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麗 王贊杰 侯樹成
摘 要: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基本使命,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育系統,從而構建一個“合力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將《稅法》課程與思政教學內容相融合,既可以不改變專業教學的性質,還能在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要素,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度、社會責任感與職業精神等,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興趣,提升專業教學的品質。
關鍵詞:“三全育人” 稅法課程 課程思政 實踐探討
中圖分類號:F810.42;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5-158-02
一、《稅法》課程思政改革的現狀分析
(一)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
“課程思政”的關注范圍涵蓋了課程、專業、高校等三方面,通過知網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搜索,相關內容共有9000余篇,其中學術刊物7000余篇,碩士論文30余篇,相關會議內容90余次,新聞報道70多次,有效成果1篇,但將稅法課程與思政教學相融合的內容較少。應把高校的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內容相融合,推動稅法課程的思政教育工作。把握“稅法”這個核心,將思政教學的思維融入其中,有效推進稅法課程思政改革工作,構建稅法的整體思維架構,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需求[1]。
(二)《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
在反思現行的稅法課程思政教育、努力構建“三全育人”模式的背景下,稅法的教學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奠定基礎。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課程,它的思政教學要與時代緊密相聯。因此,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思政要素,探索稅法課程思政新模式,實現全過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標[2]。稅法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有必要且容易與時政結合起來,但目前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因此,需要進一步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科學設計課程思政內容,探索教學模式和方法,將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融合。
二、《稅法》課程思政的目標定位
在學科建設中,要正確把握“知識型”與“價值觀導向”間的關系。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政教學,做到專業素養與職業素養的結合。正確認識和把握思政教學的內涵,這對于稅法課程思政的探索是十分重要的。
(一)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
在稅法課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與稅法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模擬從業的工作場景,讓同學們以誠實守信的態度開展工作,保證國家稅收應繳盡繳、應收盡收。強化高校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工作,對于學生未來發展起著的現實作用,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在以往的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雖在教學大綱中有體現,但卻沒有很好地將其融入專業教學中。只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方面,稅法課程思政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卻無法得到體現,從而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地評估。
(二)培養學生依法納稅、誠實繳稅的思想認知
依法繳納稅款,是每個公民都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稅法歸屬于會計、財務管理、金融專業,通過該課程的設置,可以有效了解中國稅收法律制度,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質,樹立依法納稅、誠實繳稅的思想認知。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稅務法規、稅務管理要求,加強學生的業務素質,為其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3]。
三、《稅法》課程思政實施內容
稅法課程思政作為一門具有豐富內涵的學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開展三全育人教育。
(一)在教學設計中引入思政
根據稅法的特點,將理論內容與實際緊密相連,使知識與思政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可以從總體上進行,從教學設計著手,理清課程的主要內容,確定思政教學的主體,再以此為主線,形成一條貫穿于稅法課程思政的脈絡,進而拓展為教學知識點、教學任務等,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稅法課程思政要注重這一內容的設計,將稅法教學目標融入到思政教學之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事業的忠誠和堅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將自身的價值觀融入到工作當中,從專業的眼光來看問題,解決問題,使其職業人格在課程學習中得到提升[4]。
(二)教學內容需要植入思政教育
稅法課程要將思政教育植入到其中,從稅收的本質、增值稅、消費稅、稅收原則、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及稅收優惠政策等內容著手,從相關內容中找到課程思政的植入點,做到有效的拓展延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使稅法課程思政得以落實。
(三)展示思政教學之美
將“課程思政”引入稅法之中,這對于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有著重大的影響。以課程思政為載體,以稅法為主體,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崇高的職業品質融入其中,將會對學生的認識產生深遠的影響。可以在稅法中開展“課程思政”的專題討論會,這一內容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注重自己的言行,樹立典范,做到言傳身教,將課程思政之美展現在班風、學風乃至校風之中[5]。
(四)對課程思政教學進行量化
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要做好量化評估工作,可以將課堂表現與總結性考核相結合,即平時的課堂表現加上思想素質與總結性考核相結合。平時的課堂表現占總分的40%,包括:課前要做好功課的預習、課堂參與案例討論的積極程度、課下對于資源的收集與案例分享交流。思想素質占總分的30%,從稅法著手,結合課程思政、體驗式的社會實踐,對于有關課程中的思政要素進行思考,并將其理解并進行書面整理,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性占總分的30%,從學生平時小測,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測試進行評估,該評價方法既考察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又考察對學生道德教育的成效。
(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
利用“智慧樹、雨課堂”網絡資源,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通過信息技術,將高校的學科建設與課程思政相融合,有效促進高校學生的職業素養[6]。在課堂上,運用智能樹進行課堂討論和知識的傳遞。比如,在講解個人所得稅問題時,利用“名人逃稅”這一熱點,讓學生討論為何這些名人會逃稅,由此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展示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式,并對逃稅的成因進行剖析;課下,在智慧樹上布置作業,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知識為父母計算個人所得稅,并將計算結果整理為一份報告,形成總結性的內容,使學生從中得到收獲。通過該方式,使稅法教學貼近實際,將職業教育與課堂思政緊密結合,將“三全育人”落實到實處。
(六)開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
稅法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通過舉辦大學生的虛擬公司操作模擬比賽、舉辦財會職業能力大賽等,打通就業最后一公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發掘他們的潛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通過技能大賽,提高了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動手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工匠精神”。在技術競賽活動中,學生可以熟練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并將其應用于實踐,提高整體水平。另外,鼓勵學生考取各種資格證書,如稅務、初級會計師等證書,提高他們的崗位適應性[7]。
(七)創新現代教學手段
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好壞與課堂教學環境與氛圍直接相關,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傳授專業知識,還需要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參與度。因此,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創新現代化教育手段,通過網絡視頻、微信、微博等信息模式有效開展稅法課程思政教學;嘗試開展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科學設計課程思政內容與環節,積極引導學生創新思考和深入探究, 并打破以往線下教學的時空限制,從而實現稅法課程思政的全過程育人和時時育人。
四、《稅法》課程思政設計與效果評估
在實施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思政要素,運用現代的教育手段,深化“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內容,增強課堂思政的育人效果。
(一)將思政要素引入到教學內容中
稅法課程主要介紹各項稅收法律制度、各個稅種應納稅的計算、合法的納稅意識和誠信的品質,同時也讓學生們感受到國家機構運作所需要的社會責任,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因此,要將“愛國”“誠信”等價值觀念貫穿到整個稅法教學之中,通過案例引導學生對“守法”的正確理解。作為工商管理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稅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8]。當前,我國大學的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尚處在發展階段,未建立起完善的課程體系。因此,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將密切聯系法治教育,對具體稅種進行專門的法律講解,對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豐富和拓展學科的內涵,構建稅法課程思政體系、教案、課件等內容,充分發掘和拓展高校的課程思政工作,提高學科的育人功能。
(二)創新現代教育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自己的專業技能,還要營造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9]。通過啟發式、探索式、討論式、翻轉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相結合,利用網絡視頻資源、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多種形式開展稅法課程思政教學;通過線上、線下的綜合教學,對課程思政的內容和環節進行科學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考,深入探究,并突破過去線下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從而實現稅法課程思政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科學評估教育成效
完善考核機制、科學地規劃和完善稅法課程思政的考核指標,是加強稅法課程思政教育職能的關鍵。特別是培養大學生的守法自覺、誠信為本、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方面,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反映出稅法課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建立以“目標——規范——執行”三層次結構的稅法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10]。同時,對稅法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改正,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等角度,構建一套對稅法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定量評價體系。在評價制度的構建上,既要把“綜合教學成效”作為硬性的衡量標準,又要充分評價“以人為中心”的“彈性”評價,把“過程性評價”與“動態評價”有機結合到稅法課程思政的實踐之中,實現“三全育人”。
五、結語
稅法課程思政改革的核心是實踐,所以,要強化教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會計行業的戰略、法規等內容的研究,組建一個專業的教學隊伍,整合課程和團隊的力量,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并將該內容貫穿與稅法教學的始終,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讓課程思政培養出更多具有愛國情操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大學生。
[基金項目:2022年度黑龍江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智媒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四維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SJGY20220536)。]
參考文獻:
[1] 吳丹.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高職法律事務專業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21):74-76.
[2] 黃溥冰.“三全育人”模式下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11):64-66.
[3] 鐘世瀲,張洪沖.“三全育人”視域下課程思政共同體的生成邏輯與推進路徑[J].江蘇高職教育,2022(04):14-20.
[4] 彭旻玨.“三全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建設框架研究——以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公共英語課程為例[J].時代汽車,2022(21):79-80+129.
[5] 林飛,劉棟.打開高校課程思政實踐“三全育人”新視界[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0):110.
[6] 蔡維睿.“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特許經營實務”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路[J].西部素質教育,2022(20):61-64.
[7] 樊姝皎.“三全育人”視角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育游戲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青少年體育,2022(10):37-39.
[8] 史卓然.“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實用英語》課程思政融入探究[J].海外英語,2022(20):224-225.
[9] 賀芳,王猛.三全育人背景下“稅法”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2(03):61-63+85.
[10] 劉圓圓.“三全育人”背景下電子商務類“課程思政”的改革研究與實踐——以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2(21):46-48.
(作者單位:哈爾濱劍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69)
[作者簡介:陶麗麗(1983—),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稅法、經濟法、管理學;王贊杰(1976—),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本科,研究員,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智能財稅、納稅籌劃。](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