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揚珍
摘 要:當前農村小學高年段作文教學面臨師資力量薄弱和教學方法待創(chuàng)新兩個問題,面對這一現狀,提升農村小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興趣迫在眉睫。文章認為,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其次要強調實踐性與創(chuàng)新性,最后要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水平;寫作興趣
一、教學現狀
當前農村小學高年段作文教學面臨兩大挑戰(zhàn)。一是師資力量薄弱:在農村地區(qū),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教育人員老齡化嚴重,對于作文教學的專業(yè)指導能力相對較差。學生難以掌握有效的寫作方法,寫作表現不佳:如提作文色變,拿起筆長時間無法開篇;寫作速度慢,難以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對作文學習抵觸情緒強烈等。其背后反映出學生在寫作上存在不可忽視的兩個問題:作文內容空洞,缺乏創(chuàng)意,多表現為文字堆砌或模仿他人;篇章結構散亂,語句間邏輯不連貫。二是教學方法待創(chuàng)新:傳統的作文教學通常用范例引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等一系列固化的教學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和靈活性,導致部分學生失去寫作興趣,甚至畏懼寫作,寫作內容脫離生活實際,缺乏真情實感。
二、教學依據
首先要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師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說明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從而養(yǎng)成留心觀察的習慣,讓豐富的生活見聞成為學生重要的寫作素材積累。
其次要強調實踐性與創(chuàng)新性。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肖勁松和陳梅良在《基于“非構思”寫作思維的作文教學策略》課題中,也強調作文教學不僅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而且是一種實踐性極強的過程。其作文升格課的基本操作模式要求一課一得,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境化場景,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寫作的樂趣,愿意自我表達,從而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
最后要改變教師的角色定位。作文教學的新模式要求教師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向知識的引導者和學習的促進者轉變,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多創(chuàng)造學生動手寫作的情境與機會,凸顯實踐性。同時,新課標要求學生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啟發(fā)學生通過多讀、精讀課外書,豐富個人見聞與獨特的感受,積累好詞好句,為寫作積累素材打好基礎。
三、教學方法
(一)寫作前積累素材
通過寫作前少量多次指導,分別積累素材,能有效降低寫作難度,化解學生畏難情緒。
首先,通過單元整體研究,結合學情,確定寫作訓練點。可以用課內范文提供寫法指導。如《桂花雨》一文中描寫搖花樂,表明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呢?”“這下,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哇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在課上以此當作范例教,啟發(fā)學生發(fā)現段落內部層次結構——總寫搖花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分寫搖花前的期待、搖花時的樂趣,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寫出搖花樂。再指導學生口頭作文摘荔枝、摘龍眼的樂趣。接著,課后布置學生仿寫這一段落,進行小練筆,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寫法積累。
其次,通過大量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開拓寫作思路。在掌握局部寫法的基礎上,通過課外閱讀分享活動,有效促進學生主動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了解不同作家寫作時的想法與思路,并模仿一篇作文的布局,形成規(guī)范、有條理邏輯的篇章布局,讓作文有一定新意。如五上第一單元作文題目《我的心愛之物》,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推薦學生閱讀名家名篇,也可以推薦閱讀其他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
最后,通過摘抄、批注閱讀等方法積累優(yōu)美詞句,豐富文章的“血肉”。以《黃岡同步作文》為例,每周布置兩次學生摘抄好詞好句作業(yè)。第一次摘抄四字詞語、帶修辭(如比喻、排比、擬人等)的句子,第二次摘抄作文訓練點,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模仿訓練點的能力。
以五下第一單元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為例,第一次摘抄內容有十六個四字詞語,如健步如飛、抓耳撓腮、橫沖直撞、搖頭晃腦;有三個好句,如比喻句“有人說:‘好的心靈可以改變整個世界。美好的心靈既澄澈,像無色透明的水;又柔韌,像隨風搖曳的枝條。”
第二次摘抄三處作文訓練點:1. 懂得感恩、照顧他人、敢于挑戰(zhàn)、掌握本領;2. 看到、聽到、想到,多角度寫“那一刻”;3. 用“放大鏡”,寫看到的。如摘抄段落——一天,媽媽突然說帶我去爸爸的工地上轉轉。到那里一看,天呀,這是什么鬼地方?水泥、黃沙、瓷磚,還有各種工具,橫七豎八地堆得到處都是,連個落腳的地方都難找。爸爸正在切割瓷磚,“哧——”一陣尖利的噪聲幾乎要刺破我的耳膜,讓人忍受不了!瓷磚揚起團團粉塵,又紛紛落下,不大一會兒,爸爸的頭上、身上就變得一片“花白”。切好瓷磚,他又忙著和水泥。水泥飛濺到了爸爸的鞋上、褲腳上,不一會兒,就成了“花鞋子”“花褲子”。爸爸先把和好的水泥抹在瓷磚背面,再細細勻開,然后將抹好水泥的瓷磚小心翼翼地貼到地面上,最后輕輕地這兒敲敲,那兒敲敲,排除里面殘存的空氣,直到確定瓷磚與地面完全粘連在一起了,才拿起一塊新瓷磚,重復著剛才那一套枯燥、單調的動作。這段場景描寫,先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著力渲染了爸爸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接著又細致刻畫了爸爸工作時的一連串動作,表現出了爸爸的辛苦。
引導學生在日常語文讀寫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為寫作做鋪墊。
(二)寫作中及時反饋指導
關注學生寫作狀態(tài)。在以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限于學生寫作水平參差不齊,寫作內容、方法欠缺,害怕習作等原因,教師一般布置學生回家自行寫作,讓學生獨自完成習作這樣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強的內容。由于無方法、無目標,學生多數在網上或者作文書中東拼西湊內容,以求完成作業(yè)。習作過程缺乏思考與訓練,學生習作能力得不到鍛煉,教學效果令人擔憂。
基于此,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當堂習作,實時監(jiān)控學生寫作狀態(tài),并及時予以指導。經過寫作前寫法、思路、優(yōu)美詞句積累三方面訓練,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扎實的寫作知識。此時,教師在課堂上出示習作題目,引導學生審題,明確寫作要點。然后提供評價標準,幫助學生定位寫作方向,學生寫作文自然水到渠成。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對優(yōu)生寫作思路進行點撥,升華文章;對后進生以鼓勵完成為主,激發(fā)主動寫作的興趣與意愿。
同時,集體寫作,還可以化解畏難情緒。學生獨立完成作文四百字,要求綜合運用所學語文知識,對思維水平、語言運用水平要求高,容易導致學生聽寫作而色變,產生抗拒、畏懼情緒,難以發(fā)揮正常水平。此時,化難為易,把單元習作拆分為二至三個寫作要點。在課堂上教學時先出示范例引導學生觀察,再組織學生小組交流討論收集想法,接著馬上寫作片段,通過習作片段評講給予及時指導反饋。讓課堂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引導,結合同伴的鼓勵,使寫作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三)寫作后多樣化評價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因為時間限制、知識儲備不足等原因,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篇高質量的作文。因此,教師的批改與指導在學生的寫作提升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第一,教師用評語條再次明確寫作要求。主要包括指出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勢與亮點、明確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提供范文或寫作指導三個方面。在批改作文時,首先肯定學生習作的優(yōu)點和亮點,如用詞準確、句子流暢、表達生動等,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其次要明確指出學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如用詞不當、不用或少用修辭手法、結構松散等方面,并提出具體可行的修改建議。第二,精批范文,提供范例。逐字逐句精批班中三至五名學生的作文,貼在墻上,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訓練要點,用在后續(xù)寫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