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摘要】如何有效組織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活動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認真思考的課題。文章基于教學實踐,簡述小學語文民間故事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并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的民間故事單元為例研究小學語文民間故事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民間故事;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9—0123—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要強化課程資源整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教學理念。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諸多小學語文教師們也紛紛在課堂教學中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筆者結合實際案例以及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教學過程深入反思,基于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等維度提出了小學語文民間故事單元的整體設計與實施的新思路和創新性策略,以期助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們逐漸建立起單元知識體系,理解單元主題含義,從而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
單元整體教學是一種“點面結合”教育模式,指的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鏈接與單元人文主題、語文要素有關的課內和課外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挖掘教材內容與這些知識的內在邏輯,從而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系統,并能夠更好地了解單元的內容[1]。
從知識教學的層面來看,教師們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們挖掘同一單元或不同單元各板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他們在“溫故知新”的基礎上對語言知識、技能等靈活遷移和使用。從主題意義教學維度來看,在單元教學中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外,教師還要協助他們主動發掘出單元話語所傳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單元課文所蘊含的人文價值一次又一次探索,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小學語文教材中民間故事單元的總體設計與實施策略
(一)明確教材的編寫特征,設計教學目標
統編版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強調,要使用好這一版本的教材,必須要樹立全局觀,要從宏觀的角度認識整套教材的知識架構、能力訓練板塊,要在教學設計中實現整體教學目標與每個課時教學目標的高度統一。然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明確教材的編排特征,并以新課標的要求設計教學目標。
仔細研讀教材便可發現,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載體為民間故事,實踐載體為讀、說、寫。本單元選入了《牛郎織女》《獵人海力布》兩篇精彩絕倫的民間故事,故事情節曲折感人且充滿了浪漫色彩,充分表達了我國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課文中,語文要素“了解文本內容,有創意地復述故事”是對“詳細復述”和“簡要復述”的升華,其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使其將故事講述得更加生動、形象。為了高效實施這一語文要素,編者又在兩篇課文后設計了相應的思考題和練習題。“口語交際”板塊旨在促進學生將課文中學到的語言、表達方法應用于具體的實踐中。“交流平臺”板塊對創意講述的方式系統整理和歸納。為了落實“提煉重要資料,簡要敘述”這一語文要素,教材課本后面又編排了相應的思考題。“快樂讀書吧”板塊旨在幫助學生銜接課內外的閱讀資源,讓學生們在自主閱讀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民間故事的魅力。
總之,該單元的各個內容板塊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緊緊圍繞著“民間故事”的主題展開,引導學生聽故事、讀故事、畫故事,來逐步學習講故事和寫故事的能力。結合教材的編排特征以及新課標要求,單元目標可設計成如下:
1.能夠正確地辨認出24個生詞、1個多音字,能默寫出25個生字和32個詞語。
2.能夠快速閱讀整篇課文,理解其內涵,把握其特征。
3.學會整合、提取故事中的重點信息,厘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并用思維導圖梳理出故事梗概。
4.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能創造性地復述、續寫、仿寫。
5.能夠自主閱讀“快樂讀書吧”中推薦的課外書目和民間故事,按照課內學到的人物分析方法去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并能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
(二)聚焦任務情境創設,提升單元探究深度
在“課程實施”這一部分,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體驗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并綜合運用學習情境、內容、方法和資源來提升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運用這一理念,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獨立思考和創意表達的樂趣[2]。因此,在確定了民間故事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之后,教師應針對其單元學習內容制訂一個更加貼近學生知識基礎、學習經驗的情境任務計劃,把這個單元的相關文本和資源都整合到一個學習框架之中,這樣才能推動一個完整的單元教學。
對于本單元而言,“講不厭的民間故事”既是單元主題又是一項核心任務,教師可以此為大任務整合三個子任務來教學。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課文學習、字詞認讀、口語交際、創意寫作等方面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師可“聽老一輩的故事”“舉辦‘獵人海力布民間故事會”“策劃《牛郎織女》系列連續劇”三大子任務,并以“重溫老一輩的故事、收聽(看)線上民間故事、聽鄰里鄉親講‘獵人海力布故事、‘海力布講自己的故事、石頭的內心獨白、探討‘我想分幾集、編制劇情指南、開展趣味小創意活動”等八個學習活動,引領學生走進美妙神奇的故事情境,與故事主人公來一次近距離接觸,聆聽他們的心聲,從而深刻感悟民間故事的魅力。
第一個任務是“重溫老一輩的故事”,這一學習任務將“快樂讀書吧”的內容做了一個前置,設計“聽老一輩講故事、復述一個‘我最喜歡的故事”兩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家鄉民間傳說,閱讀來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民間故事,激發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從而感受民間故事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個任務是“舉辦民間故事會”。孩子們天性活潑,喜歡看故事、聽故事、講故事,教師可以從線上入手引導學生聽(看)故事,然后引領他們“回歸課本”,逐步完成讀故事、故事創意寫作等學習任務。教學中利用“聽鄰里鄉親講‘獵人海力布故事、‘海力布講自己的故事、石頭的內心獨白”三個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迅速熟讀全文,了解故事內容,并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去創造性地復述故事,讓學生從中掌握民間故事的特征,感受即興表達的樂趣。
第三個任務是“策劃民間故事系列連續劇”。《牛郎織女》是我國古代最經典的民間故事之一,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鮮明,因此教師可借助策劃《牛郎織女》系列連續劇的形式來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任務主要分為“探討‘我想分幾集、編制劇情指南、開展趣味小創意活動”三個學習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學習故事續寫、仿寫、創編等文學創意寫作方法。
(三)整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
這一單元的內容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老師可以針對這三大子任務對各個章節的內容靈活調節,將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整合和擴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整合課程教學。借助“重溫老一輩的故事”“舉辦民間故事會”“策劃民間故事系列連續劇”等三個任務群對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民間故事”這一文體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本單元學習的基石和關鍵所在。每篇文本都承載著相應的教學目標,對每一篇課文所蘊含的課程資源深度整合,可讓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達成更扎實有效。
比如,在上《獵人海力布》這一課時,當他們完成“聽鄰里鄉親講‘獵人海力布故事”這個任務之后,教師就可以利用“交流平臺”中的“角色互換”“調換次序”等方式,讓學生變換角色來完成“‘海力布講自己的故事”和“石頭的內心獨白”這兩個學習任務。也可以把這一節習作中的縮略語作為示例,指導他們根據例句縮略文章中的語句,從而達到練習目的,還可以解讀民間傳說,為在“口語交際”板塊中講述民間故事作好鋪墊。
例如,“將民間故事的情節描述得更加具體”是《牛郎織女(一)》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課后第二題、“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以及“口語交際”的板塊都是圍繞這一要求展開的。為此,教師可將這些知識、能力訓練板塊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并設計成“討論將故事分幾集”“編寫劇情指南”“開展有趣的創意活動”等學習任務,這樣不僅能將整個教學內容高度聚焦,還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意表達的能力,實現教學相長。
2.銜接課內外資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有效地整合課堂內和課堂之外的各種資源是非常必要的。在本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中,三篇課文的學習形態均體現了口語化的語言風格、故事中固有的地域特色、劇情上的懸疑和鋪墊等方面的元素。然而,作為世代流傳的民間故事,其故事密碼遠不止這些。基于此,筆者在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中引入了《誰當家》《選當家》《三女兒要寶》等課外閱讀素材,引導學生感受民間故事的魅力,鼓勵他們成為講述和創編民間故事的語文能手。
例如,在單元教學“日積月累”板塊中,有一首名為《乞巧》的古詩,其描述的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這個節日因為有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而變得更加浪漫。在講授《牛郎織女(二)》以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學習《乞巧》,讓他們在理解了古詩的背景之后,再去學新的內容,從而學會觸類旁通。總之,銜接課堂內、外的教學資源,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廣度得以延伸。
3.上下聯結學習任務。本研究以“民間故事”為研究對象,基于真實的單元情境設計了指向核心素養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各個學習任務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3]。單篇學習中需要學生完成的課后練習題,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口語交際”技能,使其能夠流利地講好民間故事。而講好民間故事,又為“民間故事連續劇開演”任務進行了必要的文本準備和語言訓練。此外,課前導讀中提到的繪制民間故事連環畫的要求,在任務“策劃民間故事系列連續劇”中得到了實際操作。又比如,在《牛郎織女(二)》課時導入時提出的關于制作民間傳說漫畫書的規定,已被貫徹于“做好民間題材叢書”的工作中;“開心閱讀吧”的導讀課、推進課、交流課并不局限于某一板塊,它與學習任務活動相結合,與整體的學習緊密結合,使學生們能夠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及時、隨時地閱讀、鞏固,選擇比較,遷移習得的閱讀方式,從而提高閱讀水平。在每個單元情境中,每個學習任務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層層遞進,最終導向實現本單位的學習目標。
(四)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設計實踐性作業
為了將整本書閱讀單元作業從“單一書面作業”變為“多元化”作業,實現教學目標由“指向知識與技能鞏固”向“提升學科核心素養”過渡,完成作業內容的課內外銜接,充分體現作業設計的高度、廣度與梯度,在本單元開展實踐性作業設計時,筆者在“舉辦民間故事會”這一情境任務的統領下,設計出以下幾方面的作業內容:
1.跟著課本去旅游。這個作業屬于閱讀與梳理故事情節活動,由教師帶領學生去海力布故事的發生地內蒙古旅游,要求學生不僅要閱讀課本中《獵人海力布》民間故事,還要思考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高潮,并嘗試著完成“救小白蛇、____、知道消息、_____、_____”;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以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以導游的身份給這個故事寫一段話,介紹這個叫做“海力布”的石頭的來歷;最后,游覽完內蒙古草原美景,師生到達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文化館,讓學生默讀《牛郎織女(一)》和《牛郎織女(二)》并簡要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的主要內容。
2.翻開書本去了解。這個作業屬于梳理與探究活動,要求學生聚焦書本中的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以“故事主人公”“經歷的磨難”“結局”為線索梳理故事,并概括總結民間故事的特點。接著填寫讀書記錄卡中的“我的閱讀報告(整本書)”以及“民間故事小小評論家”等欄目,深入了解故事內容并體會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
3.民間故事我樂講。該作業屬于探究與實踐活動,筆者將帶領學生從廣東出發,搜集自己家鄉的民間故事,并學會用縮寫的方法把自己喜歡的故事簡要地介紹給朋友們。同時,筆者還定期組織閱讀體驗分享活動,讓學生以“講述”“表演”“創意創作”的方式分享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上述三方面的作業內容,突出了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性。整個作業的設計思路以單元主題實踐活動為主線,安排層層深入的活動任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從課本到生活、從課內到課外的閱讀歷程。
總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既要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聚焦任務情境創設層層深入的學習活動,還要基于整本書閱讀活動設計實踐性作業。唯有如此,才能引導學生在輕松且高效的學習任務中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使他們從“知知者”變成“好知者”和“樂知者”。
參考文獻
[1]劉曉婷.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23(Z2):45.
[2]陳瑋.主題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22(Z1):17.
[3]段天才.基于整體單元的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5):60-62.
編輯:閻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