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霞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充分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形勢下,社會各個領域都在進行深刻的變革,群眾文化建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當前,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我國群眾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文化;建設發展策略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群眾文化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不僅提升了群眾的生活質量,也讓廣大群眾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群眾文化建設是一個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進行研究與探索,能夠更好地推動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對于全面提升當地群眾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中,要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提高群眾參與文化事務的積極性,與群眾需求相對接,確保文化建設和發展符合群眾的期待。然而從當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新形勢下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1]
一、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文化建設制度不完善
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群眾文化建設制度,導致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往往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首先,從我國當前群眾文化制度建設方面來看,相關規章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相關部門雖然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法律法規,但都是宏觀層面的管理與指導,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缺乏相應的約束。其次,相關部門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管理不到位,導致一些制度無法落實,使相關工作人員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失去正確的認識與理解,這不僅不利于各項工作的開展與落實,也會影響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2]
(二)群眾文化建設內容不豐富
新形勢下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一些地區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往往忽視了對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就無法得到有效開展。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也隨之產生,但是這些活動大多數都是沒有內容和意義的娛樂活動,群眾文化的建設內容不夠豐富,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而且對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起不到積極作用。[3]傳統觀念對群眾文化建設的認識可能存在偏差,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娛樂活動,或者只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形式,如舞蹈、音樂等,而忽視了其他形式的群眾文化。
(三)群眾文化建設形式落后
從當前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基層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形式依然比較落后。這一點在鄉鎮、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創新意識嚴重不足,主要是基層領導缺乏對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和經費支持。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利用多種渠道和方法對群眾進行宣傳,導致人們對群眾文化建設了解較少,人們參與群眾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四)群眾文化基礎設施落后
近年來,盡管我國政府不斷加大對群眾文化的資金投入力度,但是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投資環境的限制,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落后。許多地區缺乏文化設施,如博物館、圖書館、劇院、電影院等,群眾難以獲得高質量的文化資源和服務。部分地區雖然建立了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但是缺乏相應的管理和維護,導致這些場所大門緊閉,嚴重影響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另外,一些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較弱,文化教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服務相對不足,群眾難以享受優質的文化服務。
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策略
(一)構建完善的群眾文化建設制度
想要更好地推進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群眾文化建設制度,促進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順利進行。制度是保證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相關部門需要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制定一系列群眾文化建設制度,包括構建有針對性的文化館群眾文化建設制度。[4]例如,文化館可以制定相關的群眾文化建設目標和任務制度、群眾文化建設經費使用制度、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管理制度、群眾文化活動宣傳教育制度等,以保證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順利進行。此外,文化館還要建立和完善群眾文化活動的評價制度,以此來評價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和效果。在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中,通過評估來發現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解決和改善,以此來提高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效果。[5]
(二)以傳統文化為載體豐富群眾文化內容
傳統文化涵蓋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等,它們都是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新形勢下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時,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價值,豐富群眾文化的內容。首先,我們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群眾文化教育元素,還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其次,我們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載體,豐富群眾文化內容,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例如,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時利用好傳統戲曲藝術這一載體,將其與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相結合,組織戲曲藝術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提高人們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認識和了解。此外,還可以組織開展“送戲下鄉”活動來豐富基層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要充分利用好傳統文化這一載體來豐富群眾文化建設內容,使其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和作用。[6]
(三)創新群眾文化建設形式
為了進一步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順利開展,當地政府應積極整合資源,在基層社區中建立群眾文化活動中心,不斷創新群眾文化建設的形式,以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來吸引群眾參與。打造多功能的文化休閑廣場,為群眾提供集休閑、娛樂、健身、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場所。在廣場上可以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音樂演出、舞蹈表演、民俗展示等,為群眾創造多元化的文化娛樂方式。例如,在節假日期間開展文藝匯演等活動,在農村地區組織開展“鄉村舞臺”“農民運動會”等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在社區組織開展“道德講堂”以及“和諧家庭”“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活動,在企業開展“職工文藝匯演”等。[7]
(四)完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一項公益性文化事業,群眾文化的開展應該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同時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這樣才能保證群眾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更好地完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政府應加大對群眾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增加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確保足夠的資源用于興建文化設施。政府在預算中要提高文化建設的比重,為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充分支持。比如,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服務效能,同時充分利用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這一平臺,將社區文化站建成社區服務的基本陣地。其次,通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等方式加強對群眾文化事業的投入,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群眾文化建設,提高現有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例如將鄉鎮文化站與當地學校或社區進行有效結合,不僅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和條件,而且能充分發揮文化站宣傳教育的功能和教育引導的作用。[8]最后,除了傳統的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還應積極探索和創新其他形式的文化基礎設施,如藝術街區、文化創意園區等,更好地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三、結 語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文化建設也成了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群眾文化以其特有的表現形式,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通過構建完善的群眾文化建設制度、以傳統文化為載體豐富群眾文化內容、創新群眾文化建設形式、完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策略,更好地推進群眾文化建設。
(延安市寶塔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楊曉潔.基層群眾文化團隊建設與發展的策略分析[J].文化產業,2022(27):148-150.
[2] 段金磊,耿志偉,曹云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J].現代企業文化,2022(9):16-18.
[3] 李冬鴿.新形勢下鄉鎮地區群眾文化建設探究[J].文化產業,2021(34):142-144.
[4] 謝如晶.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20):63-64.
[5] 周毅弘.探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戲劇之家,2020(21):214.
[6] 范春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戲劇之家,2020(12):231.
[7] 白瓊.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策略核心思路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4):79.
[8] 韓青瑞.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