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具有激活學生課堂參與興趣、提升學生學習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道德素養與法制觀念等積極意義?;诖?,文章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為目標,淺談實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意義、應用原則和有效策略,旨在促進初中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教學;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2-0025-03
實境教學法是在案例教學法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以實際情境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通過模擬或再現現實生活中具體場景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應用實境教學法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重視實境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融入,為學生建立開闊的學習視域。
一、實境教學法作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積極意義
(一)活化學生視聽體驗,激發課堂參與興趣
教師以實境教學法指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興趣,使課堂教學取得較好效果。實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獲得新奇、豐富的視覺和聽覺體驗。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煉主題信息,獲得生活經驗,提高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二)創造模擬問題情境,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實境教學法是一種以實境探究為基礎活動,注重學生實踐操作過程的教學方式。在實境教學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身體驗和實踐。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生活道法案例,培養道法素養觀念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教師將實境教學法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在課堂上引入多個真實案例,能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經驗,深度理解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內容,逐步培養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實境教學法不僅為學生拓寬了生活道法案例的應用范圍,還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實境教學法作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原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實境教學法應當遵循真實性、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知識,發揮主體作用,形成生活實踐能力。
(一)真實性原則
實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要遵循真實性原則,即要以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事例為設計依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存在緊密聯系。教師在實境教學法中加強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使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識內涵,在學習中提高社會實踐能力。貼合真實生活的實例,能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探索,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主體性原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教學中堅持主體性原則,
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課程活動設計以體驗感知、分析探究、實踐等參與形式為主。教師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在課時活動中積極思考,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三、實境教學法作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確立實境教學方向
實境教學法的設計思路需以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為依據。在教學準備環節,教師可以研讀《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從中提煉課時教學目標和人文主題,結合目標和主題進一步確立本課時實境教學的具體思路和方向。對教材內容的研究能拓展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引發教師的個性化思考。明確具體的實境教學方向能為后續教學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1]。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五課“交友的智慧”為例,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在于幫助學生了解交友的意義和原則,掌握網絡交友和維系友誼的方法和原則,并能在實境中運用。因此,實境教學法的應用應該圍繞“如何交友”這一人文主題展開。在教學準備環節,教師可依托《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框架,初步設計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1)政治認同目標:讓學生認識到正確交友、謹慎擇友的重要性,理解友誼的內涵和價值,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增強對友誼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道德修養目標:讓學生了解交友的原則和技巧,掌握維系友誼的方法,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與友誼相關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3)法治觀念目標:讓學生了解網絡交友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網上交友的同時保護自身安全。
(4)健全人格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價值觀,培養積極向上、自信樂觀的情感態度,增強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為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做好情緒準備。
(5)責任意識目標:讓學生認識到友誼的重要性和責任性,樹立對友誼負責、積極維護和增進友誼的情感態度。
結合上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構思本課時實境教學思路,為學生預設多個“交友”情境,包括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達觀點,提煉正確交友的原則和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條件的改變擬設多種交友情境,讓學生在情境探究中直面交友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深化學習體會,掌握實用交友技能。在教學目標與深度教研的支持作用下,教師能初步確立實境教學思路,拓寬教學設計路徑。
(二)以信息技術為工具,創設實境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實境教學的核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類工具為學生展現預設的生活化情境。信息技術可以調動視聽感官,能以清晰直觀的畫面和飽含情感的聲音為學生營造主題情境,使學生迅速建立起新知和舊識、新知和生活的聯系。常見的信息技術展現形式包括微課程視頻、圖文信息等。教師在創設信息化情境時需注意情境內容的擬真性,可以截取真實的生活片段展示情境,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可以情境中聲音信息與畫面信息的展現為側重點,將最符合教學思路的情境信息植入課堂[2]。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課“揭開情緒的面紗”為例,本課的重點在于向學生詳細解釋各種情緒的體驗感受和對人的影響,使學生正確認識情緒,學習掌控情緒,做情緒的主人。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圖片、文字、視頻、音樂等,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臨考前的情緒反應”“考試過程中的情緒反應”“沖出考場后的情緒反應”等,將學生經常體驗的各種情緒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各種情緒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同時,教師還需注意多元情緒要素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盡可能選擇生活中真實出現的聲音或畫面作為信息化情境的內容,以形成生動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帶來符合實際生活的學習體驗。
(三)以生活實例為素材,拓展實境教學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實境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也需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在實境教學中,教師可以社會生活中真實的事例作為教學素材,拓寬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視域,使學生從道德與法治的視角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教師可以選擇時政要聞、社會新聞熱點作為實境教學的事例,凸顯教學主題,增強學生對課時主題和所學知識內容的認同感,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3]。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為例,本課旨在向學生展示社會生活中需注意的道德規范,從而幫助學生樹立道德觀念,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在實境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時政新聞和社會熱點等真實案例,如新聞材料“免費廁紙遭遇文明尷尬,共享時代呼喚社會公德心”“月薪3000元保潔阿姨三年撿到價值50多萬財物,都第一時間找失主”等。上述新聞均與社會公德息息相關,如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助人為樂的美德等。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社會道德規范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借助真實的案例開展實境教學,有助于提升課程品質,強化教學效果。
(四)以情境要素為主題,組織實境教學活動
實境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教學內容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因此,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實境教學法時,應該以情境要素為主題組織實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實踐探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師生互動類活動,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話題討論、小組辯論等活動,指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互動,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記錄實踐過程,獲得實踐體驗并在課堂上分享見聞。趣味實境教學活動能使學生深度參與到教學中,凸顯學生主體性,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獲得深度發展[4]。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四課“公民義務”為例,教師可以結合課時主題,為學生組織趣味實境教學活動,具體如下:
(1)情景模擬活動:教師可以設計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法官、律師、原告、被告等角色,模擬案件審理過程,從而了解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以及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話題討論活動: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討論主題:“環保的關鍵在于什么?”讓學生討論環保的重要性和公民在環保中的義務和責任等。
(3)小組辯論活動: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辯論活動:“網絡發言應大膽自由,還是應出言謹慎”,讓學生討論網絡言論自由與網絡責任的關系。
(4)課外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設計社會公益實踐任務,讓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環?;顒拥?,通過體驗和感悟實踐活動,了解公民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義務和責任。
這些活動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還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以評價反饋為錨點,調整實境教學策略
實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也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觀察學情,設置表現性評價指標,結合評價及時調整課堂實境教學策略,個性化推斷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并結合學生的反饋展開補充性教學,使課時教學目標得以保質保量地落實[5]。
例如,在統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二課
“創新驅動發展”教學中,教師可以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設立多個評價指標,如學生的參與度、創新思維活躍度和實踐成果質量等,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采用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表現。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實境教學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視聽體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還可以通過引入真實案例,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經驗,逐步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在實施實境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真實性與主體性原則,依托教學目標、信息技術工具、生活事例、情境要素和課堂評價反饋組織教學活動,使實境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充分發揮優勢。
參考文獻
羅淋.道德與法治課堂情境創設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22(Z6):17-18.
孫淑英.基于情境教學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4):151-152.
張宇翔.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思考[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12):9-10.
葉梅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議題式教學實踐與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2):25-27.
陳興.真善美在情境中融合讓“道法”課堂充滿力量:以七年級《單音與和聲》為課例[J].科幻畫報,
2022(12):235-236.
作者簡介:吳琴(1981.7-),女,江蘇江陰人,任教于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長山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