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傳統以教師為課堂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現代教育強調,教學活動開展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以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學習效果。物理是高中學科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科目,該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抽象性特點,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如何降低該學科的學習難度,將抽象的物理知識以形象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是該學科教學應深入探索的問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則為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鑒于此,文章就當前高中物理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踐經驗,對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實踐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物理;情境教學法;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2-0052-03
物理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物理教學多重視理論知識講解,且教學方式多以口頭講解為主,而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通常需要學生通過想象來理解。這樣不僅容易影響教學效果,而且還會阻礙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為進一步提升物理學科的教學質量,教師應革新理念,積極探索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從而切實提升其學習效率。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可以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熟悉的情境關聯起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分析和理解知識,有利于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物理知識應用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地融入此教學方式,以提升物理學科的教學質量。
一、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師已經逐漸認識到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弊端,并有意識地進行教學改革調整。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教育改革尚未取得理想效果。以高中物理學科為例,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下述幾點:
第一,教師教育觀念滯后。雖然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傳統觀念的不足,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有很多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將理論知識講解作為教學重點,將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作為主要教育目標。在這種理念認知下,教師仍然占據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爭分奪秒地為學生講解物理知識和相關習題的解題方法技巧,課后則為學生布置大量的練習內容。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強,對知識的理解通常也不夠徹底,教學效果自然會受到影響。此外,被動的學習狀態也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分析及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1]。
第二,情境創設流于形式。在教學改革背景下,
部分教師開始主動利用情境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學改革成效。但是,很多教師對于情境教學法的理解和把握仍然不夠透徹,在具體實施中存在情境創設和知識脫節、情境創設形式化等情況,其本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這不僅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占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反而適得其反[2]。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結合生活現象,創設教學情境
物理是一門兼具抽象性和生活化特點的學科,該學科內容雖然較為抽象,但其同時也和人們的生活實踐存在十分密切的關聯,多數物理概念、規律的形成都是以生活現象為基礎發展而來。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物理學科的這一特點,深入挖掘物理知識中的生活元素,將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啟迪學生思維,從而提升教學效果[3]。
例如,在教學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的
“超重與失重”這部分內容時,由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較為抽象,僅依靠口頭講解不利于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深度理解和掌握。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感知中充分理解超重與失重的特點。比如,教師可以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電子秤,然后隨機挑選學生稱體重,要求學生在稱體重時分別做快速起立以及快速蹲下的動作,并在此過程中觀察電子秤上數字的變化情況。此時,很多學生發現,在快速起立時電子秤的數值明顯大于實際體重數值。稱體重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現象,將其融入物理課堂中,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學生和物理學科的心理距離。同時從生活化情境出發,引導學生觀察相關物理現象,能夠使學生加深印象,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物理觀念及認知,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知識點分析講解,更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教學效果自然也會隨之提升。
(二)通過問題引導,創設教學情境
物理學科的實踐性、抽象性較強,而在以往教學中教師習慣單方面地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導致很多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課堂所學知識,在實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則會出現問題。這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知識的主動思考探索,并且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徹底有關。因此,為了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的不足,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以問題為引導,帶領學生主動、深入地探索相關知識,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鍛煉[4]。
例如,在教學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的“科學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并圍繞探究內容,分別于探究前、探究中、探究后進行適當提問,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質疑,從而促使學生逐步深入到相關知識的探究分析中,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具體問題如下:
問題1:在不同質量的物體上作用相同的力,你認為它們的運動速度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質量重和質量輕的物體,誰的運動速度快呢?
問題2:加速度和物體的質量與受力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定量關系?
問題3:在實驗探究中如何提供不變的力?如何測量物體的速度?如何探究車的質量與受力的關系?
問題4:在實驗探究中怎樣才能保證實驗的準確性?
這樣在問題的引導下,教師先讓學生大膽質疑,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探究方案,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疑惑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并通過積極探究實踐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同時思考如何解決后續相關問題。這樣,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帶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又實現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鍛煉,對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助益[5]。
(三)結合物理實驗,創設教學情境
實驗是高中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項物理規律、概念都是經過不斷的探索實驗而獲得的結論。教師通過開展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操作,不僅能夠實現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以形象、可感、可操作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提升學生的物理探索興趣,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深度,并且還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及實踐能力,是推動物理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增加對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視,通過實驗教學來直觀地呈現相關物理現象,為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原理、規律提供依據,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6]。
例如,在教學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的“摩擦力”時,在為學生講解了摩擦力的相關理論知識后,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實驗活動,以趣味實驗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參與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的過程中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加深學生對摩擦力知識的掌握。在具體實驗中,教師可以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實驗物品,比如毛刷、鋼管、甘油、砝碼、彈簧測力計、毛巾等,然后組織學生開展“鋼管拔河比賽”。比賽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在鋼管的一端涂上甘油,由男生握住,另一端不涂甘油,由女生握住,然后開始進行拔河。拔河比賽的結果令很多同學驚訝,擁有力量優勢的男生竟然輸給了女生。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還可鼓勵學生利用已有器材證明摩擦力和相關因素的關系,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再如,在教學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的“自由落體運動”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創設實驗情境,帶領學生實踐操作課本中的實驗內容,將不同質量的硬幣與羽毛置于玻璃管內,然后將玻璃管倒置,之后觀察硬幣與羽毛的下落情況。這樣通過創設實驗情境,將教材中靜態、抽象的內容以動態、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更有利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理解實驗中所涉及的原理、知識,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內容抽象復雜、邏輯性強是高中物理學科的主要特點。這也是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覺得難度大、感到吃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探索更加合適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信息技術的應用則在推動高中物理教學改革進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借助信息技術直觀、立體、形象的優勢,可對抽象的物理知識進行直觀展示,能夠彌補單純講授式教學的不足,降低學生因思維能力、空間感知能力不足而帶來的學習壓力,便于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及掌握相關物理知識,對提升物理學科教學質量有積極意義[7]。
例如,在教學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的“庫侖定律”時,對于該課中“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因素”這一知識點,很多學生的理解較為模糊。單純進行理論講解很難讓學生徹底理解這部分知識,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對“帶正電物體和帶正電小球間的相互作用”的實驗過程進行演示,讓學生在觀察實驗內容的過程中,對“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因素”產生直觀了解。另外,教師還可通過信息技術來演示“庫侖扭秤實驗”的相關內容,以增加學生對“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理解,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掌握“庫侖定律”的相關知識。相對于教師單純的理論講解及學生被動的死記硬背而言,以信息技術為輔助手段,帶領學生觀察相關實驗內容可以讓學生對定律的獲取過程產生了解,這對于學生了解庫侖定律的意義、提升學習效率有很大幫助[8]。
再如,在教學魯科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的“原子結構”時,教師可以在備課環節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模擬散射的動畫視頻,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以動畫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粒子經反射源發射后是如何回到原子上的,以此突破教學難點,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的“電阻”時,其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電阻及電阻率的測量方法,但盲目實驗容易損壞小燈泡、電流表等實驗器材,增加學校的器材負擔。故而,在實驗前,教師可以先以多媒體方式創設虛擬實驗室,帶領學生模擬實驗操作,并從中總結實驗中的易錯問題,規范操作方法;然后,再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具體實驗中掌握電阻、電阻率的測量方法,從而在確保實驗順利開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器材損壞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
三、結束語
總之,物理學科作為高中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學生學習生涯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為有效提升物理學科的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充分理解相關知識內容,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必須要摒棄傳統教育思想,積極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日常教學中。但教無定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仍需要探索情境教學法的更多使用方法,不斷提升物理學科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王煒杰,李平安.有效教學探索:高中物理情景創設對教學的作用及啟示[J].物理通報,2019(1):61-63.
王勝華,侯恕.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學情景創設的研究: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17(2):19-20.
陳青妹.淺談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利用“情境創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33):51-52.
段虛民.淺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創設對學生思維發展的作用[J].文存閱刊,2018(13):106.
黃變變,趙德楠,石杰,等.基于情境創設的高中生物理過程模型建構教學研究:以自由落體運動為例[J].廣西物理,2020,41(4):113-115.
王灌錦.解析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6):108-109.
張永定.淺析邊疆地區物理教學中如何創設物理情境提高課堂效率[J].東西南北:教育,2018(3):42.
周智良.創新設計生活化實驗 突破物理教學重難點:以高中“焦耳定律”教學為例[J].物理之友,2018,34(4):4-6.
作者簡介:曾鳳炬(1982.7-),男,福建壽寧人,任教于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第二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