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
王秋菊,江蘇省南通高新區小學教師,二級教師,南通市德育工作新秀,南通市優秀班主任,南通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江蘇省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人選;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南通市通州區優秀班集體”。
【關鍵詞】班級管理;班級文化;生命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0-0024-04
2022年秋學期,我入職江蘇省南通高新區小學,并承擔了班主任工作。從入職的那一刻起,我便以“讓每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為目標,以學校“我是一顆金色的種子,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生長是我永遠的追求”這一核心理念為指導,著力打造我所帶的班級,努力讓每個生命“正美”綻放。
一、優化管理,讓班級成為廣闊的星空
我接手的第一個班級是“星耀”班。彼時,“星耀”班的學生已經五年級了,“星耀”這個班名伴隨了學生四年。于是,我從“星耀”班這一名稱出發,延續班級“將學生定位為‘星星’”的做法,進一步將班級定位為“學生成長的湛藍天空”,確定班級建設目標為“正美”——向正而行,向美而生。“向正”意在學生品質培養,“向美”則希望學生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1.制訂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就是人學。不了解學生——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接班之初,為了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目標方向和家庭情況,我設計了一份名為“星光調查表”的問卷。問卷根據對象分為個人篇、集體篇、家長篇,旨在從多角度收集信息。由此,我較全面地了解了“星星”們的情況,并根據問卷反饋,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個性化的教育計劃。
實踐中,我發現部分來自特殊家庭的學生不太愿意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在填寫問卷時會隱去一些信息。不過,由于“星光調查表”不僅面向學生,也面向家長,這就盡可能避免了信息不全或失真的問題。小陳是個比較靦腆、怯懦的學生,在班里從未提起過父母離異的情況。小陳母親在填寫問卷時這樣寫道:“老師,我們家是單親家庭,孩子比較內向,希望老師能夠多多關照。”我了解到這一情況,并看到一位母親對學校教育的期待。我讀懂了家長的訴求,也讀懂了學生的心聲,在集體活動時找準時機,引導小陳多交朋友。在同伴的引領下,小陳逐漸開朗活潑起來。同時,我向其他任課老師了解小陳的情況,美術老師發現小陳擅長畫水墨畫,于是我們讓他報名參加繪畫比賽。在比賽中,小陳獲得了佳績。小陳的心扉一點點打開,愈發快樂。我想,這要歸功于前期的調查,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也許我很難找到打開他心門的那把鑰匙。
2.構建積極“向正”的班級文化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獨立意識逐步凸顯,他們有主見,期待更多的發言權。基于這樣的心理特點,我與學生共建“星火”創造營,讓學生自主打造班級“星星”文化,從而激起學生打造班級共同體的決心,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星星”文化不應是班主任自說自話的文化,而應吸納每一個學生對“星耀”的解讀,呈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班級文化生態。為了建設一個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大家都積極參與。每張課桌的左上角不僅貼有班徽,還貼上了各個學習小組自行設計的奮斗目標和青春格言;學生親手制作紙星星,寫上每日小目標,裝飾在黑板報上;班委牽頭、同學們共同打造“星星”打榜墻,以激勵每個學生力爭上游。擅長歌舞的小林精心挑選并推薦《夜空中最亮的星》作為“星耀”班的班歌,同學們一致贊同,還一起設計了配套的手舞操。我深知,每個學生的才能和天賦都可以在教育過程中得到發展。師生共同打造班級文化的同時,學生的精神世界愈加豐富,合作共進、審美鑒賞、勞動為榮、凝心聚力的意識進一步提高。
3.打造崇善“向美”的教室環境
“美”蘊含著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等豐富的內容。一間“向美”的教室展現了學生對美的欣賞,對美好事物和優秀品格的追求。學生和我達成共識:“每個人都應為集體奉獻自己的力量,為他人創造幸福和快樂。”有了“星火”創造營的鋪墊,每個學生都把“星耀”班這個集體當作“家”來建設。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我和學生一起打造崇善“向美”的特色教室環境。
在大家的建議下,班級增添了閱讀角,一張小圓桌、幾張小凳讓閱讀隨時發生。窗臺上,學生自帶的綠植為班級增添了生機。小葛要把家中的蝴蝶蘭帶來,我總覺得難養,怕養壞了,勸他放在家中養護即可。小葛反而勸我一定要相信他會照料好這盆蝴蝶蘭。果真,蝴蝶蘭進入班級后頗受歡迎。不僅是小葛,其他同學也學會了熱愛美、呵護美。盆中的花朵搖曳生姿,似乎也在贊頌著學生的美德。
教室前的墻壁上粘貼了兩棵學生自己設計的“能量樹”。這兩棵“能量樹”不僅是裝飾,還是學生汲取能量的地方。樹上有“堅持”“進取”“感恩”等正能量詞匯,每當學生迷茫或犯錯時,我總會讓他們站在那兩棵“樹”下靜心思考,汲取正能量。這樣的方式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讓學生在自省中成長。
學生還把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的海報張貼在教室的墻面上,立志成為像這些科學家一樣為國作貢獻的人。“星耀”班的教室在一個個小細節中“向美”而行,學生的心靈因美而生,班風也在這樣的過程中生成、成長、內化,不斷影響著每個學生,促進他們成長為更好的人。
二、關注個體,讓學生成為“正美”的星星
“星耀”班的班級文化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我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正美”的星星。
1.提高主體意識
班級的制度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星耀”班以“讓學生成為思維清晰、內心善良、心靈手巧、道德高尚的人”為目標,遵循“班規班約,我制定、我執行”的原則,以學生集體商量、民主投票的方式制定了目標性班級公約。在班級公約施行的過程中,我們遇到過部分規則執行不下去的情況。起初,我們對班上所有的值日崗實行輪崗制,但是運行了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像分餐、拖地這樣的崗位不宜經常換人,學生對于這兩項勞動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否則做起來容易手忙腳亂,增加勞動時間,影響同學用餐,耽擱衛生檢查。因此,大家共同商討,決定對班規進行微調——對于不適合經常換人的勞動崗位,不進行輪崗,而是保持人員相對固定。在實踐中,我們不斷補充,不斷優化班級公約。班級公約看似是一項硬性制度,但又有軟性的調控空間,一切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傳遞給學生的是信任、尊重和接納,喚起了他們的責任感,提升了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2.加強集體責任感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真正的集體,并不是單單聚集起來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標的那種集體。”一份“星耀”聘書,讓“星星”們都擔起了一份責任。為了讓集體更好地發展,我們在班級中設立了“星耀”崗位。這一舉措讓每個學生都有了參與感,激發了責任心,同時增強了對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在班會上鄭重地給每個學生頒發聘書,告知職責,這更增加了一種儀式感——這是一份崗位的任命,更是一種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小張學習成績不太理想,他因此總有點提不起勁兒。在崗位輪換時,我請他擔任班級的“光盤”大使,負責每天監督同學們倒餐盤的情況。小張拿到“光盤”大使聘書時,興奮不已,每天午餐時都非常負責任地站在倒剩飯的桶旁,實時監督。有他在,班上的“光盤”效果明顯提高,桶旁也總是干干凈凈,沒有人倒在外面。小張對此頗有成就感,找到了自己在班級中的價值。
3.提升自我認同感
班主任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為了讓每顆“星星”都發現自己的光亮,我努力搭建個性化展示平臺。我結合語文學科,設計了“百字練筆”平臺,把學生的優秀作品發布在班級公眾號“平凡舊時光”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其從中收獲成長與自信。我利用社交媒體打造了“最美瞬間”節目,記錄并展示班級中的榜樣,通過正面引導,讓學生發現身邊的美好,樹立積極的行為模范,進而促進班級共同成長。這一做法不僅助力學生的個人成長,也成為家校溝通的橋梁,讓家長們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促進了家庭教育的正向發展。同時,我以班級微信群和班級公眾號為平臺,創建了“星光電臺”項目,設置朗讀、音樂分享和問題解答等欄目,讓學生參與節目制作,為他們提供了展示才華、交流情感的平臺,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我認同感。
4.增強同伴情感
善良的情感源于對世界的愛護和關懷。我用心記住每個學生的生日,每逢學生生日,就會寫一首詩相送,并讓全班同學為其朗讀。這樣的儀式感,在學生心里種下了滿滿的愛,所有的學生都愛上了這種過生日的方式。漸漸地,這一行動變成了同伴寫詩、集體送祝福。溫暖的集體氛圍孕育了濃濃的同學情、師生情。小曹與小王是一對好友,小曹頗愛古詩詞,她生日這天,小王創作了一首小詩,并精心制作了古風版電子背景墻。全班同學在背景墻旁共同朗誦小王寫的詩,為小曹獻上生日祝福。小曹感動不已,流下快樂的眼淚,還說這足以讓她回味一輩子,都是幸福的味道。
感情是雙向奔赴的,班主任用詩意的眼睛望向學生,會發現學生的世界充滿想象和希望,飽含真意和真情。共頌生日詩不僅具有儀式感,還關注了每個生命的獨一無二,賦予了學生成長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到在集體中被認同,個體生命被尊重。
三、聚合資源,以協同共育推動生命發展
“星耀”班的管理要上一個新臺階,就需要匯聚各方資源,助力“星星”們的成長。我匯聚家校社三方資源,形成互聯、互動、互助氛圍。
1.建立家校合作機制
當下,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打通學生生長路徑,我搭建了家校共育橋梁,創新家校互動形式。線上方面,建立班級群和班級公眾號,實時分享、展示家校共育成果;線下方面,通過家訪、家長會、家庭教育沙龍等,提供系統的家庭教育指導。“星耀”班還長期開展“我和家長一起讀”“星耀親子運動會”等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實現了信息的互通,家校共同努力,良性互動。家校互動頻度、親子互動熱度也成為“星耀”評價的重要指針。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我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展示自己的獨特個性。為了拓寬綜合實踐領域,我引導“星耀”班的學生參與了許多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參觀了多個教育基地。在學雷鋒日,我們與陜西鎮巴縣的小學結對,發起捐書倡議,將雷鋒精神融入每個學生的思想,并踐行于生活中;清明節,我們一起前往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一同走進革命基地,感受歷史的厚重,汲取革命烈士的力量,堅定信念;假期里,我們一起在農田插秧苗,感受勞動的樂趣。學生們走進社會大課堂,參與實踐活動,開闊了視野,紛紛成為與眾不同的“個性星”。
3.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星耀”班長期開展“潤心·潤星”活動。教師層面,我開展一對一談心活動,通過與學生的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感受、困惑和期望。學生層面,定期開展“你來夸夸我”同桌互評活動,讓學生努力尋找各自獨特的優點和閃光點,激蕩正向的心流。通過多種形式的暖心活動,我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獨特的光芒。班級中還設有“星耀”信箱,向所有學生敞開,意在關注每個生命的階段性生長。班級實行“星耀”積分制,以多元多維評價關注學生持續生長。我將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家庭評價與社會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形成立體支持的評價體系,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最具健康心態的“星星”。
湛藍星空,正美綻放。“星耀”班以“星耀”文化潤澤學生心靈,讓每顆“星星”都能與眾不同、熠熠生輝。
【作者簡介】王秋菊,江蘇省南通高新區小學(江蘇南通,226000)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