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邏輯起點,不僅關系學生自身人格修養、道德品質等,更關系學生民族凝聚力、國家認同感等價值認知的形成。我們必須豐富路徑、拓展方式,接地氣、顯生氣地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關鍵詞】地域文化;活動載體;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6-0047-03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家國情懷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與提升,在凝聚人心、振奮精神、助推發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情感認知緊密相連,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圖騰與力量之源。家國情懷將我們置于開放而又多元的社會公共生活空間之中,與社會中的個體共享一個公共領域。[1]
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小家”同“大國”遙相呼應,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水乳交融,孝親敬老、興家樂業與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相輔相成,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班主任是涵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關鍵主體,班級是關鍵陣地。
一、讓地域文化成為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的豐厚資源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地理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各地的地域性歷史人文成為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班主任要善于借力發力,舉一反三,由對地方文化的切身感知拓展延伸到國家層面,觸類旁通進而達成潤物無聲之效,讓學生深入社會,深入某個自己喜歡的領域,在用腳步丈量家鄉的同時,在心中種下熱愛家鄉的種子。
以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為例,如東是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其顯著特色之一就是“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最優質的教育”。如東縣栟茶鎮是千年古鎮,擁有較為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又因其臨近海邊,其房舍建筑以及地域文化有著鮮明的近海特色。當地班主任積極利用這些資源,比如,在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用小組調查研究的方式,讓學生走進社會,對家鄉的過去和現在進行調研。班主任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研究小組,學生自主選擇主題進行研究。
在班會課上,班主任讓各研究小組匯報調研成果的方式,互相介紹彼此了解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對家鄉的感知就會由點及面。例如,負責走訪家鄉傳統建筑特色的小組,通過查閱資料和詢問老人等方式,知曉了古鎮建筑的特色,還從栟茶古鎮的“一柱樓”知悉栟茶名人徐述夔的勤學故事。學生在多元化的實踐體驗中,立體化、零距離地接觸家鄉風物,豐富了對家鄉的認知,強化了愛家鄉的意識。
班主任還要主動把握契機,根據調研的相關情況,做些適度的拔高。班主任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和創造力,幫助他們形成獨立思考和理性思維的習慣。[2]學生將直觀感知升華為理性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拓展知識維度,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上升到對祖國的熱愛層面,從而達成積跬步至千里之效。
二、讓多樣活動成為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
教育注重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的培養,活動德育理應成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抓手。價值教育包含人類基本價值教育、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教育和社會主流價值教育。[3]
班主任要基于新課標的要求,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有機融合,讓德育工作知行合一、理實一體。班主任組織開展親和力強、參與性強、可感知性強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德育認知,融通德育知識,內化為自身品質。比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傳統節日進校園活動”等契機,適時適地開展活動。端午節時,讓學生自己去找尋和端午節相關的知識,了解節日的起源,讓學生朗誦或演繹屈原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屈原的堅守與節操。班主任可以和學生一起,組織開展裹粽子、在線游覽粽子展覽館等活動,了解我國各地飲食文化,了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人們對屈原的深切緬懷之情,讓學生在多元化、縱深化的活動中凈化心靈、提升認識。
班主任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4]比如,將學生裹的粽子送到敬老院,由此開展一系列敬老院志愿服務等。生動活潑的地方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一起走進了學生的心田。
三、讓家校共育成為涵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渠道
當下,家校共育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布《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為此,區域層面可以成立家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專門開展家校共育系列活動,對新時代的家校合作作出規劃設計,提出相應的工作要求,將零散的、自發的、隨意的家校合作轉化為規范化、實質化、可操作化的家校合作,確保家校共育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以如東推進家校共育親子共讀為例,縣域提供家校合作親子共讀的指定書目,并實施閱讀打卡制度,定期組織交流展示。必讀書目涉及家風家訓、歷史人文、社會科學、現代制造等各個領域。班主任可以動員或邀請家委會主動承擔領讀工作,向其他家長解讀書中的重要內容,讓所有家長都能夠理解并落實于行。在班主任的推動下,學生主動和家長一同擬制或修訂自家的家訓。這樣既將學生家庭原有的優良家風家訓予以弘揚,又推動家風家訓與時俱進,增添了家風家訓的時代色彩和時代要求,也進一步提升了家長的文化水平與精神品格,大大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班主任要適度進行指導和干預,與家長形成有效的合作關系。[6]為了讓先進的家教理念走入學生家庭,班主任還可以主動予以引導和指導,延展教育效力,彰顯德育工作的“無痕效應”。班主任需要及時關注學生的情感狀態、心理變化、認知進程,細心傾聽、理解、呼應他們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恰當的情感支持和指導。班主任因勢利導,積極鼓勵,有利于不斷挖掘與豐富學生自身的精神寶藏與精神財富,發展他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認知力,升華其道德品德的品質與品位,從而實現德育工作春風化雨的效果。
班主任要以家國情懷的核心指向,不斷在學生人文底蘊、愛國主義、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教育方面下功夫,采取豐富多樣、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提質擴優資源,創新豐富形式,延展提升教育效力,多方面考量,多渠道推進,推動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
【參考文獻】
[1]袁祖社.“公共性”的價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78-84.
[2]高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強化策略[J].家長,2023(6):44-46.
[3]石中英. 關于當前我國中小學價值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8):6-11.
[4]賈鵬.關于“管育并重”模式在班主任品德教育中的實踐應用分析[J].好家長,2021(76):63-64.
[5]冉紅宇.基于“管育并重”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管理研究[J].教師,2018(25):100-101.
[6]劉瑾.基于立德樹人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創新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3(19):99-101.
【作者簡介】楊紅兵,江蘇省如東縣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如東,226400)副主任,高級講師,如東縣德育工作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