸媽媽在我心中”時,教師可以組織“愛父母,在行動”的主題活動,告知學生既要有關愛父母的心,也要有關愛父母的行動,在生活中多多關心父母,如做家務、陪父母聊天、為剛下班的父母捶背等。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可以增強親子關系,避免學生因為不和諧的家庭氛圍而產(chǎn)生心理問題,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現(xiàn)力,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五)在講授中增強學生的自控力
自控力在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與他人友好交流[4]。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使其在學習、生活中規(guī)范自己,約束自己,遵守秩序與規(guī)則,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增強學生的自控力。
教師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法對學生展開教育,將學生放入真實的案例情境中,深化學生的感受,使其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調整,形成良好的自控意識和能力。例如,在教學“安全記心上”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幾個因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并結合教材中的“知識窗”,向學生講述由于缺乏交通安全知識,因交通事故造成傷亡的數(shù)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的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對交通安全事故的危害和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產(chǎn)生更加直觀的認識,并反思自己的行為,以意識驅動行動,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遵守交通規(guī)則,加強自我管理,提升自控能力,不做違法亂紀、危害社會的事情。
(六)從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和判斷事物的關鍵能力。學生擁有良好的觀察能力,才能夠細致入微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從而獲得情感與心靈上的熏陶,進而更輕松、更快速地適應各種生活,不會因為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產(chǎn)生焦慮的情緒,能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取得學業(yè)上的進步。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利用生活這本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在觀察中模仿和習得,從而將心比心,捕捉他人內心的想法和情緒,給予他人贊揚和鼓勵,贏得他人的好感。
例如,在教學“說說我們的學校”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學校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有所感觸,感受校園生活的美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并樹立主人翁意識,愛護校園中的一草一木,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事物,養(yǎng)成積極、樂觀、健康的心態(tài)。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同學和教師,了解同學的性格、愛好以及教師為人處世的方式,向同學和教師學習,并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采用恰當?shù)慕涣鞣绞剑疹欕p方的感受。
(七)在公益活動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公益活動以無私奉獻為宗旨,不僅可以改善社會環(huán)境,還可以影響參與者的內心和行為,幫助其了解社會和認識自我,從而提高參與者的道德素養(yǎng),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的各個方面,培養(yǎng)其樂于助人的品質,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其克服在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開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其責任感。
例如,在教學“生命最寶貴”“安全記心上”等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做小小宣講員”的社會公益活動,帶領學生到學校所在社區(qū),向居民們宣傳安全的重要性,讓居民們了解安全出行、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意義,同時向居民們科普酒駕的危害,以及發(fā)生火災時如何自我保護、如何求救、如何逃生等,讓居民們對安全知識有更多的了解,也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安全知識。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做小小交通指揮員”的公益活動,讓學生在交警的帶領下指揮交通,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交通安全知識的認識,使其形成良好的責任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八)借助興趣愛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
興趣是驅動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原動力,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能動性,高效地展開學習。而自尊心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指標,學生擁有良好的自尊心代表學生對自我價值和能力的認可,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興趣愛好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
例如,在教學“做學習的主人”時,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有的學生喜歡音樂,有的學生喜歡繪畫,有的學生喜歡做手工……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授課,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是學習的主人,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思考自己在哪一方面做得比較好,在哪一方面存在不足,與同學相互交流,找到原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表演。比如,對于愛好音樂的學生,可以鼓勵其唱一首歌;對于喜愛繪畫的學生,可以鼓勵其創(chuàng)作一幅畫。教師要對積極展示自己的學生給予表揚和贊許,促使學生獲得自我滿足感和自我效能感,從而更加熱愛學習,同時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尊心,進而獲得健康的心理發(fā)展。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為保證學生能有健康的身心,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充分意識到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合理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確保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促使其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蔡曉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J].教師,2021(21):51-52.
[2]詹明溪,金亞平.例談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滲透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2):75-76.
[3]王立娟.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寧夏教育,2021(6):61-62.
[4]張汝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途徑[J].教育界,2021(2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