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項目化學習策略,注重強化學生間的協作,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核心素養。為充分發揮項目化學習的優勢,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根據教學要求,積極改革與創新教學策略,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結合項目化學習的概述,提出項目化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項目化學習;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策略
作者簡介:黎玥(1976—),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公園路小學。
項目化學習在教育領域中被視為一種極具包容性和價值的學習方法。小學語文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基本的理論知識,更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有效彌補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師要積極運用項目化學習策略,在項目任務導向下,使學生進行系統化、高效化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項目化學習的概述
所謂項目化學習,主要是指基于具體項目,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最終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獲得學習成果的一種學習方式[1]。在項目化學習期間,學生要經歷問題發現、探究與解決的過程,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實現所學知識和實踐活動的結合。項目化學習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1)真實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項目化學習,以增強真實感和體驗感。(2)問題引導。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導向下自主學習。問題的設計質量直接影響著最終的項目化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等基礎上,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優化問題設計。(3)小組合作學習。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以促進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4)展示成果。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分享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是一項重要環節,也是項目化學習的一大特色。
二、項目化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建立主題式跨單元整合項目,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項目化學習策略,首先要選擇合適的主題,建立主題式跨單元整合項目,讓學生對教材中有一定關聯的知識進行綜合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教師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對單元文章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突破單元壁壘,展開項目化學習。為此,教師需要以教材為基礎,從整體視角出發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同時確保與邏輯知識脈絡相符[2]。以六年級上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探秘宇宙”這一主題,并整合第四單元的《宇宙生命之謎》和第六單元的《只有一個地球》這兩篇文章,激發學生探秘宇宙的興趣,并要求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掌握科普文的寫作技巧,如作比較和打比方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奇妙宇宙”為主題進行項目化教學,明確學習目標后設置驅動性問題,通過問題分解,讓學生自主思考,進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并解決問題,最后完成項目作品并進行評價。
此外,為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教師還可以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引入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社會話題,結合德育、人文、興趣等多個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選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任務內容。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教學結束后,筆者鼓勵學生根據該單元的人文主題自行選定項目式學習的主題。學生考慮到雖然當前社會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但仍存在很多破壞環境的行為,綜合分析后確定項目式學習主題為“保護環境”。隨后,筆者為學生布置項目任務“爭做環保小衛士,撰寫一封環保倡議書,為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確定項目任務后,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學寫倡議書、研讀課內外資料、參加環保活動等方式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認識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爭做保護地球的合格小公民。
(二)設計跨年級古詩探究項目,培養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多篇古詩,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懂詩句大意,還要感悟詩人的寫作情感。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跨年級古詩探究項目。可以“月亮”為主題,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多首包含“月亮”元素的古詩,如《靜夜思》《塞下曲》《古朗月行》等,并為學生設置項目任務,如:詩人是如何描繪月亮的?月亮在詩中有怎樣的象征意義?詩人是如何利用月亮來抒發情感的?等等。鼓勵學生在問題導向下自行思考或進行小組討論,并將結果整理成表格,以便對不同古詩進行對比。這將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記憶與月亮相關的古詩,并為他們今后在古詩詞學習中遷移運用這些知識奠定基礎。在項目化古詩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融合跨學科知識。例如,讓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來表現月亮,結合不同古詩中詩人通過月亮所抒發的不同情感,充分發揮想象力,描繪出詩人眼中的月亮。完成后,學生可以進行成果展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隨后進行自評、他評。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古詩的寫物分類、情感分類等設置多種主題,如根據古詩所表達的愛國之情、羈旅之情等組織項目化學習活動[3]。
(三)組織群文閱讀項目化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會整合多篇存在一定關聯的文本,組織學生批量閱讀這些文本,讓他們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從而打破傳統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的限制。在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應用項目式學習策略,基于教材內容或核心素養的要求,圍繞某個或多個主題來整合相關的文本作品,并設置一個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在此基礎上組織集讀、寫、演、說于一體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這種教學設計可以有效彌補以往傳統的常規教學的缺陷,促進整體教學效果提升。以《京劇趣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京劇的經典表演片段,并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介紹京劇的書籍,使學生對京劇的表演形式、唱腔特點、代表道具、角色亮相、角色定位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京劇作為我國一大國粹,極具審美價值,學生通過觀看京劇表演視頻和閱讀京劇相關文本,不僅能了解京劇基礎常識,培養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感受到京劇藝術的傳承意義和歷史積淀。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置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文章主要從哪些角度介紹了京劇?如果你是一名京劇演員,你想要扮演哪個角色?你認為該如何傳承京劇?等等。通過思考和探究這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本與現實生活的關聯,并在問題思考和解答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
(四)精心設計驅動性問題,激發學生的項目探究興趣
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驅動性問題,讓學生在問題驅動下激發對項目的興趣和好奇心,使他們更積極、自主地完成項目任務。設計驅動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將學科課程標準和項目主題提煉成有價值、重要的問題,通過問題的引導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完成項目任務。理想的驅動性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挑戰性,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指向核心學習內容[4]。以《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驅動性問題:為何狼牙山五壯士至今仍受到人們的敬仰?如果有一個魔法能讓你見到狼牙山五壯士,你將對他們說些什么?等等。這些問題如同燈塔一般,能為學生指引探究方向,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如,在《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復習導入后,拋出以下問題:①聚焦第一課時中的三處細節描寫,走近“父親”角色,推測在得知喪子消息后他會想些什么。②聯系課文內容,分析毛主席為什么做出了“不能回”的抉擇?③你認為毛主席是一個怎樣的偉人?④根據課前所收集的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談談你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詩的新理解。這些問題能驅動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深化他們對毛主席內心世界的理解,感受中國優秀革命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五)創設開放性項目主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項目化學習,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為充分發揮項目式學習的作用,教師要先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教材內容,合理設計開放性項目主題,有意識地通過項目式學習來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在選擇開放性項目主題時,教師要確保這些主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以便利用生活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在興趣的驅動下深入思考文本內容。以《我是什么》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初為學生布置項目式學習任務:回答文中所提出的問題,想一想“我是什么?”在布置任務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閱讀文本,鼓勵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大膽的想象與猜測,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學生發言時,教師要鼓勵并支持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要指導學生有根據地回答問題,不可憑空捏造。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結合課后問題,讓學生再次仔細閱讀文本,然后劃分文章層次,以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上述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設置開放式項目主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對其他物品進行描述,并讓其他同學猜測,在此期間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同時,教師也能通過聆聽學生的表達,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確保學生真正處于課堂主體地位。
(六)教師做好引導工作,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強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正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應用這一教學模式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問題驅動下獲得“做中學”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學生的項目化學習進行適當引導。雖然學生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但教師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不能過度放任學生,以免課堂秩序混亂而影響課程進度。教師應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并提供適時指導,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如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學生通常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項目任務,教師需要預先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實現異質分組,確保各小組成員能反映出班級的平均水平。此外,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經驗進行小組劃分。對于一些不能跟上教學節奏的學生,教師要重點關注,并加強引導和指導,使所有學生都能通過項目式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
(七)關注項目協同合作,促進師生交流互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項目化學習,協同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實現全面發展。為使小組合作更高效、高質,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使學生明確自身在小組學習中的任務,并為每個學生分配詳細、具體的學習任務。以《楊氏之子》的教學為例,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并聯系上下文讀懂孔平君和楊氏之子用姓氏諧音交流時的“言外之意”,體會楊氏之子的機智與聰慧。為實現此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組織項目式學習活動,讓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待客之道、說話委婉、反應迅速等方面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做出小結,并在全班分享。
(八)結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使項目化學習更加完善
小學語文教師在運用項目化學習策略時,還要注重優化結果評價環節。在學生完成項目任務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分享項目成果,并從整體角度對學生的項目學習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不足[5]。在評價學生的項目成果時,師生應始終圍繞項目化學習目標及主題,深入反思小組合作學習過程。在分享結果時,教師應要求組內成員明確自身的任務,從多個角度發言,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先評價小組整體成果,再評價組內成員的表現,實現對學生和小組的綜合考量。對于積極參與項目化學習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學生表現不佳,教師要加強鼓勵和引導,幫助學生發現自身不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匆匆》的教學為例,在組織項目式學習活動后,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思考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反思自己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并評估組內其他成員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從整體層面評價其他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討論結果等。小組成員可以在品讀《匆匆》文本后,互相評價成員的語言規范和優美程度,以及對作者情感的體會等。最后,教師要就學生在項目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表現進行點評,包括小組點評和學生個人點評,還要對整個項目化學習過程進行綜合點評,總結學生的優異表現和有待改進的地方,為學生后續的項目化學習提供指導。
三、總結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思維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積極組織項目化學習活動,并為學生營造有趣、生動的學習氛圍。此外,教師還需合理設置項目任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以更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式學習語文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韋力萍.項目化學習中合作學習的實施困境與優化策略[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1(6):76-81.
[2]劉佩軍.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策略探究:以《荷花》一課教學為例[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2(9):53-54.
[3]袁伶娟.小學語文現代詩歌創設項目實踐研究:以“如何創作現代詩歌”項目為例[J].現代教學,2022(合刊3):112-113.
[4]錢建峰.項目化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1(6):15.
[5]呂虹.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評價的優化[J].教學與管理,2021(3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